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瀟湘夜雨?清明上墳》

讀《瀟湘夜雨?清明上墳》

【編者按:又到一年清明時。看王老師的詩詞及評文,有詩有文,有思想,有理趣,真乃妙文!您看了是否也有很大的收穫?反正我有。】

悲喜相映 情理相生

——讀《瀟湘夜雨·清明上墳》

霧雨霏霏,桃花釅釅,蜿蜿又到清明。果菽淡酒上墳塋。悄挪步,分分柔草,輕動手,捋捋青藤。灰煙轉,心思渺渺,徑向天廷。 消渴吐哺,問寒噓暖,前輩心旌。看燕銜衰草,鴛喚侶朋。真報答,神魂淡定,虛懷念,憂慮忡忡。春風勁,鞦韆蕩漾,鶴陣貫長空!

清明到了,朋友又發了一首詞,這首詞像春花,給清明又增添了一縷清純,讓博友在娛樂中思得哲理,在傷感中激發昂揚。

愚以為,這首詞有五「奇」。

第一,題材奇。上墳,幾乎人人都經歷過,但仍是大多數人忌諱的事,詩詞曲賦很少有直接描繪的,尤其是詞。有個戲曲小段叫《小寡婦上墳》,哭訴的全是小寡婦的委屈,抒發的只是一個「情」字。唐人李端的「開簾見新月,即便下階拜。細語人不聞,北風吹裙帶」,雖有環境,有動作,卻缺少情節。這首詞正面描寫上墳,寫主人公帶了什麼,做了什麼,看到什麼,想到什麼,有人,有事,有環境,有情節,有哲理,既給人愉悅,又啟人深思,就像郭達、蔡明表演的小品,堪稱一奇。

第二,結構奇。上闋敘事,下闋議論。

詞的上闋寫上墳祭祖。清明,俗謂「鬼節」,祭奠先人是主題之一。詞里的主人公捧著果品肴饌還帶著酒,為祖先掃墓。一個「捧」字,一個「悄」和一個「輕」字,活畫出他的恭敬、虔誠,而墓地的肅穆也在這幾個字中得到了含蓄地體現。擺好祭品,燒了紙錢,看著裊裊升騰的灰煙,主人公的魂似乎飄呀飄呀,飄到了天堂——思念,崇敬,悲傷,悔恨,祈求,囑託……或許還有……想到這裡,一股深沉的思念淡淡的哀愁縈繞在字裡行間。

下闋開篇,推己及人。天下父母,誰不疼愛自己孩子?噓寒問暖,喂吃喂喝,根本不算什麼;孩子想要什麼,父母上天入地在所不辭;孩子要是病了,如果能夠置換,父母絕對不皺眉頭……「要知父母恩,懷中抱兒孫。」等自己抱了兒孫,深刻地理解了父母之愛的無私與博大,父母已經離世!正所謂「子欲養而親不在」,情何以堪!然而,看乳燕銜草,鴛鴦呼伴,主人公馬上想到:生生死死,乃自然規律;死者去焉,生者來矣;回顧死者美德,眷念生者前途,我們只能努力……是以詞人發出了「真報答,神魂淡定,虛懷念,憂慮忡忡」的感喟,告誡大家:清明祭祖,我們不能只沉浸在悲痛之中,還要看到大自然和人類的勃勃生機,並為自然和人類的健康前行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古人早就說過,詩詞最忌議論,後人常常因此鄙視宋詩。然而,蘇軾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卻得到文學界的一致好評。這首詞由於上闋的敘事,事中含理,下闋的議論,就事論理,因而,上下鉤連,天衣無縫,讀者不僅毫不覺得枯燥,反而因事理映襯,相得益彰!這是第二奇。

第三,寫法奇。上闋敘事,到了「灰煙轉,心思渺渺,徑向天廷」似乎山窮水盡,下闋卻宕開一筆,從主人公的心理活動廓開,立即柳暗花明。正如陶淵明鑽過山洞,來到桃源,雜花生樹,落英繽紛!最奇的是:開頭寫景,中間寫景,結尾還寫景,雖都是寫景,作用卻迥異——

開頭,「霧雨霏霏,桃花釅釅,蜿蜿又到清明」,為全篇打好了基調。——隱晦中寓明麗。結尾,「春風勁,鞦韆蕩漾,鶴陣貫長空」,哀傷中見昂揚,含蓄而深沉。好像元稹的「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引人深思。中間的過渡,「灰煙轉,心思渺渺,徑向天廷」,既承上文,寫出了主人公淡淡的哀愁,也十分自然地引出了下闋的思辨。結構與寫法的奇特,足可以證明,作者是文章高手。

第四,主題奇。

詞這種文學樣式主要是寫「情」的,儘管柳永把篇幅擴展到中調長調,蘇軾把內容擴展到無所不能,但抒情仍然是詞的主旋律。這首詞卻以敘事開篇,描繪了主人公的動作、心理,用「真報答,神魂淡定,虛懷念,憂慮忡忡」的議論把主題歸結到生死是自然之理,我們應該正確對待的哲理上,的確出奇!

第五,感情色彩奇。雖說這首詞的主題以議論托出,但歸根結底還是抒情。但是,詞里的感情有悲有喜,悲喜交織,卻也是奇——悲和喜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感情,形同冰炭,詞人卻把它們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極其有力地揭示了主題。

為什麼要這樣寫?

清明的前一天是寒食節,寒食節是為了紀念介之推設立的。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列國,餓得快要死了,介之推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挽救了重耳的生命。重耳回國當了晉王,想要封賞介之推時,介之推背著他的母親逃進了深山。重耳派人進山沒找到,就放火燒山,企圖把介之推逼出來。大火燒了幾天幾夜,也沒見介之推人影。火滅之後才發現,介之推被燒死了,死的時候,懷裡還緊緊地護著母親!介之推的高風亮節強烈地震撼了晉文公和他的臣僚以及所有百姓,晉文公便傳令:以後,每年介之推的忌日,禁火,哪怕是吃的喝的再涼,也不許生火,是為寒食。到了唐朝,玄宗李隆基頒詔,將清明與寒食和二而一。可見,從一開始,清明就是個既悲痛又令人崇敬進而意氣風發的節日。

開初,清明的祭祀是為了介之推,而清明的踏青,也是演繹尋找介之推。可清明前後,天清氣明,百花盛開,踏青也就成為樂事。鬧春社,放風箏,盪鞦韆等,則是樂事的擴開與延續。清明又是實際意義上的冬盡春來,天氣變暖,活人要換季,死人也要換季,後來就演變成各人祭奠自己的祖先,掃墓。所以,清明這個節日,絕不單是凄凄慘慘的「鬼節」,也有一半歡歡樂樂的「人節」味道。

可見,詞人熟悉清明的由來。正因為這樣,為了緊扣清明,他才把悲、喜糅在一起寫。「霧雨霏霏」,給人以晦暗的感覺,好似老天也在流淚。好長時間,沒有來過,墳地的草高了,藤亂了,相互纏繞,活畫出墳塋的凄清。但寫「草」,出一「柔」字,寫「藤」,飾一「青」字,好比青素的外套下露出了一角紅紅的襯領。主人公擺好祭品,燒了紙錢,坐在墳前,思念親人,陰陽兩隔,有苦難訴,把詞中的「悲」推向了極致!而看到「釅釅」的桃花,強勁的「春風」,蕩漾的鞦韆,呼朋引伴的鶴……這些明麗的景物使絢爛的春天呼之欲出,也使上墳的哀愁換上了亮麗的色彩。作者駕馭文字的能力可見一斑!

王國維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人間詞話》)摯友驪山晚照的《清明上墳》不落清明「悲」的窠臼,悲中寓喜,給讀者以哲思,可謂有境界矣!

長按以上二維碼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石榴花文藝 的精彩文章:

王天成:王安石常年不洗澡嗎
張偉安:記憶里的手推子

TAG:石榴花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