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懂魯迅,讀懂已不再是少年
引子
記得小學中學的語文課文里,出現最多的名字,就是魯迅。
那時候真的是不喜歡他,覺得他寫的句式怪怪的,裡面的人也怪怪的。
偷東西的孔乙己,怪怪的,非要教給孩子「茴」字的四種寫法。
精神恍惚的祥林嫂,怪怪的,逢人便說:「我真傻,真的……」
買了血淋淋的饅頭去給兒子治病的老栓,更是怪怪的。不僅怪,細想起來,簡直感到一陣陰森、脊背發涼。
偏偏老師要讓我們理解這些怪怪的人,把這些怪怪的句子一字不落的背出來,錯了一個字就要被扣分。真真不喜歡他!
當時對魯迅的印象,就是一個頭髮一根一根直立著的、脾氣暴躁的、心中滿是憤怒和哀怨的人。
直到長大後的某一天晚上,抬起頭,看到天空的一盞明月,腦海里突然蹦出小時候背誦過的魯迅先生的一句話:「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頭頂的天空,果真是深藍的,而那輪明月,果真是金黃的、圓圓的。
天吶,他怎麼可以寫的這麼貼切!想當年學的時候,心裡還嘲笑過他,想:出了月亮的天空,是黑色的,怎麼可以說是深藍。
沒想到這麼多年後,才抬頭看看天空,看清楚,不是黑色,真的是深藍。
當年的魯迅先生,一定是仰望過同樣的天空,才能寫出這樣的句子。
01祝福
世上有那麼多悲慘的人生,《祝福》里的祥林嫂,簡直就是悲慘的化身了。
她嫁了比她小十歲的男人,打柴為生。這男人十六七就死了,家中婆婆嚴厲,她逃出來在魯鎮幫工。
這時候的她,二十六七歲,話少、勤快、力氣大,在魯鎮做工很是滿足。可惜做工不久,被嚴厲的婆婆抓回老家,工錢沒收,強行高價賣到深山裡,再次嫁給別人當老婆。
她強力的反抗這門婚事,頭上碰了一個大窟窿,鮮血直流,但終究屈服。
第二個男人力氣大,會做活,上頭又沒有婆婆。生了兒子的她,算是交了好運了,過了幾年好日子。
可惜,沒幾年,第二個男人傷寒死了。
本來她還有活頭,養著兒子,可孩子卻被狼叼走吃掉了。
走投無路的祥林嫂,回到魯鎮做工,已不像之前那麼靈活,記性也壞得多了。
兩次死了丈夫,加上又死了孩子,對她已是重大打擊,然而更重大的打擊還在後面。
因為她嫁過兩次人,被人認為是「敗壞風俗」的。她的僱主不讓她沾手祭祀的東西,周圍人也明裡暗裡的對她冷嘲熱諷。
甚至有人嚇唬她:「你將來到陰司去,那兩個死鬼的男人還要爭,你給了誰好呢?閻羅大王只好把你鋸開來,分給他們。」
祥林嫂嚇壞了,但人說只要去土地廟裡去捐一條門檻,當做她的替身,給千人踏,萬人跨,贖了這一世的罪名,就可以免得死了去受苦了。
她彷彿有了希望,用一年做工的錢,去土地廟裡捐了門檻。
她以為至此,她的罪就還清了。沒想到,她的僱主,到了過年的時候,祭祀的時候,還是不讓她沾手。
她從此精神便崩潰了,見人膽怯,記性也特別差,連淘米都會忘記。
她被僱主趕出家門,成了乞丐,再然後,死在了過年的熱鬧的夜裡。
就是死了,還被人說:「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謬種!」
魯迅先生諷刺人,向來是不留一點情面的。
他看到的現實,確實就是這樣不留一點情面的。
祥林嫂,這樣一個勤勞、能幹的人,究竟是被誰害死的?
她究竟做錯了什麼,被所有的人這樣的唾棄?
她勤勞,但是她木訥。她反抗過,但只是力氣上的,是無濟於事的。
她眼睛直直的向人敘述她的悲哀,她眼神怯怯的躲著人。她是迷信的,所以她害怕;她是麻木的,因為心底太多的悲哀,如果不麻木起來,就是沒法活……
表面上,她的悲劇,大約可以歸結為人們常說的:命不好。
嫁一個男人,死了。再嫁一個,又死了。有個兒子作為希望養著吧,又被狼叼走了。
可光是這樣的命運本身,是帶不走這樣一個模樣周正、手腳壯大、安分耐勞的人的。
她被人唾棄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她嫁了兩個男人。
可她嫁給第二個男人,是她婆婆為了給小兒子娶媳婦,強行把她賣到沒人願意去的深山裡去的。她反抗過,頭上磕了大窟窿,鮮血直流。對此沒有人同情她,甚至還說:你要真的不願意,怎麼不一下子撞死呢!既然最後還是依了他,終究還是你自己願意了的。
對於祥林嫂最悲傷的,孩子被狼叼走的事情,人們起初是同情的,然而到最後,也變成「她的悲哀經大家咀嚼賞鑒了許多天,早已成為渣滓,只值得煩厭和唾棄」。
多麼可悲!
你無能為力的悲慘,在別人那裡成了敗壞風俗的笑話。
再多的悲傷,別人聽多了,也會變成嫌棄,只能把苦水爛在肚子里,獨自品嘗。
以為可以通過某種努力「贖罪」,可以重新開始新的人生。到頭來卻發現,無論怎樣努力,「恥辱」的烙印已經烙在你的身上,別人永遠把你當一個不再純潔的罪人,甚至死後亦不能逃脫悲慘的命運。
祥林嫂,勤勞能幹、木訥愚鈍、命運悲慘的祥林嫂,就那樣在飢餓寒冷的過年的冬夜,在別人的嘲諷中,在自己的恐懼中,在周圍的熱鬧的祝福聲中,悄然離去了。
少年時,哪裡能懂這種被命運擺布、毫無還手之力的悲傷?
自己還是孩子的時候,又怎會真正懂得,失去孩子的那種靈魂被抓走一般的痛苦?
少年時,更不能懂,當被所有人譏諷、嘲笑、嫌棄,是一種怎樣的孤立無助,和失魂落魄。
當年讀祥林嫂,被迫背誦那段:「我真傻,真的。我單知道雪天是野獸在深山裡沒有食吃,會到村裡來;我不知道春天也會有。我一大早起來……」
背誦的過程中,有對她的同情,但背多了,竟會和村裡人一樣,對她有了厭煩和嫌棄的情緒,想:你幹嘛嘮叨這麼一大段,害我們像你一樣,一遍遍的背。
直到成年後,自己當了媽媽,再讀到這段話,眼裡才會泛出淚光來。
一個母親失去孩子的絕望和悲傷,自責和悔恨,只有當了母親才能體會。
也直到成年進入社會後,才知道社會有它如此健忘、冰涼的一面,才能真正理解和同情當年的絮絮叨叨的祥林嫂的悲劇。
02 傷逝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的,寫愛情的小說。
因為寫的是愛情,所以沒有被選入中學課本,大概是怕學生們受到了鼓舞早戀。
但這樣的愛情故事,實在是鼓勵不了任何愛情的。它太美麗,也太凄涼了,簡直說不定會把許多萌芽的愛情給扼殺掉。
涓生和子君,一對進步青年,相愛了。
所有愛情的初起,都是那樣的美好、靈動,哪怕在那樣一個看不起自由戀愛的時代。
涓生在屋子裡,等待著子君的到來。他表面上看著書,實際上支著耳朵聽子君的腳步聲。
「在久待的焦躁中,一聽到皮鞋的高底尖觸著磚路的清響,是怎樣地使我驟然生動起來呵!」
他們在涓生的破屋裡,談家庭專制,談打破習俗,談男女平等,談易卜生,談泰戈爾,談雪萊……
子君的臉上帶著微笑的酒窩,兩眼裡瀰漫著稚氣的好奇的光澤。她分明地、堅決地、沉靜地說:「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
子君和涓生戀愛了、同居了。子君離開自己的家,和涓生一起,在別人的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里,租了自己的小房子,建立起自己小小的家庭。
涓生每日辦公散後,迫不及待的回家。他「漸漸清醒地讀遍了她的身體,她的靈魂」。
子君也逐日活潑起來,養了四隻小油雞,一隻花白的叭兒狗,叫做阿隨。
時光是多麼的寧靜而幸福呵!
可惜,好景不長。管了家務、煮飯餵雞養狗的子君,日夜的操勞,便連談天的工夫也沒有了,何況讀書和散步。
她變得中日汗流滿面,短髮粘在腦額上,兩隻手粗糙起來,神色也變得凄然了。為著小油雞的事情,還要常常和房東官太太吵架。
更大的打擊,是涓生就職的局裡,聽說了他和子君同居的事情,罷免了他的工作。他們沒有了生活的來源,日子日趨清苦起來。
為了謀生,涓生翻譯、寫文投稿。子君卻常常為了叫他吃飯這樣的事,來打擾他。
油雞是養不起,燉了吃了。後來阿隨也養不起了,放掉,還要追回來,便堆在一個並不很深的土坑裡,就這樣丟了它。
凄苦的生活,讓子君失去了往日的活力,神色變得凄慘冰冷起來。
寒冷的冬天,涓生越來越不願意回那個冰冷的、充滿怨氣的家,索性躲到有火爐的閱讀室里去了。
子君變得多疑、麻木、冷漠,想要新的希望的涓生,想要跟她分開了。
涓生對子君說:「你要我老實說,是的,人是不該虛偽的。我老實說罷,因為,因為我已經不愛你了!但這於你倒好得多,因為你更可以毫無挂念地做事……」
子君看著當初純真的熱烈的愛著她的涓生,才不到一年的時間,竟然說出這樣的話。
當初他含淚握著她的手,一條腿跪下去,求她與他在一起的場景,還歷歷在目,如今這樣快……
子君為了他,不惜與家人斷絕了關係,跟他在一起。
如今,他卻說,他不愛她了……
冬春之交,風已沒有那麼冷,涓生也更久的在外面徘徊,盡量晚的回家。
直到某一天,他回到家,發現子君不在。房東官太太告訴他,子君的父親,將她接走了。
涓生知道,子君「以後所有的只是她父親——兒女的債主——的烈日一般的嚴威和旁人的賽過冰霜的冷眼。此外便是虛空。負著虛空的重擔,在嚴威和冷眼中走著所謂人生的路,這是怎麼可怕的事啊!而況這路的盡頭,又不過是——連墓碑也沒有的墳墓。」
涓生的路也不好走。他因為和子君同居過的這個「污點」,一切請託和書信,都是一無反響。
他從別人那裡得知,子君死了。
他問,怎麼死的。
別人只答:「誰知道呢。總之是死了就是了。」
魯迅先生筆下,有很多這樣的人。只是「聽說」,他們死了,怎麼死的,什麼時候死的,都不能確切的知道。
祥林嫂是這樣、子君是這樣、孔乙己也是這樣。
和祥林嫂大為不同的是,子君是新時代有文化、有勇氣的女性。
可她並沒有衝破祥林嫂的命運,甚至比祥林嫂更不如。
祥林嫂,至少能夠憑力氣,養活自己。受到重大打擊之後,哪怕是乞討,也能夠麻木的活許多年。
子君,是靠著愛情的力量活著的。
有愛情的時候,她是微笑的,是眼睛發亮的,即便所有人嘲笑她,她也是驕傲、沉靜、充滿勇氣的。
但子君和涓生的愛情,是沒有根基的。他們只有突破束縛的勇敢,卻沒有獨自生存下去的能力。
在那個唾棄自由戀愛、婚前同居的年代,這樣的行為,讓涓生失去工作,他們也便失去了經濟來源。
沒有了生存的基礎,愛情便會很快凋謝。
曾經澤澤生輝的子君,成了涓生的拖累。涓生髮現,曾經談著詩和遠方的子君,過起柴米油鹽的日子,就變得麻木、粗糙、充滿怨氣了。
子君失去了她的美,涓生就不愛她了。
而子君失去了涓生的愛,是沒有活路的。
涓生以愛情的名義,把活生生的子君,送上了一條死路。
但他除了悔恨和悲哀,並沒有別的可以做。
他自己也是受害者。只不過,他雖然被鄙夷,但因為是男人,至少還有條活路。他甚至想著,擺脫了子君,他還可以走上一條新的道路,去過新的生活。
而子君,只能如一朵美麗的花兒一般,絢爛一時後,黯然凋謝了。
亦舒很喜歡魯迅先生的《傷逝》,她沿用了小說中男女主人公的名字,寫了《我的前半生》。這次是以香港社會為背景,寫了男女主人公的悲歡離合。
後來,大陸改編了《我的前半生》,拍了電視劇,講述了生活優越安逸的全職太太羅子君與丈夫陳俊生離婚後一切歸零,打破困境,進入職場,在自我成長中走向人生下一程的故事。
還好,後來的兩個子君,都沒有死。她們在離開男人後,經過一番磨礪,都獲得了新生。
那個子君會死的時代,已經死了。
在這個時代,雖然女性仍有許多艱難。但至少,只要自己努力,便能實現經濟上的獨立。而經濟上的獨立,便是精神上獨立的基礎。
愛情,從來不能永遠的給子君們麵包。
那些靠著愛情的力量,養養油雞、阿隨的美好,會很快的逝去。
現在,再也沒有人因為一個女人追求了一段愚蠢的愛情,就去譏諷她、唾棄她、逼迫她到沒有活路的地步。
年輕時犯的錯,雖然仍然會給人生造成重大傷害,但至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彌補一部分。
上半生過得迷糊了,還有下半生能彌補。魯迅先生看到如今的子君們,大概能露出一點難得的微笑了。
03
我常常想,如果魯迅先生還活著,看到當今的社會,他會感覺到欣慰么?
那些害死祥林嫂、子君和孔乙己的人,如今還在嗎?
如果魯迅先生活著,他一定還有很多憤世嫉俗的東西可以寫。
但我想,他不會再那麼的激動了吧?我們現在依然有許多的問題,但至少不像當年,讓他那麼的憤怒和悲傷了吧?
他為什麼這麼憤世嫉俗,因為他生活在一個越來越糟糕的社會,一定是鬱悶的。
相比之下,我們是幸運的。雖然我們依然為生老病死困擾,也躲不開那些愛恨情仇和人性的弱點。但整體來講,我們的生活,在一天天變好。
我們對幸福早已習以為常,於是便漸漸忘了,過去的人的苦難。
我們彷彿已經失去了當年鬥士們的勇敢,但也有著和當年一樣又不一樣的彷徨和吶喊。
長大後重讀魯迅,才覺出他的偉大。
魯迅先生是沒有過時的,以《故鄉》中的話結尾吧:
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後記:
聽說語文課本中,魯迅先生的文章,被刪掉了很多。
覺得有點可惜,但也覺得在情理之中。
少年不懂魯迅也罷,希望少年能多在陽光下。
也希望每一個少年長大後,好好讀一讀魯迅。因為那些害死祥林嫂、子君和孔乙己的人,如今還有。
TAG:咖啡館裡的貓女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