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專家給濕氣患者的忠告:這3招,隨便1個,就能幫你擺脫濕氣困擾

專家給濕氣患者的忠告:這3招,隨便1個,就能幫你擺脫濕氣困擾

首都醫科大學李寶增教授

「濕氣」在中醫里又叫「濕邪」!如果長期生活在潮濕的環境下,就會讓濕邪侵入你體內,容易損壞脾肺。而大家注重的健康,積累在體內的濕氣太重的話,就會容易生病。讓人感到疲憊等現象!濕邪,可說是現代人健康的最大敵人之一,10個人里有八九個人有濕邪潛伏。下面讓我們來對濕氣

五個不良習慣讓濕氣纏身

1、久坐不動。

《黃帝內經》中說「久坐傷肉」,其實傷的就是脾。脾主肌肉,主運化水濕,缺乏運動可引起脾氣虧虛,水濕不化,聚濕生痰。因此,要想擺脫濕氣纏身,還要動起來。

2、猛吹空調。

夏天空調的使用,對身體非常不利,夏天汗出本是一個散濕的很重要途徑,而空調營造的涼爽環境,會使身體毛孔自動閉合,汗排不出來,濕氣也就散不出去,只能聚積體內。當然,空調也不是絕對不能開,而是要適當用,室內外溫差不要過大,濕氣較重時,最好開啟除濕功能。

3、過食生冷。

夏季很多人會進食生冷食物來解暑,但這種方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因為生冷寒涼之品會影響脾胃運化和氣機升降功能,使水濕停滯胃腸,引起食欲不振、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

4、喝酒不節制。

夏夜吃燒烤、喝啤酒,很多人認為這是一件舒爽愜意的事,但是酒助濕邪,容易引起體內濕氣聚集,致脾胃功能失調。

5、洗頭後用毛巾捂著。

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人體十二經脈中,手足三陽經均匯聚於頭。如果洗完頭用毛巾捂著,很容易感受濕邪。濕邪性黏膩,易傷陽氣,會出現「因於濕,首如裹」的情況,因此,洗完頭要盡量擦乾或用吹風機吹乾。

這些壞習慣是導致濕邪上身的原因,濕氣也予以還擊,傷害著我們的脾胃,肺部和腎臟等,容易生成高血壓,糖尿病,關節炎,婦科病,甚至是癌症,這些話不是危言聳聽,濕氣就是這麼可怕,我們要儘早祛濕,還自己一個健康身體!

3大祛濕法,做健康人

1、按摩法

承山穴是最有效的祛除人體濕氣的穴位。它在足太陽膀胱經上,膀胱經主人體一身之陽氣,所以,刺激它能通過振奮膀胱經的陽氣,排出人體濕氣。

大多數人,只要輕輕一按承山穴,都會有明顯的酸脹痛感,這都是因為體內有濕的緣故;而按揉承山一段時間後,我們會感覺身上微微發熱,這就是膀胱經的陽氣在起作用了,身上的濕邪,正隨著上升的陽氣向外發散。所以濕熱體質者一定要注意記住這一保健大穴,合理地在生活中使用。

2、泡腳法

濕氣重泡腳是很有效果的。因為腳底穴位非常之豐富,泡腳能夠疏通經絡、促進血液流通、舒緩壓力、幫助體內排出體內濕寒。

方法:泡腳除濕氣建議選用木桶,因為木桶是天然樹木製成,比較保溫;濕氣重泡腳時一定要用比平常洗腳更熱的水,並且水深最好要沒過小腿,這樣除濕的效果會更好;濕氣重人群每次泡腳的時間控制在20-30分鐘為好,太短達不到效果,泡的時間太長到後來水就涼了,也沒有活血除濕的效果了;泡腳除濕氣時最好再加入一些溫經活血的藥材,如生薑、花椒、艾葉等,能夠加強泡腳除濕氣的效果。

3、中藥法

泡腳和按摩只是能夠除去體內的一部分濕氣,並沒有根除濕氣的強大效果。如果體內濕氣非常重,建議看中醫進行調理。

臨床常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肖? 淑? 之? 清?濕 ?飲》,是中原地區肖氏家族世代相傳的中醫藥 ,在沿用古方的基礎上,採用24味純天然珍貴藥材,進行黃金配比,按照傳統古方蜜煉,遵照百年相傳的秘煉炮製八法(即「選、制、洗、泡、煎、秘、濾、收」等八道工序)製作而成,使藥材達到64倍濃縮,更易吸收,效果也更佳。很多濕氣患者服用兩三天就有明顯的效果,排便順暢,精神氣色也逐漸好轉,此方已在國家食葯監局備案,突出的成效受到了廣大群眾,明星以及國際友人的青睞,對於國內的患者而言足不出戶就可以收到,但對於國外的患者來說,郵寄有些困難。

生活小妙招

1、洗頭時注意兩點

盡量不要濕頭髮按摩,這樣會使濕氣進入頭皮(要吹乾頭髮後再按摩)。洗完澡(頭)後要充分擦乾身體水分。

2、保持衣物乾爽

不要穿潮濕未乾的衣服、蓋潮濕的被子,被子(墊絮)要經常曬。

3、夏天不要貪涼睡地板

盡量不要住地下室(潮氣重),熱天也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氣中水分會下降且地板陰涼,寒濕氣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與地板有一定距離的床上。

4、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

還要避免淋雨和涉水,別讓水分濕氣包裹你的身體(淋雨後要及時換上乾衣服)。

最後希望所有的濕友,都能夠早日擺脫濕氣的煩惱,還自己一個健康活力的身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濕氣 的精彩文章:

濕氣重的人臉上都有這些特徵,現在知道還不晚!
男人也會有濕氣,男人祛濕要注意加重濕氣的四個原因

TAG:濕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