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藝術史框架下的文明對話
主講人:朱青生
時間:2018年4月8日(周日)15:00-17:00
地點:松江校區圖文西廳
主題:世界藝術史框架下的文明對話
主講人介紹
朱青生,1982年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學士),1985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外國美術史專業(碩士),海德堡大學美術史研究所(博士)。任教於中央美院(1985—1986年)和北京大學(1987年至今)。現任國際藝術史學會(CIHA,Comité International d』Histoire de l』Art)主席、上海美術學院當代藝術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教授。
朱青生是85新潮美術運動的親歷者, 1987年調任北京大學後,提出「反傳統是大繼承」、「現代藝術的中國化」等命題;主持編纂了《中國當代藝術年鑒》,通過對《詹森藝術史》、《世界藝術地圖》等大型圖書的翻譯和引進,指出了當代藝術沿著西方藝術概念和邏輯單向發展的局限,提出了世界藝術的新的理論構架。
通識教育--現代的「美育」
一直以來,朱青生教授都在進行著藝術通識教育的實踐。他在北大開設的《藝術史》通識課被譽為「北大第一課」,教學期間座無虛席,學生和旁聽者乃至需要至少提前兩小時才能「搶」到座位。這門《藝術史》作為北大首批4門網路開放課之一,網上選課的人數達到一萬之多,此事也因此在2013年的十大教育新聞里名列第七。
朱青生所主張的通識教育不僅僅存在於大學課堂,他也在致力於將藝術美育普及至整個社會。「中國的眼光、現代的立場」是朱青生教授為藝術史課程奠定的理論基調,這個概念也被貫徹在其擔任總撰稿的紀錄片《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中。這部紀錄片將觀眾帶進了藝術數千年的璀璨長河,呼問著當代藝術的現在與未來;中國與西方相互碰撞,中國當代藝術突破限制開闢新道路的努力也見諸其間。
紀錄片《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
美育,即美感教育,乃是一種世界觀教育,宗旨是「塑造全面完整的人」。作為中國近代最早對美育進行理論化闡述的學者,蔡元培認為:「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礎的人生觀教育。」他認為美育可以提升個人的素質,培養出具有合理知識結構、高尚道德情操和強烈社會意識的人。這恰是現代通識教育的目的所在。北京大學於2001年推行「元培計劃」的改革,朱青生教授就是其中一個積極的推行者。對比蔡元培更偏向的社會美育,朱青生則更注重藝術美育。
當代藝術的美育
朱青生教授認為:「藝術的目的是對人的素質進行推進,這種推進就是使每一個個人成為更為獨立的人。」這並不很容易,你意識不到自己被各種各樣的事物所限制、被各種力量所控制,因為你已經參與於其中,變成了自己的壓迫者。
GIF
不同於傳統藝術是少數人用以對大多數人進行「溫柔的壓迫」的武器,當代藝術呼籲的是個人主體性的覺醒。傳統藝術的美育固化了我們享受藝術的方式,我們只能在被制定的評判標準下看待藝術品,並心甘情願地接受這種「溫柔的壓迫」。但當代藝術的美育將藝術家拉下神壇,回歸到日常中的每一個分子。它告訴每一個人,藝術本來就是作為獨立的人的創造本性和個人權利,不必心存敬畏,也不必被動地接受這種強加的觀看形式與評判標準。在這個意義上,當代藝術的美育重新解放了人類。
《人造的地獄:參與性藝術和觀看者的政治》封面
克萊爾?畢曉普 2012年
如朱青生教授所說:「當代藝術的美育是告訴人,每一個人應該學會欣賞和認同我們正在進行的解放,我們要時刻意識到我們隨時可能被奴役,隨時可能被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