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帶你穿越700年敦煌,輕鬆讀懂寫經體的發展衍變!

帶你穿越700年敦煌,輕鬆讀懂寫經體的發展衍變!

點藍字 加關注 精彩不錯過

近6萬件漢文墨跡遺書,

跨越700多年歷史,

這一不間斷的進程痕迹,

見證了隸書到楷書的轉化、演變與固定,

這種轉化的進程不是簡單的直線化,

是一種漸變而不是突變的新陳代謝。

他們筆墨鮮活、特徵獨具。

這裡,

我們將用敦煌8個時期8件作品,

捋一捋敦煌700年的楷書發展史!

看完敦煌八個時期的「之」字,

大概有個映像,

我們再詳細說來。

五涼·隸楷時期

露鋒入紙,捺筆上挑,

末端「燕尾」明顯,

具有明顯的隸書特徵。

佛說維摩詰經卷上

北朝麟嘉年間(316—318)寫本

北魏·魏楷時期

有穩定、有序的成熟性。

捺筆收筆相對圓潤,

末端「燕尾」效果仍有留存,

沒有完全打破隸書的構造模式。

晉春秋殘卷

北魏間

北周·楷化加速

削減了隸法中波磔、挑翻等技,

平畫寬結,楷化加速,

整體上已非常接近南式楷法。

生經第一

南朝陳太建八年(576)寫本

隋·楷書成熟

沿襲北朝風格,

融會南朝技巧,

書寫皆極為工整嚴肅,

筆劃挺拔端莊。

大般涅盤經卷第三十三

隋大業四年(608)寫本

初唐·楷書繁榮

技法嫻熟、

水平高超,

書法嚴謹、精到、典雅,

筆法技巧上近於虞、歐。

周易王弼注卷第三

唐顯慶五年(660)寫本

盛中唐·抄經職業化

筆劃飽滿,

形態趨向濃厚、豐腴、圓潤,

結構紮實而細膩。

閱紫錄儀

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寫本

晚唐·式微

用筆較為單一,

規律明顯,

技法略顯草率。

葺蘭若畫廊功德諺並序

唐光啟三年(887)寫本

五代·行書化時期

世俗文書,

行草書比例增加,

多用墨色濃淡對比,

隨意自然。

歸義軍曹仁貴賜鄧弘嗣牒

後梁干化四年(914)寫本

以下文字,均摘錄自沈樂平《敦煌書法綜論》

五涼時期

(304—442)

書風特徵

楷書尚處於一個初始階段而並未完全成熟,隸書的痕迹已經逐漸褪去,如「長橫筆」這個隸書常用線條已淡化,隸之平勢也改變為略向上傾斜的狀態。但在一些局部,如波磔、戈鉤、翻筆等處還有餘味。橫畫末端也多有燕尾效果,同時,楷書的豎鉤等筆畫還未完全進化成型,法則規律還比較稚嫩,字形行列規則以及行列關係的處理亦較鬆散。

形成原因

戰亂頻仍,人們轉而祈求神明庇佑。在法良開鑿了莫高窟第二個洞窟後,開啟了近千年的敦煌藝術創造史。

佛說維摩詰經卷上

北朝麟嘉年間寫,紙本

起筆頗多隸意,結字取橫勢,是典型的「隸楷過渡型」寫經。

這一時期的書法,雖然在風格上尚有不確定性,但以地域角度而言,或稱「北涼體」(施安昌語),而就字體的角度來講,可定位「隸楷式」時期。

北魏和西魏時期

(442—557)

書風特徵

技法水準提升,書體進化提速,隸書蛻變痕迹顯著,而風格面目由多樣化的格局上逐漸趨向於規範、統一。

從筆畫的處理細節來看,橫折向右上角「外撐」,平行線條之間的距離位置和仰角關係,鉤筆和戈筆在翻折處頓壓和出鋒方向上,與《龍門二十品》里的「始平公」「魏靈藏」等重複字形,皆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形成原因

南朝的楷書成熟,明顯早於北朝且在不斷地推動者西北等邊遠地區在技巧上的完善。

金光明經卷二

北魏皇興五年(471)寫,絹本

書風脫離北涼體較遠,點畫有新體痕迹,間架結構趨於硬朗方正。

筆法熟練度進一步加強,字體構架上則更多滴體現出一種張揚和力量的特性——與傳統意義上的北碑書法結字的力學構造方式非常接近,甚至有學者稱《金光明經卷二》等作品為「龍門樣式的先驅」。

北周時期

(557—581)

書風特徵

在保持著北魏和西魏的形質特點上,頓按的幅度和使用進一步靠近楷法,同時基本消減掉了隸法中波磔、挑翻等技巧;在體態上,雖然還略有橫勢延伸的意味,但於疏密關係的處理、重心的處理等方面,已不再是隸書的方式,整體上已類似新式楷法。

題記部分則因較為自由輕鬆,這種『新筆法』的表現更為鮮明和直接,字形結構亦如是。

形成原因

地處邊遠,周武帝的『廢佛滅法』並沒有影響到敦煌的發展,甚至莫高窟的興建,在建平公於義等人的大力推動下,進一步發展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石書畫録 的精彩文章:

天下第一懶人?——白蕉?
千年小楷,一朝看盡!從鍾繇到沙孟海,應有盡有!

TAG:金石書畫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