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培養孩子的秩序感——從收拾玩具開始
當我們看到孩子開始收拾整理自己的玩具時,第一想到的是:我的孩子長大了!懂得收拾照顧自己了!但是小一點的孩子,很多家長不願意讓孩子收拾,但是親愛的家長,你知道嗎?
孩子收拾玩具有很多的好處~
孩子的秩序感,從收拾整理玩具開始。
在昨天的課程中,嘀嘀老師給我們細心分享了秩序感的建立、秩序感建立的好處、如何培養秩序感等話題,今天我們一起來劃重點吧!
孩子收拾整理玩具的好處?
01
首先,可以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我們都希望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可以獨立自強,但是孩子是都依照我們的心愿成長,取決於家長有沒有培養孩子的能力,而這些能力中首要的就是自我管理能力,收拾整理自己的物品是可以幫助孩子形成有條理的思維方式,提高生活中需要的效率。
02
其次,收拾整理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有些家長總覺得孩子把家裡當賓館,什麼家務都不做,其實這都是和孩子沒有責任心有關。而孩子的責任心需要從小培養,孩子在收拾整理的過程中會體會做家務的辛苦,也會發現自己的收拾整理會給帶給他人方便的生活。
03
收拾整理還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當孩子收拾整理自己的物品之後,會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表揚,在同伴中提高了好感度,變得更受歡迎了,久而久之,他的自信心就會大大增加。
04
收拾整理玩具還可以促進孩子的學習。
收拾整理物品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家長讓孩子在收拾整理中對物品的擺放、屬性做一些分類、配對、歸位,這些工作都和數理邏輯學習有關,孩子做的越多,數理邏輯思維的形成就會越來越好。
什麼是秩序敏感期?
有些家長會覺得孩子很大了,對於收拾整理這一習慣的培養在實施起來有點難,其實孩子在一定時期培養這一習慣是很容易的,我們把這一時期叫做「秩序敏感期」。秩序感是指物體擺放的空間和生活起居習慣的一種適應。
蒙台梭利的一本書《童年的秘密》中說到:秩序敏感期其實是從孩子一出生開始一直持續到6歲左右,生物學家和心理學家研究都表明,胎兒在子宮內就有著對秩序感的生物感應,在3個月的時候嬰兒喜歡於體現出對對稱、比例、均衡的人臉做交流,從而獲得秩序感,滿足他的心理需求。
在孩子3歲之前,孩子有著強烈的安全需要,如果把他放置在雜亂無章、陌生的環境中,孩子就會哭鬧,他的秩序感覺也會隨著長大在心理體驗上升華為安全感和歸屬感。3-4歲的寶寶,生活秩序習慣會在6歲之後的人際交往中體現出來,如果秩序感培養的好,孩子則會表現出和諧平和的一面,2-4歲時孩子秩序敏感期發生的關鍵時期,我們要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一時期。
如何培養孩子的秩序感,養成收拾整理的好習慣呢?
0到1歲呢,這個時期的孩子正處在探索外界以及手部精細動作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家長只需要在他們面前收拾物品,將物品歸位,用自己的行動來培養孩子的收拾整理意識,家長可以在收拾的過程當中,用語言給孩子講解收拾的過程。
1到2歲的孩子,這個時期他們的行動能力非常強,對收拾整理充滿了興趣,這時家長就要鼓勵他們的行為了,如果家長在這個時期始終代勞的話,漸漸的孩子就會養成習已為常,收拾整理的習慣也將難以養成。2歲之後,只需要家長偶爾提醒幫助一下就好。因為這個時期孩子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加強,還可以利用一些故事、兒歌、歌曲的形式讓孩子明白收拾整理的意義,待孩子收拾整理完之後家長要及時的給予肯定,讓孩子在收拾整理的過程中體驗美好。
以上這些方法,家長還可以給孩子提供一個便於收拾和整理的環境。包括固定的物品位置,尺寸大小合適的小柜子、收納架或者收納筐等。
另外,還要保護孩子主動收拾整理的意識和行為,不能一味的以成人或個人的喜好,或整潔的標準去判斷和要求他們,給他們留出一定的空間和自由,有時由於孩子的肌肉控制能力有限,她很容易將整理收拾的事情做的亂七八糟。
嘀嘀老師互動問答
Q
&
A
孩子9歲,如何培養孩子動腦筋,自己思考?
說到動腦筋自己思考的這個問題,有兩個最基本的因素。
一個是大腦機能,大腦機能發展的好,孩子在思考問題時想的就越多越全面。這個大腦機能不是指大腦生理髮育的好,我們都知道每個人一生下來大腦大概一百三十多億的神經元。出生後固定下來了,以後就不會再增長了。但是大腦機能發展的好不好,不是看有多少個神經元,而是看神經元之間的網路有多少,有多密。
打一個比方,一個孩子在6到7歲時他的大腦里建立了關於鳥的神經網路。小鳥、蜜蜂、蝴蝶、都是可以飛的,所以把它放在了鳥的神經網路里,但是雞和鴨卻不在鳥的神經網路里。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他的思維活動還是離不開具體的事物,所以他把概念給具體化了。但是到了9到10歲左右的時候呢,他們對鳥兒的理解已經不限於會飛了,還可以說出一些本質的那種,比如鳥是脊椎動物等等。其實家長也可以理解為知識的儲備,大腦當中有了一定的解決問題的儲備的內容,孩子在自己動腦筋的時候思考的時候就會更加的容易,也樂于思考。所以我們家長要在孩子年幼的時候多幫孩子在大腦中建立更多的神經網路。
培養孩子自己動腦筋自己思考,還有一個因素就是獨立性,這個獨立性的是讓孩子漸漸的不再依賴成人幫助解決問題和思考。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會有一些困難,家長可以啟發他們。慢慢的家長要學會放權,讓孩子嘗試將自己的思維轉化成行動。
Q
&
A
老師好,孩子2歲,實在不太懂,怎麼脾氣就是那麼大。因為沒有把拖鞋給他她擺好,就一通亂叫,我當時沒忍住,自己情緒也崩了。這種話情況最近很多次,請問該怎麼引導?
紀律對孩子來說是很抽象很難理解的。
四歲的孩子是非常好動的,總想著往外跑,也經常不守規矩。所以我們就經常會看到一些四歲的孩子到了戶外就像脫韁的野馬,因為在這個階段,他們開始認識到,生活當中還有其他更有意思,更好玩的事情。
所以他們要做出一些很特別的事情,然後來驗證自己的能力和控制的範圍到底有多大。因為四歲的孩子,他的視覺範圍拓寬了,但是相對於五歲孩子來說,他們很難把視線較長時間地聚集在某一個點上,所以都知道四歲的孩子他具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它的視覺發展的流動性。他們的興趣會隨著兩個小眼珠不停地從一個事物轉移到另外一個事物,然後從一個地方快速的流動到另一個地方。所以這個時期的孩子,他的注意力都是跳躍的,我們想讓這個時期的孩子來講紀律的話對他們來說是很難的,很難能夠控制的。
對於九歲的孩子來說,他的自控能力會好一些。然後他的理解能力也會比四歲的孩子要好一些,所以他在理解這個紀律的時候,他有可能和家長所理解的紀律不太一樣。雖然對於四歲的孩子和九歲的孩子來說,這個紀律很抽象,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一些遊戲的方式幫助孩子來理解紀律和規則。讓孩子在體驗紀律和規則帶來的好處的同時來幫助孩子總結這些好處。
家長如果想培養孩子上課時遵守紀律的話,可以在家裡模擬一個小課堂,由孩子來定上課的規則和紀律,然後家長來遵守或者不遵守,讓孩子體驗一下,如果我上課不遵守紀律,那麼作為老師那會有什麼樣的感覺,作為旁邊的小朋友他有什麼樣的感覺,讓孩子自己來總結這些體驗。
Q
&
A
老師好,孩子2歲,實在不太懂,怎麼脾氣就是那麼大。因為沒有把拖鞋給他她擺好,就一通亂叫,我當時沒忍住,自己情緒也崩了。這種話情況最近很多次,請問該怎麼引導?
其實孩子的這個問題呢,就和我們今天所講的這個秩序感有很大的關係,秩序不僅是生活規範、物品分類,還包括物品的合理位置、因果關係。這些秩序會讓孩子獲得一種安全感,也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來源之一。就像是以前,拖鞋是擺在左邊的,然後今天擺在右邊,然後他就覺得不太安全了,所以他一定要擺回他曾經熟悉的左邊。
有這樣一個情況:孩子有一個很完整的一個棒棒糖,大概是在三歲左右。然後媽媽就說想嘗一嘗棒棒糖什麼味道的,然後孩子就把棒棒糖給了媽媽,孩子本以為媽媽可能跟她一樣都是在舔,但沒想到,媽媽咬了一口棒棒糖就把棒棒糖咬碎了,然後這時候孩子就會惱怒發脾氣,媽媽會覺得我不就是咬了一下棒棒糖而已嘛,至於這樣嗎,但是對於孩子來說確實是一件非常非常嚴重的事情。
其實,這個秩序感在孩子的一些遊戲當中大家也可以看到,比如藏貓貓。對於兩歲左右的孩子來說他感興趣的並不是找到了這個東西,而是他該在哪個地方然後被我找到了。比如說媽媽第一次藏在了桌子下面,然後寶寶找到了。寶寶覺得還可以,然後第二次的時候,他發現桌子底下沒有媽媽了,媽媽從廁所里跑出來了,其實家長看到孩子並不興奮。所以在第三次跟他玩兒的時候,家長還是藏在桌子下邊,然後跑出來。孩子就會覺得非常開心,他在體驗了他喜歡的這種捉迷藏的這種感覺就是秩序感。
兩歲左右,這個時候孩子的心理語言就是:你們不能看到他,你們不能看到它藏在哪,但是我知道它藏在哪,我閉著眼我也能找到他,他就是藏在了桌子下面。如果這個時候,他沒有藏在桌子下面,他反爾會感覺很失望。
關於秩序敏感期的話題,有很多很多內容,如果大家感興趣可以進群到課程中去聽!每一期都會解鎖新的育兒知識,各位智慧父母,趕緊加入吧!
? 下期預告: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麼辦?
識別上方二維碼,添加李老師,
備註:家長大學課程
TAG:小雞嘀嘀機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