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霸,還是培養霸道總裁
貴州大學校長鄭強曾說:「教育的本質不是謀生,是喚起興趣。」
雖然,人的一生在每個不同的階段,可能展現的側重點不同,但是,越早明白自己的優勢和長處,了解自己真正的愛好,夢想和追求,越可能少走彎路,少浪費資源和時間,就會越早接近自己的本真。
學習和工作不再是勞碌奔命的負擔,而是實現夢想的平台。日子是在自得其樂快樂無比中度過,成就感和幸福感便會油然而生。
兒子君子高考塵埃落定。被夢想大學「殘忍」拒絕,但仍有「無名」大學可選。我說的殘忍,是這些所謂「名校」有眼不識泰山,他們是對自己殘忍而不自知。這麼有才的少年不錄取,實在令人遺憾。送它們差評。
哈哈,正是教兒子這句中文的最佳時機:今天你對我帶搭不理,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
誰的損失還不一定呢。
兒子的名言,Who Cares。
對於他對高考結果的態度,我不僅給予高度的贊同,還相信他對未來的宣言一定能夠實現。
他的目標不是成為學霸,而是要做霸道總裁。他不是為了爭取工作機會而學,而是要為創造工作機會而學。兒子的目標一向是十分明確滴。
其實,能上名校就上名校,可喜可賀。不能上名校,就上非名校,同樣應該得到讚美鼓勵和支持。成長是一生的努力。
父母千萬不要因小失大,過分執著於大藤小藤,Top東Top西而忽略了教育的真正意義,是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發掘自己,開發自己。
有些中國父母,即使移民來美,國內應試教育的那一套,還是不肯放棄,仍然抱持勝者王侯敗者寇的狹隘心態,動輒以成敗論英雄。孩子的未來人生還沒開始,就以上什麼大學預設了孩子將來的結局,實在可悲。豈不知,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倡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作為高中畢業生的老媽,我奉勸那些為了進名校而不惜一切代價的父母。有些代價,比如,摧毀孩子的獨立思考精神;限制孩子的發展方向;以自己的夢想代替孩子的夢想;為了光宗耀祖以面子工程至上;為了攀比不惜毀掉親子關係;功利心極強的各種短視做法;這些行為所造成的損失和傷害,可能是一輩子也無法彌補和挽回的。
稱霸時尚舞台20年的《時尚巴莎》總經理蘇芒,在她的《時尚江湖》一書中,開篇是王石寫的序。在序中,王石的一段文字尤其觸動了我的內心。
使我感慨萬千的,不是蘇芒從花花世界名利場的舞台中心,毅然辭職回家照顧老人,也不是她始終沖在時尚的前沿和萬紫千紅耀眼奪目的各種行頭, 而是王石描述的她的經歷。她出身音樂世家,從小學習古箏,15歲保送進入中國音樂學院。19歲音樂學院畢業,並沒有繼續音樂的工作,而是轉身去了一個幾人的雜誌當起了小編輯。王石問她,為什麼沒有選擇繼續音樂生涯?蘇芒的回答令王石及其意外。她說:「不喜歡。」 她從小的夢想不是當音樂家,而是當作家,她喜歡張愛玲,《百年孤獨》。
可是,一路走來,19歲之前,她與音樂纏鬥十幾年,為什麼沒有人在乎她真正的心聲和夢想到底是什麼呢? 那些有權利有能力有機會左右和裹挾她夢想的人,是不是應該加以反思?
好在,蘇芒是極其有勇氣的人,也是非常幸運的人。當她最終勇於面對內心追隨夢想時,毅然決然另起爐灶,從新出發。可是這是多麼大的資源浪費和時間損失呢。
曾認識一位當年少年科技大的物理神童。全額獎學金在美國讀完碩士博士,最後為了掙更多的錢,輕易改行幹了與自己所學專業毫不相干的工作。
耶魯大學管理學院終身教授陳志武在一篇微信刷屏的文章《為什麼世界一流大學金融系都不愛招中國人》中談到:「中國的學生,開始學習成績都好,博士論文研究時也還可以,但是,等到了畢業上學術市場找教制崗位時,都表現不好。他們不想再浪費時間培養中國學生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他從實際經驗中得出結論,其中原因之一是,中國的學生極少數是因為自己喜歡而研讀經濟學,金融學,絕大多數是出於父母的壓力和安排。
其實,不僅經濟學和金融學,許多中國父母在高薪活少離家近的各個專業領域,都非常「有遠見」的喜歡包辦和干預孩子的學業和未來。選什麼專業,先要看將來是奔小康還是達富貴,哪個掙錢多,就向哪個下手。孩子的興趣特長適合度,要為錢讓路排在後面。
考完大學,無論結果如何,最應該做的就是和孩子好好慶祝階段性的勝利,共同憧憬和規劃馬上到來的豐富多彩令人振奮的大學時光。做好上大學的心理和思想上的準備比什麼都重要。
難道不應該抓緊時間用美食加感恩來一起歡度剩下的幾個月嗎?反正吃貨從來不會缺少大吃一頓的高尚理由。
人生一世,千帆過盡,總要面對自己的內心。一輩子活在別人的夢想里,別人的安排里,找不到自我,無法使人生得到全力而極致的綻放,是可悲和令人痛心的。
作為父母最重要的任務是及早覺醒,幫助孩子喚醒他們內心的夢想,而不是聰明絕頂沾沾自喜的親手製造一出又一出的人生遺憾和悲劇。
(圖片來自網路)
※對中式教育的一點反思
※2018年IVY Day美國名校錄取率最新消息
TAG:東岸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