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三代琺琅彩瓷器的特特徵及鑒定方法

清三代琺琅彩瓷器的特特徵及鑒定方法

1.琺琅彩瓷,民國時習慣稱呼:古月軒。究竟因何而起,不得而知。只是以訛傳訛,相沿至今。大約在近十年,古月軒已經漸漸被棄用,統一寫成:琺琅彩瓷。

2.大致在清代康熙時,從西洋傳入一種名貴的宮廷用品,即在金、銀、銅等器物的胎質上畫琺琅彩,如皇帝文具和嬪妃化妝器皿,精巧玲瓏,深受皇室欣賞。遂命造辦處照樣仿製。

造辦處隨後製作出了金胎畫琺琅、銅胎畫琺琅、料胎(玻璃)畫琺琅等品種。

3.康熙二十年(1681年),臧應選以工部侍郎中的名義,到景德鎮駐廠督造瓷器,在他的主持下,用進口洋料與景德鎮瓷胎相結合,生產出了瓷胎畫琺琅新品種。琺琅彩瓷誕生。

4.琺琅彩瓷器的胎質,其原料就是瓷土,在景德鎮定做,要求嚴格,選擇最好的瓷土,經過多次淘洗、提煉和搓揉後,再開始做胎。

製成胎後,經晾乾,然後入窯,在1300度左右的高溫下燒成。

5.釉色(指地釉)與清代其他瓷種基本一樣,有白、黃、藍、紫、紅、綠和粉等顏色。每一種顏色並非百分百飽和色,比如紅色就有洋紅、胭脂水紅和粉紅等。

6.在施釉的方法上,一般採用吹釉,部分用蘸釉,有內外滿施者,也有內作白地,外作色地的。

康熙時流行:在制胎時器物內壁、口外沿、圈足等處施白釉,器外壁不上釉,燒成後這部分露胎叫澀胎。而上色作畫,則在這個範圍內進行。康熙以後,這種做法便沒有了。

7.所謂琺琅彩,即彩料,是從外國進口來的。其構成是各種金屬礦物質,經過化學提煉與配製而成。

未施在瓷器上面以前,即為有色粉末,這種粉末色調清新,鮮艷而穩定,紅則紅,綠則綠,燒後只是光澤更好而已,其他沒有什麼差別。這種彩料,用樟腦油調成液體以後,即可按照畫稿直接施在器壁上,圖畫的色彩當即可以顯示出來,就像今天的油畫一樣。故凡是具有繪畫才能的人,都能運用此種色料在瓷器上作畫,這與我國傳統的畫瓷原料是不一樣的。

8.我國傳統的瓷器畫料,也是礦物質,但沒有經過化學提煉的過程,色彩多是用時搭配的,而且燒前與燒後顏色差異極大,不經過烘燒很難肯定為一種固定的顏色。所以,我國傳統的彩料配製較複雜,而琺琅彩卻顯得簡單。

9.琺琅彩瓷器,是在景德鎮燒胎,精選後送往北京,由供奉如意館的畫師繪畫上彩;然後,在宮內設爐烘花。這就是說,琺琅彩瓷上的裝飾畫,是出於宮廷畫院御用畫師之手。

10.康熙時,作畫和上彩在澀胎上進行,作好畫的輪廓線以後,或是先填圖畫彩,後噴地釉;或者先作地釉,把花紋的輪廓線留下來,然後填彩。這樣康熙時的彩色,直接施在胎上,花紋的彩色和地釉是相接而不是相重。由於這樣的工藝,康熙琺琅彩瓷器的花紋,總是力求對稱,畫面受到限制,很拘謹,不活潑。而雍正、乾隆時期,採用我國瓷器的傳統工藝,色彩畫在釉面上,不受限制,圖案生動活潑。


銅胎掐絲琺琅器為明清帝王朝堂之上唯一的陳設用器,金絲纏身的王者之氣,使它深受皇家宮廷的鐘愛,被擺放在朝堂正殿之上,故在晚淸以前,多為宮廷御用。

琺琅彩與重工粉彩最根本的區別:

不少人對於重工粉彩和琺琅彩在認識上還是個模糊的,經常把琺琅彩誤認為是粉彩。把軋道工藝重工粉彩誤認為是琺琅彩。它們的最根本的區別首先是繪畫技法的區別,琺琅彩是墨線先描繪在瓷胎上,然後再覆蓋上琺琅彩料,因為琺琅彩料是玻璃質感,是透明的,覆蓋的墨線清晰可見。而粉彩是彩料塗與瓷胎上,然後墨線描繪與粉彩上面,因為粉彩沒有玻璃質感,不透明。這就是琺琅彩與軋道工藝粉彩最根本的區別。不要走鑒別的誤區。但在某瓷器網站竟然說:「琺琅彩與粉彩沒有區別,因為它們本屬於同系」實在是荒唐

清三代進口琺琅料與國產琺琅料的特徵與區別:

這個問題在網上搜索的結果居然是「零」!首先要知道琺琅彩料是添加了不同金屬氧化物的彩色玻璃粉,用多爾門油做稀釋調和劑,繪畫時是什麼顏色,入窯燒制後還是什麼顏色。進口琺琅料中的金屬氧化物氧化程度好,玻璃質感好,透光性強,裡面沒有雜質和斑點,所以覆蓋在墨線上面以後,墨線清晰可見。而國產琺琅料中的金屬氧化物氧化程度差,玻璃質感差,透明度不如進口琺琅料,裡面有許多雜質和斑點,所以覆蓋在墨線上面以後,下面的墨線模糊不清。進口料色彩艷麗;國產料沒有進口料艷麗。這就是鑒別清三代進口琺琅彩料與國產琺琅彩料瓷器的最基本要領。

至今還有很多收藏者甚至專家分不清琺琅彩和粉彩,往往把琺琅彩誤認為是粉彩,把粉彩誤認為是琺琅彩。

清三代琺琅彩與民國和現代仿品琺琅彩的區別:

清三代琺琅彩與民國和現代仿品琺琅彩的最大區別是:真品有金屬光澤的蛤蜊寶光,有細密的冰裂紋開片。而民國仿品和現代仿品則不具備這兩大特徵。因為雍正後期就研究出國產琺琅料了,所以在同一器物上同時出現進口料和國產料,所以有人稱《中西合璧雍正琺琅彩》因為進口料的色彩種類少,國產料的色彩種類多。到了乾隆時期全部使用國產琺琅料,沒有進口料了;乾隆中後期就開始在一件器物上同時出現琺琅彩料和粉彩料;到了乾隆末期就沒有琺琅彩了,全部以粉彩取代了琺琅彩。所以清三代琺琅彩又被稱之為:「官窯中的官窯,絕版的宮廷藝術品」。因為民國時期和現今根本就沒有清三代時期的那種琺琅彩料了!為此,我諮詢過景德鎮的制瓷師傅們,他們說:「究竟清三代的琺琅彩料裡面添加了什麼物質或者成分會出現這兩大特徵?誰也不知道!也研究不出來!」

真品 與 仿品的款式鑒別:

真品清三代琺琅彩款式與現代高仿清三代琺琅彩的款式最大的區別:真品藍料印章款顏色深濃沉穩,在光線的照射下不反射亮光。而仿品的藍料印章款顏色清淡漂浮,在光線的照射下反射亮光,且字體用電腦製作,印章十分規整。這就是鑒別款式真偽的唯一訣竅!

很可笑的是:那些造假者竟然造出「雍正御制」藍料款的所謂琺琅彩來了!他們根本不了解時代背景,因為從康熙直到雍正六年以前的確是「康熙御制」或「雍正御制」但那是楷書青花款!而不是宋體藍料款!從雍正七年開始直到乾隆末期全部採用藍料款「雍正年制」或「乾隆年制」。根本沒有所謂「雍正御制」的宋體藍料款出現。但部分琺琅彩或粉彩也有「雍正年制」或「乾隆年制」的沫紅款應該是後代仿製品。還有「古月軒」款和「朗世寧」款,誓詞也不是唐詩精選,句首和句末印章是朝廷大臣的名字,實屬民國施德之的仿品,因為清三代琺琅彩根本沒有「古月軒」款和「朗世寧」款。句首和句末印章也沒有使用大臣的名字。造假者沒有看到真品,所以只能胡編亂造!仿品也許只能仿其「形」,而永遠也無法仿其「神」!

清琺琅彩特點主要有:

1、瓷胎:瓷胎細薄,修胎規則,完整無缺,糯米底胎

2、造形:器型大多為小件,超過一尺大的都很少見,多為碗、瓶、煙壺之類的日用小件瓷,和動物擺設品

3、底釉:為純白釉,不偏青也不偏黃,釉面光滑潔凈無疵

4、琺琅彩色澤:色極鮮艷且明麗,很少為純色而為粉彩型偶合色,色種多,同一物上可出現七、八種顏色,多達十多種

5、琺琅彩色料特點:每一圖案均由多種色料調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質反光感,有時還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觀,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顯的立體感,閉眼用手摸可明顯感覺到,若用十倍放大鏡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葉上看到極小的開片紋,這一現象用肉眼看不出,這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特徵,而粉彩則感覺不到有凸出的情況

6、繪畫與紋飾:琺琅彩瓷器畫功特別講究,多為功筆畫;各個朝代有所不同。

按二維碼關注亞歐國際拍賣官方微信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