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赫 讓古畫在重生中煥光彩

王赫 讓古畫在重生中煥光彩

本刊記者 王碧清

2018年3月17日,北京大部分地區飄雪如絮。這場悄然而至的雨雪,結束了京城145天無有效降水的紀錄。而在網路上,一幅古畫「祈雪圖」與之呼應,點贊聲一片。

原來,這是南宋畫家劉松年《四景山水圖》之冬篇,經一位「80後」畫家的奇思妙想,多了新味道——「飛艇撒雪」新奇有趣,雪意盈滿枝頭,一翁一童款款而行,當真是愜意。網友們大呼「可愛的腦洞」「大美」「雪霽天晴朗」……

這位畫家正是古書畫複製人王赫。早在2014年,他以一組《藍胖子山水冊頁》系列畫作名噪一時,之後一直筆耕不輟。在工作之餘,他寄情志於書畫,用現代元素的匠心巧思複製呈現一幅幅經典名作,築起當代青年走近中國傳統書畫的溝通橋樑,以當代人的視角解讀古畫,使得那些遙遠的傳統山水畫以更具趣味卻依然保留傳統精髓的繪製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

言談間,王赫對於傳統書畫、繪事濃郁而綿長的熱愛緩緩流淌,當中既有藝術家的敏感,更有一種靜水深流的沉靜與自律。

中國山水相遇當代「萌趣」

3歲時,王赫開始學畫,後考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設計系。大學畢業後,王赫進入故宮博物院工作,現為故宮博物院古書畫複製室組長、副研究館員,從事古書畫複製工作已經整整10年。

關於「古書畫複製」,王赫娓娓道來,「紙壽千年,絹壽八百」,古人多在絹上作畫,這種脆弱的材料極易老化,還會受到戰亂、自然災害的影響難以保留,「古書畫複製」便應運而生。

「我們今天能看到很多晉唐以前的書畫作品,不少是唐宋時期的『複製』作品,如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即為宋人複製的摹本。有許多傳世所謂唐代的繪畫,是宋徽宗組織畫院臨摹而成……沒有前人做這些工作,我們很難看到當時的畫究竟是怎樣的。如今的複製保存手段很多,諸如數字化之類,人工臨摹屬於最為傳統也是非常可靠的複製方式。」浸潤在文物集大成的故宮博物院多年,王赫不僅對傳統繪畫有了更為專業和細緻的理解,而且在藝術修為上也日益精進。2008年進入故宮博物院,2014年在網路上推出自己的繪畫作品,王赫說,「這是一個慢慢沉澱的過程,急不來的」。

生活中的王赫喜靜,他將閑暇的碎片時光拾起,以創作為樂。筆下所繪的傳統中國畫大多屬於工筆重彩一類,繪在絹上的山水風景自有丘壑。相較大寫意,工筆重彩更加費時費力,對材料的要求更為嚴苛。

「因為是畫在絹上的,對材料的要求更高一些,買來的絹多為半成品,需要經過染色等處理,顏料也會依據畫家個人的喜好研磨調兌後再用,這樣畫起來才得心應手。」王赫談及材料的「不將就」時格外認真,無不透露著對繪事的敬重與嚴謹。

王赫涉獵廣泛,酷愛從廣博的閱讀中尋找繪畫靈感。穿梭於閱讀的平行宇宙,佛學、詩詞、物理學等都是他的「任意門」。他笑稱,自己挺像舊時文人,常常待在書房裡讀書繪畫。最初的穿越系列作品創作期間,他將自己熟悉的動漫作品《哆啦A夢》中的藍胖子、大雄、任意門等元素融于山水畫中,「動漫是我們『80後』那一代人的童年記憶,當時很自然地就想嘗試那樣的創作」。

就這樣,王赫靈感泉涌,在明代藍瑛《仿黃公望富春山圖》中,藍胖子乘坐時光機出現在畫面里;清代畫家任熊繪的《萬壑爭流》,《藍胖子系列之漂流瓶》由此而生,漫畫人物開始了新的探險故事……這些再創作,雖有大眾熟悉的「萌趣」事物巧妙的融入,但依然嚴格地遵循古畫的繪製傳統,二者相得益彰,彼此碰撞,引起了眾多網友、媒體的點贊和關注。許多年輕人開始喜歡這些曾經陌生的繪作,嘗試了解傳統山水畫的魅力;王赫還帶著「藍胖子」登上了唯一進入日本主流發行渠道的中國地域文化雜誌《中華浪漫CKRM》創刊號。

此外,他的摹宋時期作品連續兩年入選《三聯生活周刊》的封面主圖;王赫作為現代與古畫之間的「擺渡人」故事也進入了眾多時尚雜誌、新聞報刊……通過作品,王赫為大眾所知,藉助紙媒、互聯網的平台,將作畫的樂趣和傳統工筆的嚴謹瀟洒分享給他人。他的創作也愈加靈動多元,星座、遊樂園、文保技藝、芭蕾舞等元素信手拈來,巧妙地沉澱於畫面之上,攜「古」歸來。

《望》:我們兩兩相望,世界是我們眼中各自的模樣

突破邊界的真意

許多珍貴的創作靈感往往都在一瞬之間,每一次創作都是一次涅槃。「為什麼說藝術創作是一件痛苦的事,因為要不斷挖掘創新,突破邊界。」

一次次的複製創新,王赫表示,是自己致敬大師的過程,也是一種自我挑戰和實現。比如,他格外喜歡文徵明的畫作,「《惠山茶會圖》,雖是重彩,但清新雅緻,透著文人氣,是看了就本能地喜歡」。

他將《惠山茶會圖》再創作,繪製成拼裝模型後的作品,每一片屋瓦、桌案、每一處樹木、假山,以及人物都有編號,彷彿拼接起來一樣。

「在中國的傳統繪畫當中,寫生並不多見,許多畫家將石頭放在書齋里進行創作,把它放大成自然尺度的山和水。」而在這幅「拼裝」版《惠山茶會圖》里,王赫把自然尺度的山水再次還原為小場景、小零件的模型尺度,變成了「小山小水」。「這可以理解為傳統繪畫題材上的一種叛逆和反思,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逆向操作,用現代人熟悉的事物,來追溯繪畫發展史的根源和脈絡,追著那個路徑回去,再翻轉回來。」王赫還更極致地將許多著名畫作融於明代仇英的一個小冊頁的創作中,畫中盆景、石景均有出處,令人頗為慨嘆。

王赫也會按照主題來構思,不設限,進行多種嘗試。其中,《桂蔭清夢圖》正是對唐寅《桐蔭清夢圖》的再創作。畫中的主人公已經化身為「兔爺」,場景也非平坦的地面,仔細觀察,竟然是在月球上,舉頭望的不再是明月,而是地球!兔爺兒坐在桂樹旁,可能在回憶地球上的故事吧。如果再仔細看,那會發現,這位兔爺兒戴著一副墨鏡,「因為月亮上沒有大氣,會很曬」,王赫笑道。

王赫還將南宋的《盥手觀花圖》作了新解,原畫本是三仕女在宮中院落盥手觀花的情景,經王赫的設計,變成一組三連畫。水從其中一幅圖中如絲流出,穿入另一幅主圖之中,而原畫面的花也移換了位置。三幅畫看似獨立,卻相互關聯,極富動態和寓意——「觀花也需要好時節,需看天時」。

還有一幅為大眾所熟悉的組圖《望》(又名《航拍中國》)改編自宋代冊頁。在畫中,一位「老爺」遙控著無人機;圍牆外,僕人正端著另一台摔壞的無人機折回屋內,無人機上還冒著煙。另一幅圖景中,則是航拍的視角,稻田屋舍、樹影池塘,別有趣致。創作完成後,王赫附以圖文:「我們兩兩相望,世界是我們眼中各自的模樣。」有的觀者體會到不同的視角風景,感受到作者的玲瓏心思;有的人感嘆結合了西方製圖的小花絮,欣欣然覺得精緻有趣;有的觀者體悟到不易覺察的換位思考在生活中的缺席和珍貴……

王赫在創作中,力求避免插畫式的表達,而是賦予畫面細膩無聲的想像力和更多的解讀性,仔細看畫的人各有所得,或喚醒共鳴,識得相似的經歷;或熟悉中國古代繪畫,沉吟於畫法布局;抑或解讀出新的故事和理解。

《藍胖子之吹簫引胖》

傳承古法 靜待花開

中國近現代畫家金城曾提出「領略古法出新奇」這一說法,竭力提倡保存國粹,臨摹畫稿,一筆不苟。同樣是摹古,儘管時代背景不盡相同,但王赫以為,感受是相同的,同樣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溝通古今,讓更多人了解傳統文化,將積澱著中華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用當代人較為熟悉的媒介來講述,講述傳統美意,踐行文化自信。

「能留在畫紙上的必有其閃光點,從宋代強調自然的寫生寫實,發展到元代『文人畫』直指內心情感和志向,在中國繪畫史的河流當中,那些流傳下來的作品都閃耀著屬於自己時代的光輝。甚至遠遠超越於紙上。」而今,儘管時代發展速度遠遠快於過往,但豐裕的生活也為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土壤和平台,大量傳統再創作層出不窮。不過,王赫指出,有一些創作和表達實際上是一種傳統的背離。

「在一些展覽上,我有看到一些絹本畫。從傳統技法上來講,應是完成創作後,以『命紙』托於其後,為什麼這麼做呢?是因為絹的絲非常容易錯位,長時間是沒有辦法保存的。很多藝術家會追求新的、好的視覺效果,僅僅固定在框上,有一種半透明的美感,但不利於保存。可能是我的工作和文物保護有關,就很關注如何真正地保護作品和畫面。再比如,一些裝裱的字畫,很多人追求所謂的現代性的裝裱,兩邊不留邊,直接暴露畫心,這其實是捨棄了應有的保護功能。因此,材料、傳統的方式,一定要會分辨,哪些可以創新,哪些是有特定的原因發展而成。我個人還是堅持更傳統一些,避免使用過多的新材料增加不確定性。」對於創作,他總是思慮周詳、格外謹慎。

近期的創作計劃,王赫說,會繼續延續多畫面的創作,重新解構山水圖,堅持絹本重彩,嘗試更大畫面的創作和故事敘述。

關於青年人欣賞古代繪畫的建議,王赫緩緩道:「有人曾問啟功先生,初學者應當臨什麼帖?啟功先生答,先臨自己喜歡的。欣賞繪畫也是一樣的,不要傷害了興趣,先欣賞自己喜歡的作品,再了解它的前一代後一代的作品是怎樣的,漸漸培養起一個體系,不必執著於一定要先賞名畫。」

莫奈說:「我曾以為,留住光,就可以留住你。」繪事正是這樣的吧,在前進路上,王赫不疾不徐,感受、積累、沉澱,將真情實感傾注筆端,尋找、創作心中的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兒女 的精彩文章:

金心明,孜孜求索文人畫「逸品」
可口可樂中國:用心守護希望,在乎每一份成長

TAG:中華兒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