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做人從不自欺開始

做人從不自欺開始

原 文

《論語里仁篇》

4.1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論語學記 第80篇

【今譯】:孔子說:「參啊!我道以一而貫穿始終。」曾子說:「是的。」待夫子離開後,其他的同學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就問曾子:「老師的話是什麼意思呀?」曾子說:「夫子教化人,以『忠恕』兩字而已。」

【學記】:這是一出情景劇,對於劇情的核心問題,千百年來討論得最多,爭論也很多。有人認為夫子和曾子之間的這段對話描述的是孔子傳道給曾子的過程。蕅益大師認為事實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複雜,自顏回去世以後,夫子曾說:「今也則亡。」由此看出,顏回才是孔門的正道傳人,自此以後,夫子再也沒有說過第二個人了。

夫子去世時,曾子只有29歲,這段對話發生於正值曾子年壯時,然而,曾子一生篤實勤學,學用相長,雖不曾得到老師的認證,但深諳夫子之道。夫子向來善於「有教無類」,對曾子的性情和學養程度,瞭然於心,所以才特別對曾子說:「我道以一貫穿始終。」然而,等老師離開後,其他在現場的同學和我們一樣,並不知道其中的深意,所以就問曾子。假如,當時我們也在現場的話,又會作如何想、如何行呢?有人曾經設想,假如曾子當時對夫子不要說「唯」,而是說「何謂也」呢?這樣的話,夫子是否會說出別的答案呢?那既然曾子說「唯」。夫子確定眼前的曾子就能明白他的意思嗎?

曾子告訴大家:「夫子之道,『忠恕』兩個字而已。」夫子既然說我道是一,但曾子為何又說出兩個字呢?

其實「忠恕」本來就是一體,只是一般人不明白而已。忠者,《大學》說:「勿自欺也」。不自欺,就是忠,實質上,明明知道那是假的,卻仍舊願意一廂情願地相信那是真的,縱然渾身都是破綻,在我們的眼裡卻是天衣無縫。縱然是掩耳盜鈴,我們依然覺得那樣的故事只會發生在別人的身上,自己是最幸運的,當自欺時,我們總會忘記前車之鑒。能做到「忠」,確實是很難的,做到了「忠」,才可以推己及人地對他人行「恕」之道。「忠」是對己的,「恕」是對人的,做到了「忠」,才可以產生「恕」,所以其實,「忠恕」是一體的。曾子所說,揭露了為學之道的初心當從「忠恕」上下手才是正道。才能萬理歸一。

【感悟】:做一個忠者,從不自欺,才能不欺人,如此就是忠恕之道的開端了。

【注釋】:夫子問於曾子,曾子又答於同學。曾子所答,亦夫子之所答也。忠者,勿自欺也。恕者,勿欺人也。此忠恕之開端,蓋忠恕本一體,無忠即無恕。

忠恕之道本一體

誠意在前不自欺

推己己人徳自立

萬法歸一皆此理

作者: 王鵬翔,傳統文化愛好者,習誦經典,體味快樂人生,此《學記》僅為一己之感悟,多有瑕疵,懇請仁者教誨。

書香聯盟《論語》研讀會,正在招募會員,每周五19:30在廣州番禺大龍舉行《論語》公益讀習活動,歡迎參加。報名諮詢電話:18903077002顧老師。

名家集義

《論語新解》:貫,串義,亦通義。孔子言道雖若所指繁多,實可會通,歸於一貫。

盡己之心以待人謂之忠,推己之心以及人謂之恕。人心有相同,己心所欲所惡,與他人之心之所欲所惡,無大懸殊。故盡己心以待人,不以己所惡者施於人。忠恕之道即仁道,其道實一本之於我心,而可貫通於萬人之心,乃至萬世以下人之心者。

孔子歿時,曾子年僅二十有九,正值孔子三十而立之階段。孔子又曰:「參也魯」,是曾子資性較鈍,不似後代禪宗所謂頓悟之一派。只看吾日三省吾身章,可見曾子平日為學,極盡心,極謹慎,極篤實。至其臨死之際,尚猶戰戰兢兢,告其門弟子,謂:「我知免夫」。此其平日盡心謹慎之態度可見。

一以貫之,曲說成一行之,其用意只要力避一心字。不知忠恕固屬行事,亦確指心地。

《論語講要》:貫者貫穿,以一理貫穿萬事,則萬事皆有其理。孔子之道,一理分為萬事,萬事歸於一理。有入世者,有出世者。而能一以貫之。然出世之道非常人所能了解,故曾子以忠恕答之。何謂忠恕,漢注盡己之謂忠。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謂恕。忠恕之道任在世間,但與出世間之道相近。

《論語正義》:「忠恕」者,周語云:「中能應外,忠也。」曾子大孝云:「忠者,中此者也。」《大戴記小辨》云:「知忠必知中,知中必知恕,知恕必知外,知外必知徳。」又曰:「內思畢心曰知中,中以應實曰知恕。」曾子立孝篇:「曾子曰:『君子立孝,其忠之用也,禮之貴也。故為人子而不能孝其父者,不敢言人父不能畜其子者;為人弟而不能承其兄者,不敢言人兄不能順其弟者;為人臣而不能事其君者,不敢言人君不能使其臣者。』」《中庸》曰:「子曰:『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怨,亦勿施於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蓋忠恕理本相通,忠之為言中也。中之所存,皆是誠實。』」《大學》:「所謂誠意,毋自欺也。」即是忠也。忠者,亦實也。君子忠恕,故能盡己之性;盡己之性,故能盡人之性。非忠恕則無由恕,非恕亦奚稱為忠也?

自古聖賢至徳要道,皆不外忠恕,能行忠恕,便是仁聖,忠恕之道,即一以貫之之道。

《論語集注》:曾子於其用處,蓋己隨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體之一爾。夫子知其真積力久,將有所得,是以呼而告之。曾子果能默契其指,即應之速而無疑也。

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而已矣者,竭盡而無餘之辭也。夫子之一理渾然而泛應曲當,譬則天地之至誠無息,而萬物各得其所也。自此之外,固無餘法,而亦無待於推矣。

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違道不遠是也。忠恕一以貫之: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無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體,恕者用,大本達道也。此與違道不遠異者,動以天爾。」又曰:「『維天之命,與穆不已』,忠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恕也。」又曰:「聖人教人各因其才,吾道一以貫之,惟曾子為能達此,孔子所以告之也。曾子告門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亦猶夫子之告曾子也。中庸所謂『忠恕違道不遠』,斯乃下學上達之義。」

《論語點睛》:此切示下手工夫,不是印證,正是指點初心,須向一門深入耳!忠恕真實貫得去,亦是有個省處,乃能如此答話。然不可便作傳道看。顏子既沒,孔子之道的無正傳,否則兩嘆「今也則亡」,豈是誑語。

《論語義疏》:孔子語曾子曰:「吾教化之道,唯用一道以貫統天下萬理也。」

忠謂盡忠心也。恕,謂忖我以度於人也。言孔子之道,更無他法,政用忠恕之心,以己測物,則萬物質理皆可窮驗也。故王弼曰:「忠者,情之盡也;恕者,反情以同物者也。未有反諸其身而不得物之情,未有能全其恕而不盡理之極也。能盡理極,則無物不統。極不可二,故謂之一也。推身統物,窮類適盡,一言而可終身行者,其唯恕也。」

參考書籍:《論語義疏》皇侃著,《四書集注》朱熹著,《論語點睛》蕅益大師著,《論語正義》劉寶楠著,《四書恆解》劉沅著,《論語講要》李炳南著,《論語新解》錢穆著,《論語別裁》南懷瑾述著。

|實修|感悟|故|

請留下您指尖的溫度

歡迎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香聯盟 的精彩文章:

這個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愛
人生必須之「患」

TAG:書香聯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