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貴身」才能做到「寵辱不驚」?
莫驚寵辱空憂喜,
莫計恩讎浪苦辛。
黃帝孔丘何處問?
安知不是夢中身。
——王維《疑夢》
作為人,最大的憂患是我們的身體,給我們帶來無盡煩惱的也是我們的身體。作為群體生活中的一員,我們活一天,就要與外部進行物質交換,以此獲得供養肉體的生活必需品延續生命;也要與外部進行精神交換,以此獲得供養心靈的精神產品完善自我。由於人與人不同以及交換條件不同,交換的結果不可能平等,最終形成了我們所處的社會地位、我們擁有的現實人生。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正由於這種交換存在不平等性,常常就會導致我們內心失衡,從而產生得與失、寵與辱的體驗。既然我們的人生註定是得與失、寵與辱的過程,如何才能做到寵辱不驚?如何才能超越得與失、寵與辱,降低其對生命品質的影響和傷害,讓生命獲得更多的自在和圓滿?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三章給我們提出解決辦法——「貴身」。
歷史上許多人從「貴身」得出老子是利己主義者的結論,這是對老子的誤解。老子的「貴身」是貴我們的「真身」、修我們的「真身」。什麼是「真身」?就是剔除外在附著物的「身」。一方面指我們的肉身,我們必須愛惜她,因為她是我們此生此世活著的前提和基礎;一方面指精神或者「元神」,也可以把她看著西方的「靈魂」。既然有「真身」,自然也存在「假身」。我們活在人世間,後面總是如影隨形地跟著一個「假身」。這個「假身」是現實生活中罩在我們身上的面具,實際是社會和他人貼在我們身上的標籤。比如:張三是富翁、李四是縣太爺、王老五是流氓、劉老幺是窮光蛋……。「假身」是我們「真身」的外部附著物,就像我們肉體表面的垢痂,只有常常清洗,才會看見我們的「真身」。由於存在這個「假身」和面具,我們許多人就為這個「假身」和面具活了一輩子,而忘掉了自己的「真身」,更糟糕的是大多數人還更喜歡「假身」,因為「假身」首要的直觀的表現就是名、利。世人沒有幾個不好名和利,他們只有到了生命大限來臨的那一刻才幡然醒悟,才會發現自己被「假身」欺騙一生,因為自己身上的外部附著物沒有一件真正屬於自己(甚至包括陪著自己歷經風雨已經破爛不堪的肉身),名與利這些東西原封不動地從社會群體來,最後又回到社會群體中去。對於每個人而言,「真身」即自然,「真身」符合「道」,「真身」是平等的、沒有分別心、沒有得失寵辱。「真身」的目的是完成生命本身的過程,而不是被名利這些外部附著物綁架、脅迫。我們如何「貴身」?即如何修鍊自己的「真身」?筆者認為:在修養肉身方面,奉行極簡主義,既不能「虐」也不能「寵」,「虐」是害命,「寵」也是害命。當下富貴病流行,都是「寵」的結果。在修養精神方面,培養自己獨立判斷能力、健全自己人格是前提,追求「天人合一」境界是目標。
從社會角度看,人生而不平等。我們一出生,就由父母家庭給我們貼上了標籤,就繼承了父母的衣缽,這些衣缽有的是黃金做的、有的是銀的,還有的是鐵做的、泥捏的、紙糊的……。但對於每個人而言,有一樣是平等的,那就是人格。人格平等源於我們的「真身」平等、源於「道」無分別心。要做到寵辱不驚,首要就是健全我們的人格。人格健全者,內心協調一致,言行統一,能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以及外部世界,能及時調整個體與外部世界的關係,具有獨立判斷的能力,既不隨波逐流,也不孤芳自賞。
人格健全的人待人處事不會存在「邀寵」心態。有邀寵心態的人地位相對卑下、人格相對卑下。這種人大多表裡不一、欺軟怕惡,對「上」一張嘴臉,對「下」一張嘴臉,有利可圖時一張奴才相,無利可圖時翻臉不認人。在中國兩千多年歷史上,淋漓盡致表現最突出的是官場,為邀寵他們可以犧牲自己的健康、時間、財富、妻女、家庭、良心……。我的一個熟人當年為了獲得某位長官的垂青,居然把自己唯一的房子賣了去送禮,另一位為了陪長官娛樂徹夜苦練麻將技術,還有一位乾脆拋棄結髮妻子與長官的侄女鬼混在一起,這些都是《官場現形記》的翻版,他們最大的犧牲應該是自己獨立的人格,他們不自覺地在自己心裡挖了一個埋自己「真身」的陷阱。「不邀寵」並不是趾高氣揚、目中無人,人格健全的人從內心認為大家都是平等的,無論強者、弱者,他們都會一視同仁地尊敬。
人格健全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不會「懼辱」。我們每個人活在世上,都不可能一輩子一帆風順,都要經歷無數的挫折、失意、失敗、落寞、傷害、打擊……。實際對待這些挫折、打擊的方式方法是檢驗一個人是否成熟、人格是否健全的最好方法?成熟的人、人格健全者不懼辱,知道世上沒有過不去的坎,陰天后面是晴天,甚至「以辱為寵」,把這些挫折、打擊當成人生的考驗、磨練、修行,堅守自己越戰越勇,一次次地戰勝挫折,一次次地實現人格的升華,百鍊成鋼,完善自我,讓自己的能力不斷提升、心靈不斷強大。不成熟的人或者人格不健全者缺乏獨立判斷能力,往往人云亦云,忽而向東、忽而向西,他們視「辱」為洪水猛獸,面對挫折、失意更多的是怨天尤人、唉聲嘆氣,甚至一蹶不振。「不懼辱」就是要把每次失敗、挫折看成對成功的嘗試和接近,把失意和打擊當成心靈的洗禮和錘鍊。在《古尊宿語錄》中記載了唐代寒山和拾得兩位大師的對話:「寒山問曰: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該如何處之乎?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道家和佛家都認為身體是我們的煩惱、大患,但她們的處置方式不同。佛家完全否定、以寄託來世的方式應對身體的煩惱,認為身體的生老病死是苦的根源,不重視養身、惜身。道家則相反,認為今生才是活著的意義,沒有身體可能什麼都沒有,主張貴身、愛身、養身、惜身,主張在超越中愛身、在破執中惜身,以現實超越的方式應對身體帶來的煩惱。「寵辱若驚」的根本原因是我們的分別心在作怪,要做到寵辱不驚,不被寵辱脅迫,就要破「我執」,不斷升華自我,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是一種沒有分別心、內外和諧、心靈通透的境界。具體到第十三章,老子主張的超越自我、追求「天人合一」的方式是:「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通過「利他」達到「無我」的境界,把天下人看著「己身」,把天下人的利益當成自己的利益,拋棄「小我」擁抱「大我」,超越二元對立,外部世界不再是我的敵人,而是和我融為一體,自己自然達到「無我」的境界,這和佛家的「自度度人、自覺覺他」很相似。「女子本弱,為母則剛」。母親為了自己的孩子,再大的苦、再大的辱都能夠承受,這種超越,就是母親認為自己和孩子是「一體」。對於普通人而言,什麼是我們的「天下」?就是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你的同事、你的工作、你生活的圈子、你鍾愛的事業……像愛自己身體一樣愛他們,時時刻刻做到換位思考,把他們的期盼當著自己的期盼、他們的收穫當著自己的收穫,自己自然會對外物不多貪、不多佔,不與他們爭利爭名,自然會獲得解脫,最後自己也會得到更大的回報。「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第八十一章)
TAG:西蜀三禾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