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何蘇武能堅持下來,李陵堅持不下來,皆因他缺少一樣東西?

為何蘇武能堅持下來,李陵堅持不下來,皆因他缺少一樣東西?

李陵以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被匈奴騎兵八萬多騎所圍,眾寡懸殊,其失敗具有必然性。加上再有漢奸管敢陣前叛變投敵,並將李陵軍的實情全部告知匈奴,李陵軍無法堅持退回漢軍邊塞。從「一日五十萬矢皆盡」可知,此時,李陵軍中至少還有五十萬支箭,如果匈奴無法獲得實情,李陵前軍能開道,後尚有三千多將士,尚存大半的兵力,完全可以一搏!如果李陵能夠率領一半的步卒退回邊塞,李陵的命運將完全逆轉。

可惜上天沒有給予李陵這樣的好運。李陵之敗,最主要的原因是李陵孤軍深入而後援不繼,特別是李廣利的援軍遲遲不至。 司馬遷說的有道理:李陵只率領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軍奮戰,殺傷了許多敵人,立下了赫赫功勞。在救兵不至、彈盡糧絕、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仍然奮勇殺敵。就是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

李陵自己雖陷於失敗之中,而他殺傷匈奴之多,也足以顯赫於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尋找適當的機會再報答漢室。 但李陵並不是悲劇,看事情不能只看一面,不站在劉徹一邊也不能光站在李陵一邊看。

個人以為:被俘是可以的,投降是錯誤的。尤其相對蘇武再加上他那封信,就可稱是無恥了。尤其是李陵勸降蘇武時,曾對他訴說過漢武帝的刻薄寡恩,這一點在這段材料中得到印證。以「當享茅土之薦,受千乘之賞」之功卻「賜不過二百萬,位不過典屬國」。

同時,李陵在衡量人生價值時是以個人利益得失為標準的,而蘇武則以國家大局為重,不計較個人得失。蘇武明知漢武帝的刻薄寡恩,還是要歸漢,是因為在他心中,君國一家,他抵死也要作漢臣,其實是忠於祖國。所以,漢帝給他多少賞賜他並不在乎。他在乎的是自己終於完成了使命,維護了國家民族尊嚴。這樣,兩人的境界高下便很分明了,更能說明蘇武的偉大。所以楊業說:但做楊業死 不為李陵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朝 的精彩文章:

西漢一丞相,妻妾百人,靠一樣東西活了一百多歲,與女人有關
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明是非、知榮辱,不拿原則做交易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