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少跟我談王明陽

少跟我談王明陽

以前的人混社會都要看曾國藩,現在全改王陽明了。

作家馮唐崇拜曾國藩,覺得他實在牛逼,唯在立言上收起讚美,認為好事不能讓一個人全佔了,偏在文章上,老天給曾留下很多進步的空間。馮對古文高手曾文正的評語是:文采平平。簡單說就是缺乏藝術性。

要我說,曾國藩立言的不足,除文學略弱外,更多是哲學不行。立言這事,本就混雜了思想哲學和文學藝術兩方面,這是沒有辦法的事。但拋開文藝青年無大用的文學才情,無疑思想上的建構於歷史才更重要。很顯然,在這方面,曾比王就差得更多了。曾國藩那點學說是用來教人混社會的,怎麼識人怎麼搞關係怎麼往上爬怎麼做大官......

王陽明在立言上出手不凡,帶著進入宋明理學後的儒家思想於僵死之際又向前跑了一大節。但我在這裡想說的其實是,少跟我談王陽明,或者不要多談、大談王陽明。小扯一下還可以,作為個人修身的方法是不錯的,在今天大談就會混淆視聽。

王陽明說了什麼呢?

一個是心外無理,一個是知行合一。

故事是這樣的,宋代有個叫朱熹的老頭,告訴世人萬事萬物都有一個理在,只要一個一個窮盡這些理,人生就能圓滿,社會就能和諧,這叫格物致知。大家一聽,樂壞了,干吧!一干不得了,把人都給搞神經了(尤其是想往上爬的讀書人)。這個也格一下,那個也格一下,格來格去,格得人五迷三道,神神叨叨。是格出了一堆道理,每個都長得不一樣,但本質又都一樣,紛紛指向儒家倫理,就是仁啊義啊什麼的,一塊石頭裡也能有人際關係和天倫法則。

幾百年後,一個笨小孩叫王守仁(字陽明),聽了朱熹的話也開始格,對著竹子格。他的悟性不高(或是太高了一般人理解不了),根據字面意思傻愣愣地站在竹子跟前看了好幾天,硬是把自己給格病了,也沒格出那個根本之理。後來,青年王守仁又范二逼,頂撞了政府的大領導,被貶謫到西部支教。這些愣頭青的事迹就不提了,總之七災八難後的一個夏夜,我們的陽明先生頓悟了:理就是這顆心,心外是沒有理的。

好講也不好講。簡單說:理是很有效用的,但也是固定的,用理解決問題很方便,可是就得一個問題一個問題找不同的理,而且理和理之間還得溝通一下,不然容易打起來,無法和諧共處。這多麻煩!反之,心是靈活的,它無色無味摸不著也不能說,不完全具體也不是那種抽象思維,這多高級!乾脆,就是它吧!只要從心出發,一切都好辦了。明白了嗎?明白了。啥意思?不知道。

你沒法知道,人家那可是龍場悟道。

每每有人讀到這段的時候,都會氣脈膨脹,為古代的燦爛文化一把鼻涕一把淚地犯賤,然後各種感嘆。積極的感嘆是要文化復興,消極的感嘆也得是人心不古。但你問他究竟感動個啥,他也說不清楚,反正就是激動。我最早也激動,還在一次旅行中跑到貴陽郊區看了看那個可以悟道的小石洞,在裡面待了一會,挺冷的就出來了。其實,我們的激動大多來自不甘於平凡生活的瞎浪漫,而且古代文化的秘密之一就在於為凡人造神,結果一拍即合,合情合理。

但我們也能知道一些東西。我們知道,無論格物也好,頓悟也好;理也好,心也好。中國傳統文化背後的社會基礎都是倫理道德,說白了就是統治階級讓你遵守的那個人世法則,然後在不同時期描繪出各種美麗的圖畫哄著你照著他的樣子長。

王陽明和朱熹是一種人,都是在倫理道德時代搭建封建秩序的人,他們都強調存天理滅人慾,區別僅是方式方法的不同。但我確信,王陽明的理論指導不了民主制,也出不來市場經濟,更催生不了燦爛的科學文明及其精神。在一個已然科學化的時代里,大談程朱理學和王陽明的心外無理就會顯得很扯淡。

心外無理可以做心靈疏導,就是當你在人際交往中感到困惑的時候,來寬慰自己去主動變通的那個說辭,還能顯得比純雞湯高級。「別那麼執著於對錯啦」「別那麼較真啦」之類的。情理是以情為先的,情發自於心,情可以創造。所以,心外無理嘛!

王陽明的第二個主張叫知行合一。

國父孫中山說過,行是容易的,知是難的,但顯然,求知的孫中山失敗了。知行合一的本質就是讓你去行動去感受,從真實的行動裡面知道,而不是抽象地推論與分析。知行合一的好處是通透,把問題簡單化。但壞處也非常顯而易見:知行合一的人,不去想像自己做不到的事,如果已經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好的而還是不可能做到的話,他就會歪曲是非進而自我迷惑,以讓知降格為現實的行的層次,以圖心安。這其實是一種更大的虛偽。

比如,極致來說,當你被迫殺死了一個好人,你肯定知道好人不該死,這時思想與行動就產生了分離,你便會在潛意識裡告訴自己我是為了正義才殺死他的,於是知行就合一了。而知行不一的人會如何呢?它會在心理藏有一份愧疚,很難說這份愧疚有沒有用,但至少讓我看到了知的力量。如果這例子太狠,就往輕里說。你終於嫁給了不屬於自己最初設定(知)好的那種人,出於潛意識的解脫、礙於自己的面子,你就會對自己說,這就是愛情啊,這就是完美噠吧啦吧啦。知行合一了,但那個無法達到的最高標準也沒有了,甚至被混淆了。

當然,你可以說,不要在最初就設定一個知的高度,如果設定了就不要去做相反的事。比如,不要做好人壞人的區分,或是區分了就不要傷害好人;或者不要對理想愛情報以設想等等。但那是不可能的。知行合一無法讓思維先行,這就限制了所有不能實證之事的預先推想,科學成了知而不行的人,或者先知後行,總之不是他們說的知行合一(後來王陽明在辯論中也亂了,又說切實地去知就算是行,那就相當於勸人認真了)。還是那句話,宋明理學是出不來現代人的成就的。

知行合一在生活小事中很好用、很靈活、很自在。可只有知行合一的人缺乏理性構想的能力,也不會在語言上為真知保留一塊空地。知性不一,是讓知在前,那種不斷探索的快感,或是知對行的審視、規訓。總是知行合一,也挺沒勁的。

心外無理和知行合一連起來用,很容易淪為小聰明。它也確實有可能是終極智慧。比如,世界的本質就是變化,哪怕物理界的定律也是暫時的,甚至僅取決於你的觀測角度,所以向外求理是徒勞的,乾脆就回到你的心中來。再比如,當你的境界提升了,在行中就能洞徹全宇宙的知,它始終是一體的。這種說法越來越被很多當代人接受,雖然我願意相信這些人是真的領會了悟道後的王陽明的智慧,但更多時候這些人其實就是懶。

我相信宇宙能量源於「心」,也相信知與行在更高維度的真理不二。但我還是想說,在現代社會裡還是少談王陽明為妙,遇事就談王陽明的人,很多都是為了給自己的不講原則和思維懶惰找借口。但如果,這就是那個未被派系神化的真實的王陽明呢?

摁住我就能進入我

跟 王 冠 哥 哥 一 起 做 個 精 神 上 的 野 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野人文件館 的精彩文章:

馮唐式自戀八股

TAG:野人文件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