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它十畝荷花魚世界,半城楊柳撫樓台,被譽為「城中碧玉」!

它十畝荷花魚世界,半城楊柳撫樓台,被譽為「城中碧玉」!

翠湖 [1],原稱「菜海子」,因湖東北有「九泉所出,匯而成池」,故又名「九龍池」。清康熙年間雲貴總督范承勛、巡撫王繼文於湖中建碧漪亭(俗稱海心亭),水光瀲灧,綠樹成蔭。唐繼堯時在湖中築有東西堤和南北堤,把湖一分為四,湖中有海心亭,西側有觀魚堂,東南有水月軒。翠湖堤畔舊有「十畝荷花魚世界,半城楊柳撫樓台」之聯,被譽為「城中碧玉」。

翠湖位於昆明市區五華山西麓,是城區的中心觀光點。因其八面水翠,四季竹翠,春夏柳翠,故稱「翠湖 [1] 」。「十畝荷花魚世界,半城楊柳撫樓台」,翠湖被譽為鑲嵌在昆明城的「綠寶石」。元朝以前,滇池水位高, 這裡還屬於城外的小湖灣,多稻田、菜園、蓮池、故稱「菜海子」。李專《菜海行》詩中說:「昆明池水三百里,菜海與之為一體。菡萏之國蛟龍窟……」翠湖湧出之泉水,直接入注滇池。因東北面有九股泉,匯流成池,又名「九龍池」。至民國初年,改闢為園,園內遍植柳樹,湖內多種茶花,始 有「翠湖」美稱。翠湖-紅嘴鷗「翠湖」面積21公頃,水面就佔了15公頃。兩道長長柳堤呈「+」字交匯於園心,把全湖分而為四。

南北橫堤叫「阮堤」、是道光年間雲南總督阮元仿西湖「蘇堤」美韻修築,東西縱堤叫「唐堤」,於民國年間修建。兩堤交接處,是湖心小島,以湖心亭為主軸,構成中心游區。湖心亭又叫「碧漪亭」,亭閣飛檐黃瓦,亭內有前後兩個內院,為各種展覽舉辦之地。亭西側有建於嘉慶年間的蓮華禪院和放生池,是有名的「濠上觀魚」處,如今禪院變為遊藝宮,「放生池」成了一座水上園林;西北角有「來爽樓」,設有溜冰場;西南角是「葫蘆島」;棕櫚挺拔,東南角有一個由三個半島連成的大花園為「水月軒」花木繁盛;東北角有「知春亭」,逢節便有人聚此對唱山歌,別有一番情趣。如今的翠湖之美,又增添了雪白的紅嘴鷗,從頭年11月到次年3月,成群地從遙遠的北方飛到這兒過冬,一年一度,從不間斷。「翠湖觀鷗」已成為昆明熱門的景觀之一。

方國瑜先生考證:「元初以前,滇池湖岸西阻山麓,其北、東、南三面,自碧雞關下高嶢村,經上普坪村、眠犬山下夏家窯團山南麓、梁家河村、菱角塘、潘家灣、土橋、官渡、海燕村、石寨山下金沙村、昆陽城邊舊校場,以至海口。」(見方國瑜《元史·賽典赤傳概說》)至元十一年(1274年),賽典赤拜雲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至元十三年(1276年)初,「昆明池口塞,水及城市,大田廢棄,正途壅底,公命大理等處巡行勸農使張立道,付二千役而決之,三年有成。」(元趙子元《賽平章德政碑》)這就是第一次疏浚海口水利工程。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州革,縣如故。其地有昆明池五百里,夏潦必冒城廓,張立道為大理等處勸農使,求泉源所出,泄其水,得地萬餘頃,皆為良田」。(元宋濂《元史·地理志·雲南行省》),元代幾次大型水利工程,滇池水位下降,翠湖與滇池湖面分隔,成為「清回秀澈」的一泓秀水,湖水「赤旱不竭,土人於中種千葉蓮」,周圍「蔬圃居半」,稱菜海子,又稱翠海。翠海東北面湖中,有九個出水泉眼,「九泉所出,匯而成池,故名九龍池。」翠湖之水經河道注入滇池。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傅友德、藍玉、沐英征雲南,元末代雲南梁王巴匝刺瓦爾密兵敗投滇池(一說服毒),明軍平定雲南。洪武十六年(1383年)傅友德、藍玉班師回南京,朱元璋義子西平侯沐英留鎮雲南。洪武十九年(1386年)沐英築昆明磚城,將翠湖圈入城內。(清·倪蛻《滇雲歷年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沐英仿西漢名將周亞夫細柳營屯兵,在翠湖西岸建「柳營」,「種柳牧馬」。清《一統志·雲南志·山川》載:「九龍池在昆明縣城內,其地蔬圃居半,故又曰菜海子。

平為稻田,下為蓮池,沿五華之右,貫城西南,匯於盤龍江達滇池,明沐氏有別業在其上,曰柳營。」沐英愛馬,常在柳營河邊觀馬弁洗馬,故翠湖出城之河稱「洗馬河」。有詩記述沐英柳營洗馬:「萬柳郁成行,牽來老驌驦。將軍思洗甲,神駿自生光。」清末陳榮昌也有《柳營洗馬》詩:「不圖城市裡,乃有亞夫營。伏櫪新羈馬,和戎罷舊兵。願將凡骨洗,誓與亂流爭。神駿滇池出,邊塵會蕩平。」洪武二十五年(1391年)六月十日,年僅四十八歲的沐英卒,沐英長子沐春襲西平侯,翠湖柳營遂改為「垂柳間垂楊」,「台榭浮水面」的黔國公沐氏別業(別墅)。明代世襲黔國公沐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如果使出這個「殺手鐧」,明朝「下西洋」可以延續
600年前明朝北平郊區的搶鹽風波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