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元順帝北逃,常遇春主張追擊,朱元璋笑道:天命在我,放他去吧!

元順帝北逃,常遇春主張追擊,朱元璋笑道:天命在我,放他去吧!

對元朝來說,雖然最後一個皇帝元順帝在明軍的進攻下逃離大都,退出中原,返回蒙古上都,但還保留著相當的實力。

不甘心退出歷史舞台的北元,勢必對明朝持續構成強大威脅。朱元璋稱帝前,已經派遣徐達、常遇春等人率大軍北伐。

北伐前,朱元璋曾召集軍事會議,提出了不在長城之內肅清元朝這一作戰目標,已經有了放歸元宗室北遁大漠的意圖。

這次軍事會議,主要討論行軍路線和打擊次序等戰略問題,所有手下的大將也都暢所欲言。在會議上發言的主要是常遇春,軍中僅次於大將軍徐達的二號人物。

他提出擒賊先擒王的方法:集中兵力,直搗上都,擒拿元順帝。但朱元璋並不滿意這一作戰方案。

朱元璋笑言:「如果元主遁入大漠,明軍無需繼續追趕,只需派遣一部分兵力固守長城邊塞,防止北元軍隊向南侵擾。再說天命在我,不足為慮!

朱元璋北伐滅元,其實是要奪取和控制傳統中國的農業區,並不是要佔領蒙古草原,擒獲敗退到草原的元順帝。從作戰方式上看,說明他對元主北逃的後果,已經有了一定的預見。

但這樣很可能在長城沿線附近,形成兩個互相敵對的政權。常遇春希望勇追窮寇,朱元璋要求窮寇莫追。

為什麼沒有採取常遇春的策略呢?這體現出他們在政治方略和軍事策略上的差別。像常遇春這樣的武將,是看不出來北竄的元順帝還有一定的政治價值。

朱元璋比常遇春考慮得更多:一方面,以明軍現有的力量,很難再深入塞外繼續追擊;另一方面,既然朱元璋已經確立了朝貢外交體制,就要想方設法讓元順帝放棄元朝的正統地位,承認明朝是宗主國。

對朱元璋來說,窮寇有兩種:一種是被驅趕的老虎,如果被逼急了會咬人;一種是被打斷脊樑的喪家犬,由它去跑,跑到哪裡都是死路一條。

北竄的元順帝顯然是後者。朱元璋的自信來源於他對天命的理解:天命過去曾屬於成吉思汗,現在屬於自己。現在元朝將亡,都是天命,即便逃回漠北,也不必在意,因為氣數已盡。因此不必發兵窮追不捨,只要明軍守好要塞,能防禦軍事侵擾就行。

朱元璋認為現在是開國之初,條件有限,困難太多,明軍絕不能盲目效仿當年漢朝的衛青、霍去病,深入數千里北擊匈奴一樣去追擊北遁的元順帝。他要的是在政治上迫使北元臣服,前來朝貢,軍事打擊只是輔助的。

北伐一開始,朱元璋就發布文告:中原百姓久經戰亂之苦,拯救人民於水火,是明軍北伐的最終目的。元朝的開國者曾經有很大歷史功勛,但現在的子孫卻絲毫不體恤民情。元朝的滅亡是天命規律,罪在君主,和普通老百姓無關。我要求明軍在征討過程中,不傷害無辜者,即便對元朝的宗室和蒙古人,也要確保他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雖然在討元檄文中,朱元璋提出過「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民族復興口號,但很難說裡面包含了多少反民族剝削和壓迫的意義。

能用和平手段解決,就想盡一切辦法達到目的,除非軍事恐嚇與威懾均告失效,否則不輕易用兵。當元軍盤踞在漢族傳統農業區時,明朝要進行招降。當明朝佔領了長城沿線後,招降活動並未停止,和平的橄欖枝仍然投向蒙古君臣。

朱元璋需要的不是成王敗寇式的投降,而是友好國家的使臣向宗主國進行朝貢。只要北元承認了明朝的正統地位,明廷將會用盛大的禮儀歡迎對方,雙方可以化干戈為玉帛。

朱元璋曾經說過:中國的王朝,無論是漢族統治,還是周邊的外夷統治,重要的是天命運行的自然規律。元朝是以外夷身份入主中原,統治中國長達百年,四海臣服,這不是單純靠武力的打殺就能做到的。現在元朝傾倒,明朝取代元朝,也是天命所歸。

如果北元的君臣能夠認識到這種規律,主動奉明朝為宗主國,就等於為朱元璋的皇位下奠定了最穩固的基石。

這是雙方皆大歡喜之事,也是朱元璋最樂意看到的結果,真不愧為一代明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姓觀史 的精彩文章:

此戰役,美司令連換四將都敗下陣,中國一將上場:日司令切腹自殺

TAG:百姓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