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清兩場「貿易戰」,後果很嚴重

明清兩場「貿易戰」,後果很嚴重

貿易是互通有無的商品交換行為,從古至今,貿易都是人類社會之間交流溝通最重要的方式。貿易實現了文明之間的交流,促進了人類的聯合,把地球變成了地球村。

為了達成貿易,人類往往爆發出驚人的能量,絲綢之路的繁榮,大航海時代的壯闊,工業文明的曙光初現,這些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事件,都與貿易有關。

然而,與貿易相關的並不只有真金白銀,更有著血雨腥風的戰爭。貿易受資本控制,而資本會為了利益給自己開闢道路。一旦貿易過程出現問題,隱藏在商隊後面的,就是軍刀。明清時期,中國各有兩次戰爭,均由貿易問題引發。

第一次是明朝。

明朝實行海禁,國家壟斷了與海外的貿易,不允許非官方的民間對外貿易存在。當時執行的是嚴格的勘合制度,又稱為「貢舶貿易」。朝廷只允許外國與明朝廷進行固定時間、固定地點的朝貢貿易。外國商船載貢品及各種土特產來華,明朝接收貢品、購方物後,以「國賜」形式回酬外商所需中國物品。

這種朝貢貿易,實際上是打腫臉充胖子的天朝上國心態,對外方十分優待。明政府不僅減免關稅,還要承擔外國使節及其眾多隨員(實際是商人)在明期間全部食宿費用,發給衣服,免費供應他們歸途一個月的海上旅程用糧。回贈品的價值要遠遠超過貢獻方物的價值。曾兩次入明的日本貢使楠葉西忍入道,不得不慨嘆地說,明朝真乃「罕有之善政國也」。

貿易船舶必須持有明廷事先所頒「勘合」(執照簽證),沒有這種勘合,便不得進行貿易。各國貢期或3年,或5年,對日本則規定10年一貢,貢船不超過3艘,人員不超過300,刀劍不超過3000。日本勘合貿易船到達定海時,由定海巡檢司派船檢驗政見,如無國書則不准許入港,當然,定海巡檢司的檢查手續也是不厭其煩,細屑至極。

長期的官方壟斷賠本貿易,讓明朝財政不堪重負;而外方一旦掌握了「勘合」,就可以坐享豐厚的利潤,所以人人眼紅。

恰從十四世紀初,日本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戰。成化三年,即日本應仁元年(1467年),日本進入戰國時代,足利幕府衰弱,勘合貿易制度遭到破壞,一些守護大名為爭得與明朝貿易的權力,搶奪勘合,沒有貿易勘合的大名便進行海盜活動,明嘉靖中葉以後,中日勘合貿易完全斷絕,倭寇侵擾日益嚴重。

倭寇中更多的是東南沿海的中國百姓,在當時的情況下,當倭寇不能僅僅用「漢奸」來形容,而有著更為複雜的背景。

明朝中後期,東南沿海地區人口激增,人地矛盾突出。明朝的禁海令,讓數百萬計的沿海居民失業,無以為生計,紛紛加入倭寇行列。「海濱人人皆賊,有誅之不可勝誅者,是則閩浙及廣之所同也。」

曾任南京刑部尚書的王世貞甚至對潮州、漳州、惠州地區的「民寇一家」斷言為「自節帥而有司,一身之外皆寇也!」一些海商大賈為牟取暴利,也偷偷和「番舶夷商」販賣貨物。這些海盜商人如王直、徐海等,與倭寇勾結,使得倭患愈演愈烈。

倭寇之亂給明朝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災難。倭寇在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大肆燒殺擄劫,江浙一帶民眾被殺者達數十萬人,財產損失更是不計其數。最後經過戚繼光、俞大猷等人二十多年的艱苦努力,才得以蕩平倭寇。

倭寇之禍,實為中日民間對官方壟斷兩國貿易,生計被斷有關,是典型的因貿易問題引發的戰爭。

第二次是清朝。

清朝初年為打擊鄭成功,嚴行海禁,規定「無許片帆入海,違者立置重典」。收復台灣後,又逐步形成粵海關一口通商的制度,嚴禁中外商民自由貿易,對外貿易必須由廣東十三行代為辦理,實行公行制度,貿易往來只能經政府特許的行商進行,以限制商民出海。

清政府還對製造海船的尺寸、載重及人數等進行繁瑣規定,以期將中外貿易影響壓縮在最小範圍。

公行制度既是中外商人聯繫的紐帶,又具有政治和外交職能。清廷還輔以若干限制外商的規定。外商到廣州,需要住在特別建造的「夷館」,不得任意外出,也不許中國百姓接觸「夷館」;禁止外商在廣州過冬(1831年宣布撤銷);也不準外國婦女來廣州「夷館」居住等。

當時對華貿易的大頭是英國。十八世紀中葉,英國對華貿易的總值已超過歐洲其他國家對華貿易值的總和,佔全部貿易的63%,此後這一比例持續上升,至十八世紀末已經攀升至約90%。

茶葉在19世紀中國進出口貿易中具有最重要的地位。與此同時,1821年,運至廣州的英國印花布、剪絨及天鵝絨,虧損卻高達60%以上。1826年輸入的棉布,虧損也在10%以上。英國商人多次在廣州試銷棉紡織品,總是連遭虧損,他們不得不唉嘆:「銷售英國棉製品的時代還沒有到來。」

由於中方的茶葉、瓷器、絲綢大量出口英國,而英國的鋼琴、刀叉餐具並非必需品,因此中國長期處於出超地位,英國處於入超地位,使得白銀大量流入中國市場。

為平衡貿易逆差,英國人發現了鴉片貿易。鴉片又名阿芙蓉,俗稱大煙,由罌粟汁提煉,含有大量的嗎啡和生物鹼,先前作為藥物,以水煎服有鎮咳、止瀉、安眠的作用。後來,吸食鴉片者將其製成煙膏,配煙槍、煙燈吸食,比以水煎服更易成癮。清政府將其作為藥品進口,如同其他貨物一樣需要繳納關稅。

據不完全統計,在十九世紀最初的二十年中,英國每年平均自印度輸入中國的鴉片有4000餘箱,佔英國對華貨物輸出的一半以上;三十年代,鴉片輸入迅速增加,到鴉片戰爭之前甚至達到35500箱。

由於鴉片輸入的激增,從19世紀20年代開始,中英之間的貿易關係發生逆轉,英國由入超變成出超;中方由出超變為入超,白銀的流向也由長期流入變為大量流出。英國每年從中國掠走的白銀達數百萬元,鴉片稅也成為英屬印度殖民地的一項重要稅源。

此後的歷史大家都非常清楚,清廷派林則徐厲行禁煙,而英軍則早已做好了動手的準備,並打著自由貿易的旗號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割地賠款。從此,封閉的國門被打開。

貿易的背後,隱藏著戰爭,這是亘古不變的歷史經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曉看 的精彩文章:

鍊金術發展成化學,國人卻還在煉丹

TAG:曉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