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夜啼經驗總結
1、黑丑外敷治小兒夜啼
作者/李德營
方法:
黑丑(又名牽牛子)7粒,搗碎,用溫水調成糊狀,臨睡前敷於肚臍上,用膠布固定。
適應症:
小兒白天飲食、嬉玩如常,黑夜睡後開始哭鬧,天明前即止,經醫院檢查無異常發現者。
筆者用此單方治療20例,大多在當夜就能止哭。
典型病例:
韓兒,男,1歲,1982年11月20日就診。父代訴:患兒白天沒有事,一到深夜12點無故哭鬧,到天明前就止。到醫院檢查,說發育正常,未發現病變。服藥月余,不見好轉。即用黑丑敷臍,次日喜告昨夜安睡未啼。隨訪1個月無複發。
——《中醫雜誌》,1983年第4期
2、小兒夜啼單方
作者/王普錦
方葯組成及服法:
蟬蛻6隻(去足),鉤藤6節,甘草、薄荷各0.5克,生龍牡各2克。水煎,當開水喝,日服5-6次,一劑分2天服完。
適用於嬰幼兒每夜成人入睡開始哭鬧,但去醫院查體、化驗未能找到原因者。如因患其它疾病而夜啼不寧者,此方無效。
——《中醫雜誌》,1981年第4期
3、小兒夜啼治驗
作者/柴有華
我們應用本院張鵬舉老中醫的臨證經驗,在門診治療心火為患的夜啼小兒,效果較好。現介紹如下:
主要癥狀:
患兒夜晚啼哭不眠,甚至通宵達旦,面赤唇紅,手心發熱,尿黃而熱,口乾或口舌生瘡,舌尖紅,指紋紅、脈數。
辨證立法:
心火內盛,擾及心神,故夜不安眠、啼哭躁擾;心與小腸相表裡,心火亢盛,移熱小腸,則尿黃而熱;舌為心之苗,心火盛則口乾或口舌生瘡,舌尖紅;面赤唇紅,手心發熱,指紋紅、脈數等均為內熱之證。治宜清心瀉熱、安神鎮驚。
方葯組成:
黃連三分、麥冬一錢、竹葉一錢五分、燈心五分、炒棗仁一錢、茯神一錢。此為1周歲小兒用量,水煎兩次,共取汁30毫升頻服。方中除燈心藥量不變外,其它藥物應隨年齡增長酌加。
睡中易驚加硃砂三分沖服,消化不良加神曲一錢。
病例:
王X X,男,1周歲。其母述患兒數天以來,每晚煩躁啼哭,很難入睡,一夜睡眠不足4小時,兼有小便短赤,食慾差。患兒舌尖紅,脈數,心肺、腹部無異常。診為心火內擾,神不安藏。給予上方加神曲一錢,連服3劑後病癒。
體會:
因心火內擾而致夜啼的患兒臨床較為多見,本方清心熱利小便、養心安神兼鎮驚,用於這類患兒,葯證相合,見效則快。對於食滯中寒而導致「胃不和則卧不安」的夜啼患兒應當分別論治。
——《中國臨床醫生雜誌》,1978年第9期
4、夜啼驗方——夜啼散
作者/李書奎
方葯及製備:
硃砂5~10克,天竺黃20克,膽星10克,黃連6克。
上藥研細末,密封置於乾燥、涼暗處備用。
功效:
清心瀉火,定驚安神。
服法:
六個月以內者,每次0.3~0.6克;6個月至1歲,每次0.8~1.0克;1周歲,每次1.0~1.5克。每日2-3次。
張X,男,3個月。近1周來,每逢夜間12點左右,即啼哭,煩擾不安,不吮奶,兩目微閉。查:體溫37℃,咽部微紅。胸透、血、尿常規化驗未見異常。予夜啼散0.3克,每日三次。服三日後,夜啼遂止。
——《四川中醫》,1988年第10期
5、夜間啼哭
作者/張顯臣
小兒於夜間啼哭不睡,一個是脾胃受涼,一個是心中有燥熱。脾胃受涼表現為手足少腹發涼怕冷,面青唇白,多伴不欲吮奶,可用炙甘草、乾薑、雲苓、陳皮治之;心中有燥熱擾亂心神者,多見面赤舌紅,小便色黃,可用淡竹葉、燈心草、梔子,多可投藥即效。另有一種不因寒熱之夜啼,用蟬蛻之腹研成細粉,人乳汁中攪勻喂之,其效甚好。
——《老中醫張顯臣60年難病奇治經驗輯》,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6、針刺印堂穴治療小兒夜啼
作者/吳琦
小兒夜啼見一種臨床較常見的癥狀。它不僅影響小兒的身體健康,且影響成人的休息。由於小兒服藥不便,往往不易為病家所接受。近年,我應用針刺印堂穴治療小兒夜啼多例,方法簡便,且收到較滿意的效果,現將收集典型病例介紹如下:
例一:X X X,男,8個月。患兒近一月來,每晚哭鬧不安,不能入睡。診見面色萎黃,精神欠佳,食欲不振,舌淡紅。針刺印堂穴一次即愈。
例二:XX,男,3個月。近1周來,夜間不眠,哭鬧不安,白天睡眠時,稍有聲響即易驚醒,食欲不振。針刺印堂穴二次即愈。
操作:
採用1寸毫針,用平補平瀉的捻針手法。不留針,出針時用棉球壓住,以防出血。
在針刺治療小兒夜啼的過程中體會到:首先排除由其它原因而引起的小兒啼哭。此法對小兒夜啼效果均較好。一般針1~2次即可痊癒,最多針4~5次。大多數嬰兒同時伴有食欲不振者,通過針刺治療後,不僅夜啼痊癒,且食慾亦較前轉佳。
——《新中醫》,1984年第2期
來源:實踐派
【紫雲霜】快速止癢,用於濕疹、痱子、蚊蟲叮咬、嬰兒紅屁股、輕度燒燙傷等
※在中醫眼中,這個常見的紅果子能抵的上很多種補品
※廚房裡這些蔬菜長了芽,你可得小心食用!
TAG:武郎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