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勝義菩提心與世俗菩提心有何不同

勝義菩提心與世俗菩提心有何不同

寂天菩薩云:「世俗與勝義,許之為二諦;勝義非心境,說心是世俗。」而真正的勝義菩提心,靠世俗中的願與行菩提心而證得。


世俗與勝義,許之為二諦;勝義非心境,說心是世俗。

  文/嘎瑪仁波切

若以菩提心的本質來分,可分為「世俗」和「勝義」兩種菩提心。所謂世俗,就原文來說,具有「一切都是假象」的涵義。勝義則有真實、神聖的涵義。

而「諦」是指真理。所以,「世俗諦」是假象的存有,是不究竟的真理。「勝義諦」是存有的實相,是神聖的究竟真理。

世俗菩提心又可分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寂天大師說過,願和行的差別,有如「想走」與「正在走」的不同。

如果要從你家到印度菩提迦耶去朝聖,必須先有「我要去印度朝聖,要下定決心,絕對要到達目的地。」的想法,這種想法就是願力。與此類似,佛弟子要想,「我一定要去利益眾生。」發這樣的願,就是願菩提心。

「願」只是想,有動作才是「行」。比如,要去菩提迦耶朝聖,一定要先準備錢、買機票、打包行李,並搭上飛機前往目的地。當這些動作已經確切地實行了,稱為「行」。

同理,行菩提心不只是「想」利益眾生,還要實際付出行動。當念經、持咒、守戒、上供諸佛菩薩,下施六道眾生或聞思修佛法等。你已在生活中如實地修學,便稱為行菩薩道。

為了利益眾生,我應該去付出的菩提心,要長時間地在心中產生。而且為了讓發心不是只單純地思惟,要一而再再而三地付諸行動。久而久之,我們對願、行菩提心就會很熟悉,會習慣於利他的思想和行為。

透過實修,漸漸的你會對所要度的眾生、能度眾生的自己、諸佛菩薩的凈土(所要到達的地方)或娑婆世界(所要離開的地方),以及讓眾生成佛的妙法等等。從執著這些為「實有」,慢慢開始淡化、放下,到後來可以如夢如幻去看待。

目前我們大部分都走在資糧道上,只能以如夢如幻的方式行菩薩道。這樣的願和行,在世俗諦上,無論努力付出多少,所成熟的福報都是有漏的。但是,在真正理解空性正見——勝義諦之前,這就叫世俗的空性。

這個過程所累積的福報就是資糧,當這些資糧越來越充實時,就將進入加行道。之後,當你能理解這些都沒有實體性,也就是對空性有所證悟了解時,稱為見道。

「見」是指見一切諸法的本質,一切諸法皆空的道理,這才是勝義。一直到離所有言語戲論可以形容的空性智慧,赤裸裸地顯現在心性上時,稱為勝義菩提心。

寂天菩薩云:「世俗與勝義,許之為二諦;勝義非心境,說心是世俗。」而真正的勝義菩提心,靠世俗中的願與行菩提心而證得。

吉美林巴大師說:「要累積無邊資糧,清凈自己的業力,並依賴成就的上師,才能理解真正的勝義,依靠其它方法是愚昧的。」

當我們的業力尚未清凈,資糧不具足時,任何成就都達不到。佛說《總集經》中提到:「在福慧二資糧未圓滿前,無法證悟神聖勝義空性。」

就像大乘的六波羅密,念佛往生西方凈土等法門,也要累積無邊善根。而這些善根,就是因累積廣大資糧得以增長的。因此,要真實理解勝義,當然需要足夠的資糧和福報。

寂天菩薩云:「若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彼時無餘相,無緣最寂滅。」因此,勝義是無法靠言語說明的。若想用世間的言語講解讓你透徹了悟勝義,是不可能的事。

自古亦云:「要講此勝義,佛舌也難言。」勝義可以比喻,可以講解,而一般語言能表達的如夢如幻看待所有一切,只是象徵性的勝義。對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而言,會以為這就是勝義。然而,這並非是真正究竟的啊。

真要徹底在個人心靈上悟得究竟勝義,先要靠理解,並以如夢如幻的方式看待萬物世事之後。再在清凈傳承的具德上師之慈悲教授下,精勤於自己的實修,方可證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心慧語平台 的精彩文章:

普賢菩薩的故事傳說
聖嚴法師:念佛行善要迴向功德 對方能否得到福報?

TAG:佛心慧語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