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儒家、道家、佛教是如何看待生死觀?

儒家、道家、佛教是如何看待生死觀?

弟子問:師父!該如何看待生死,尤其是親人的生死病痛?對待他們也應「知生死如潰癰」嗎?

師父答:生死病痛屬自然現象。人生要活得有質量、有價值。

儒家之生死觀

儒家很重視人在世的生命,《尚書·洪範》中,關於壽命就有兩條,即「壽」、「考終命」,除此,還有「六極」,直接涉及身體的有「凶短折」和「疾」。可以看出他們認為身體的善終是福,而身體的短命和疾病都是不好的。但他們認為還有比生命更為重要的東西,即「德」。

人生在世,有比生更為重要的東西。在生命與「仁義」取捨中,要「捨生取義」。他們並不是否定生和不重視生,不過在兩者只能取其一的情況下,只能選擇後者。在他們看來人活著一天,就要做一天的事情,對於將來之死,不必關心。生必有死,乃自然的事情。

道家及道教之生死觀

老子談論生死的不多。他認為一個人不太重視自己的生命,反而能較好的保存自己。「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發現,如果一個人太顯露自己,就會遭到外界的損害。「兵強則滅,木強則折」。所以保存生命的最好辦法就是「處眾人之所惡」。太注重自己的身體,反而有害。一個人與道同體,才可不朽。

老子還說:「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對於生死,莊子做了詳細而深刻地論述。他認為,生、死都是大化運行中的一個階段,所以對於死亡亦不必恐慌,要順其自然。人是「氣」的一種存在形式,「人之生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他認為生死不過是生命形式的變化。他說:「古之真人,得之也生,失之也死;得之也死,失之也生。」以生觀死,則死為死;以死觀生,生者也是死。即生死是相對的。

無論生死,都要順其自然。後來郭象亦認為 ,對於生死,要順其自然。他認為死生都是「命」。「其有晝夜之常,天之道也。故知死生者命之極,非妄然也,若夜旦耳,奚所系哉?」,「夫死生晝夜,人天常道,未始非我,何所系哉!」,「死與生,皆命也。無善則死,有善則生,不獨善也。故若以吾生為善乎?則吾死亦善也。」所以不應喜生而惡死。

佛教之生死觀

佛教對人生看法基本認為人生是苦的,這個看法決定了他們對生死的看法。他們認為人一生下來,便是要受苦的,世界到處充滿著苦難。他們認為苦難有八種,即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盛陰。那麼造成苦的原因是什麼?他們認為是「集」,即人們對外物有慾望,慾望得不到滿足,就有苦。因此有種種行為和煩惱,從而處於生死輪迴之中,而得不到解脫。所以要滅此種種慾望,滅苦即達到解脫,這就是佛教所說的「滅」。

佛教主張輪迴,認為人要達不到解脫,就永遠處於輪迴之中。他們認為產生輪迴的原因主要是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指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叢生在此十二環節所組成的因果鏈條中「生生於老,輪迴周無窮」。處於生死輪迴不已的苦海之中,在生應該滅除產生苦果的原因,以求解脫。

他們還認為,人們的不同的行為會造成不同的報應。他們把這種行為稱作「業」。「業」指在生的身心活動。這種活動和因果關係結合,會形成產生不同結果的力量,是為「業力」,是一種潛在的功能,是創造未來生命的動力。「業」,從性質上分,有善、惡、無記三類。善惡招受不同的果報,無記不招果報。業是人類向上或向下墮落的根據。人只有超越自我、人生、生死,轉化成佛,才能擺脫煩惱和痛苦,實現永恆幸福。

從上可知,佛教認為人生是苦的,為什麼呢?因為人有「無明」和「貪慾」。東晉慧遠在《明報應論》中說:「無明為惑網之源,貪愛為眾累之府。二理俱游,冥為神用,吉凶悔吝,唯此之動。」正因為「無明」和「貪愛」,人們才有苦難。斷除二者,才能得到解脫。

人生在世,當安時處順,視生死為自然,不為哀樂相困,不為外物所役。如此,生與死,就沒有什麼值得深究的了。

———— END ————

文章資料源於 三真中成文化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記海 的精彩文章:

什麼是中年危機?進入中年危機怎麼辦?
美劇回歸季,總有一款最適合你

TAG:記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