反艦彈道導彈只能保護沿海五百公里:打航母不能光指望它
東風21D
自1996年台海危機以來,美國航母力量就一直是中國最大的戰略威脅。
反航母彈道導彈系統(Anti-Ship Ballistic Missile,簡稱ASBM)是最為昂貴、也最被人寄予厚望的型號。很多人甚至認為,只要有了中程和中遠程的反航母彈道導彈,美國航母就再也不敢靠近中國海岸上千公里之內。
CVN70航母
但從美軍的實際反應來看,顯然東風21D等導彈並沒有形成足夠的威懾力。這一點其實並不奇怪,因為ASBM系統本身無論是戰爭狀態下的體系運作,還是和平時期的實際威懾運用上,都存在嚴重的局限性。
首先講ASBM的體系運作:
圖:精確制導型的再入彈頭,在末端的拉起和螺旋下降過程中必須降低速度
針對航母的遠程和超遠程打擊中,導彈本身的結構、動力、戰鬥部,都只是最末端、甚至可以講是最次要的環節;其最核心、最難以建設實現、成本最高、涉及最廣、而且又是最為脆弱的,在於對航母戰鬥群的準確搜索和高精度跟蹤定位能力。
而對於ASBM的體系來說,它需要通過種種手段,精確可靠的獲知航母的位置;然後把導彈朝這個地方打出去。彈頭再入大氣層,彈載的末端制導設備(雷達和紅外成像等)進行開機搜索,鎖定航母進行攻擊。
潘興II末制導原理,ASBM是它的進一步發展,但大體類似
發射導彈時的目標位置信息在這裡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這些數據,導彈無法發射;數據不精確,彈頭再入大氣層以後,航母根本就不再彈頭的末制導搜索區域內。
從技術上講,超遠程搜索定位航母,需要多種方式的結合運用。目前可行的方式大致有如下幾種:
包括雷達衛星和紅外成像衛星對海面進行偵測,將實時數據回傳地面;大功率長波雷達藉助電離層或者海面反射電波,實現超越地平線的遠程探測;通過電子偵察機,對航母的各種電磁信號進行偵測分析和定向定位。
但是這些手段,全部都有嚴重的局限性。
雷達衛星模擬圖
雷達成像
天基偵察衛星最大的死穴其實不在於覆蓋密度不夠,不能實現高密度的無縫銜接監視——在戰爭情況下,這個是可以通過大量的衛星變軌機動、快速補發衛星來解決的。衛星偵查最大的死穴,在於它與地面的天地通信極易被干擾。
超視距雷達不是什麼新東西,局限很大
而超地平線雷達的問題則是,本身長波雷達精度就很差、易於被干擾欺騙,不能用作火控數據直接引導導彈攻擊;經過海面或者天空電離層反射之後,信號衰減畸變和不穩定程度更是大大增加。它只能用作輔助性的預警,而且虛警和漏警幾率極高、以及探測結果誤差極大都不可避免。
電子偵察機的定向定向,面臨的問題與超地平線雷達相近。特別是在蘇聯末期,美軍有過保持全程電子靜默狀態,進逼到蘇聯海岸極近海域的紀錄;在這種狀態下,電偵機基本上不能起到輔助作用。
而對於美國來說,針對ASBM體系的直接反製作戰能力,也主要是針對以上薄弱環節開發的三種措施:電子干擾、摧毀衛星、摧毀ASBM再入彈頭。
EP3C電子偵察機
特別是電子干擾上,美國各類電子戰飛機系統性收集中國衛星信號至少已經有40多年歷史,信號資料庫非常完整,而美國又是世界上衛星技術和無線電技術最為先進的國家,這方面的威脅非常大。
此外在針對ASBM的直接攔截上,美國的能力比大多數人印象里要高的多。東風21D和26開發的時候,美國海軍的軍艦普遍不具備對近乎垂直俯衝攻擊的高速導彈進行有效攔截的能力,實際上是沒有實際需求的結果。
圖:愛國者-3攔截暴風II靶彈,彈頭來自潘興II
但在陸地反導系統上,攔截機動突防的末制導彈道導彈,這一能力的實現很早就有了。比如愛國者3導彈在2000年就成功攔截過潘興-II的彈頭,而東風21D和東風26,彈頭總體方案和潘興II是高度類似的。因此在DF21D和DF26出現以後,很快就通過標準-3等導彈實現了海軍的戰區彈道導彈防禦能力。
ASBM的部署,使得中國獲得了超遠程打擊美國航母的能力,但這種能力是可以被反制的,這也是美軍航母依舊敢在南海大規模集結的底氣。
空警500
而至於ASBM到底能把美國航母驅逐出多遠?答案只有500公里左右,因為這個距離上中國的預警機可以在岸基戰鬥機和防空系統的掩護下,在安全範圍內準確的探測和定位航母;而美軍的干擾難度則非常大,反應時間極短——只有分鐘級,這個距離以內,它的威脅極大增高了。
如果想第一時間獲取深度軍事分析文章、向作者提問互動、關注作者又在國內的專著文獻中挖掘到了哪些有意思的信息,請搜索並關注微信公眾號「候知健」或者「txzzhzj」
※鷹擊12對美軍航母威脅有限:射程短,不隱身,太易暴露
※發展中型艦載機?美軍笑的最開心:F35航程又暴漲近半
TAG:候知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