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指導閱讀方法 培養閱讀能力

指導閱讀方法 培養閱讀能力

陳德前(江蘇省興化市教育局教研室)

摘要: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學生的基本能力之一,利用教材指導學生閱讀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具體做法是:指導閱讀的方法,增強閱讀的效果;傳授閱讀的技巧,提高閱讀的能力;交流閱讀的體會,提升閱讀的品味.

關鍵詞:教材閱讀;方法指導;技巧傳授;能力培養

閱讀是大腦接受外界視覺符號(文字、圖表、公式、數字等)信息並對其進行加工,以理解符號所代表的意義的過程. 它是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打開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以及社會數字化進程的日漸加快,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使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已顯得越來越重要. 而數學教材既是教師的教本,又是學生的學本,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首選素材.但由於七年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點,他們還不能自覺地進行教材閱讀,也不知道如何進行教材閱讀.因此,教師必須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有方法地指導學生進行教材閱讀,讓學生掌握閱讀的基本方法,學會數學的閱讀,形成尊重教材、閱讀教材的良好習慣,提高對數學的理解能力.現以蘇科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以下簡稱「蘇科版」《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三章第四節「合併同類項」為例,就如何指導學生閱讀數學教材談幾點體會.

一、指導閱讀的方法,增強閱讀的效果

數學教材將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形語言融為一體,按一定的邏輯體系,把數學知識的產生,數學事實及其演繹過程,數學應用排列起來,具有邏輯嚴謹性. 因此,閱讀數學教材有別於其他一般性的閱讀,閱讀中所採用的方法是否恰當至關重要,這關係到學生閱讀的效果,影響到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針對數學教材的特點,如何選擇適合學生認知發展水平的閱讀方法,需要教師給予科學、清晰的指導. 依據數學教材的內容特點,可著重採用以下四種方法進行訓練.

1.提綱挈領,整體把握

閱讀教材的第一步,是指導學生略讀全章,重點抓住章頭圖及引言等具有代表性的內容.通過閱讀,幫助學生提綱挈領地了解全章的框架,整體把握全章的知識結構.

章頭圖和引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用數學眼光揭示與本章數學本質內容有關的人文背景、數學應用現象;二是簡要介紹本章內容在數學及各領域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 認真閱

讀這部分內容,可以使學生了解本章的內容、地位和作用,進而把握課程脈絡,激發學習興趣.蘇科版《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三章的章頭圖由主圖和副圖組成,主圖是表示速度、時間、路程三者之間的關係,副圖是圓柱體體積計算公式,它們都是學生在小學階段已了解的用字母表示的數量關係,通過略讀可以使學生用數學眼光來了解本章數學知識的背景和應用;引言部分選用了火柴棒搭金魚和月曆兩個素材,它們都是學生十分熟悉的素材,學生閱讀後感到很親切,容易激發其學習興趣,感受用字母表示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及其優越性,從而對引言中「本章將研究用字母表示數、代數式以及整式的加減運算」產生濃厚興趣,增加其學習動力. 在閱讀章頭圖和引言的基礎上,讓學生歸納出本章的知識框架,就可以使知識的整體層次和結構一目了然.

2.標題聯想,融會貫通

每章的目錄標題是數學教材的「綱目」,要指導學生科學地進行課前閱讀和課後閱讀. 通過閱讀,幫助學生抓住前後知識的聯繫,使新、舊知識融會貫通.

在課前閱讀目錄標題時,指導學生不僅要了解本章將要學習哪些新知識,而且要聯想這些新知識與哪些舊知識有關,猜想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繫,讓學生髮現新、舊知識之間總保持著某種內在的一致性. 這樣,學生就會感到所學習的新知識並不難,是可以從已學習過的知識或實際生活中推導出來的,從而樹立能學好這些新知識的信心. 在課後閱讀目錄標題時,指導學生把要學習的內容按目錄標題條理化、系統化,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進而較好地把握各章節之間的邏輯結構. 通過閱讀目錄標題,讓學生逐步養成由標題聯想內容,由內容聯想標題的良好習慣.通過研讀蘇科版《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三章的目錄,學生可以發現,第四節是在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代數式、求代數式的值等知識之後,對代數式中單項式的特殊情況—同類項進行研究,既是代數式知識研究的延續,又是後面第五,六節內容學習的基礎,因為整式加減的實質就是去括弧與合併同類項.可見合併同類項是全章的重點,這樣學生學習時就會有的放矢,從而提高學習的效果.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將本章的主要內容梳理成如圖1所示的網路圖,則學生對本章的知識點就瞭然於胸了,學習的效率會大大提高.

指導閱讀方法  培養閱讀能力

3.明確層次,設問導讀

為了便於閱讀,要指導學生從整體閱讀、句段分析、簡縮概括等環節入手,明確所閱讀內容的層次結構,合理進行單元劃分,通過簡約化的編碼形式,進行梳理和歸類,歸納出每一小單元中知識的基本規則、原理等,使學生能有序、準確地獲得每一單元所表達的意義,並能用恰當的語言把各個單元的意義概括地表達出來,即弄清講的是什麼?怎樣講的?進而明確各個小單元知識之間的關聯. 學生經過閱讀可發現,蘇科版《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三章第四節的內容可分為三個小單元:第一單元為同類項的概念生成及其判定;第二單元為同類項合併法則的探索;第三單元為合併同類項法則的應用.這三個單元環環相扣. 前一單元知識是後一單元知識的基礎,後一單元知識是前一單元知識的發展.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從人的神經功能看,疑問往往會促使大腦高度興奮,從而加強注意力的集中,增強求知慾和閱讀興趣,加深記憶和理解.因此,在每一單元的閱讀中,要設置遞進式的導讀提綱來引領學生閱讀.提綱的設置可先由教師示範,再逐步過渡到由學生自己嘗試著設置,這樣不僅可以使閱讀具有目的性,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例如,在上面提出的三個小單元中,第一單元可以設置導讀提綱:(1)在學習「整式」時,我們已經對單項式和多項式進行了分類,那麼單項式(或多項式中的項)是否也可以分類呢?(2)如果可以分類,以什麼標準分類比較好呢?(3)判定同類項的標準是什麼?同類項與係數有關嗎?與字母因數的位置有關嗎?第二單元可設置導讀提綱:(1)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過合併同類項的實際問題嗎?是如何合併的?(2)什麼叫做合併同類項?(3)為了合併同類項,需要對多項式的項進行位置調整,調整時要注意什麼?(4)合併同類項的依據是什麼?它與我們熟知的運算律有什麼關係?(5)合併同類項時應該注意些什麼?等等.

4.咬文嚼字,反覆推敲

數學教材中的概念、性質、法則、公式,以及解題方法、操作步驟的表述,由於其自身特點的要求,敘述都非常簡練、嚴謹,邏輯性很強,每一個關鍵的字和詞都有確切的意義.因此,在閱讀的基礎上,要指導學生對關鍵字、詞進行反覆推敲,咬文嚼字,字斟句酌,琢磨探討,只有深刻理解其含義,明確它們之間的依存和制約關係,才能獲得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同類項」的概念,蘇科版《教科書》的定義是:所含字母相同,並且相同字母的指數也相同的項叫做同類項. 在指導學生閱讀時,要在引導學生分析的基礎上,找出滿足同類項的兩個條件:一是每個單項式中所含的字母要相同;二是相同字母的指數也要分別相同.在這個定義中「相同」一詞出現了3次,但各自所表示的意義卻不盡相同,要讓學生進行對比分析.此外,還要指導學生力求把文字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或圖形語言,即通常所說的數學化;把難以理解的、抽象的符號語言或圖形語言轉化為生動形象且富有情感的文字語言,即通常所說的通俗化,以便於理解. 例如,合併同類項的法則是:同類項的係數相加,所得的結果作為係數,字母和字母的指數不變.可以用口訣簡述為:只求係數代數和,字母指數留原樣.

二、傳授閱讀的技巧,提高閱讀的能力

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要在學生掌握閱讀方法的基礎上,傳授閱讀的技巧,指導學生學會根據不同的環節,採用不同的閱讀策略,並幫助學生不斷積累科學的閱讀經驗.只有學生具備一定的閱讀技巧,其數學閱讀能力才能產生質的飛躍,數學閱讀才會變成自覺行為.

1.指導標記,培養符號意識

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要指導學生把自己認為重要的或必須特別留心的內容做上標記.標記在精而不在多,一般做標記多用紅筆,以引起注意. 要指導學生養成根據不同內容,用不同的線或點標記的習慣,這樣既可以增強閱讀的效果,又為複習打下基礎,還可以強化符號意識. 因為複習時不一定有時間再讀全文,只需看標記部分就可以回憶起大概內容. 做標記要聯繫設置的問題,從文中找答案,並在有關文的下方做記號.等一段文字看完後,確定了最佳答案時,再畫線將它標記清楚. 做標記的過程也是重新閱讀並加深理解、加強記憶的過程,因而須將動手與動心有機結合起來. 例如,在上述第二單元中,可以指導學生做如下畫線與標記.

指導閱讀方法  培養閱讀能力

指導閱讀方法  培養閱讀能力

2.指導批註,培養對話意識

細讀教材後,要指導學生在重點處寫邊注、作眉批. 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思維能力的啟迪,求知慾望的激發,可使閱讀效果更上一個新台階. 學生寫邊注、作眉批主要從三方面入手:(1)重點提示:可將重點內容標註在教材相應的位置上.(2)學習體會:在閱讀教材及相關內容後。可在教材相應位置上標註自己的體會.(3)疑問標註:在閱讀中難免會遇到一些疑難問題,可用簡潔的語言標註在教材相應的位置上,以便聽課時弄懂或向老師﹑同學請教,待弄明白後再將問題的答案標註在問題下方. 例如,對同類項定義中的「相同字母的指數也相同」,是否要在"也"與"相同"之間加上"分別"兩個字?又如,係數為帶分數怎麼辦?合併同類項後係數為1或-1,要不要寫上這個1?等等.

3.指導思考,培養聯想意識

在閱讀過程中,要指導學生邊讀邊思考,圍繞重點﹑難點﹑疑點,充分展開聯想,將閱讀內容與已懂的知識﹑生活實踐聯繫起來,將抽象的概念、原理與感性的、形象的事物聯繫起來,這樣就會大大提高閱讀的效果.例如,本節內容可圍繞同類項的合併,結合前述疑點,指導學生這樣去聯想、思考:(1)生活中有合併同類項的事例嗎?是如何合併的?聯想生活中合併同類項的事例(如數一堆硬幣),可加深學生對合併同類項的理解;(2)對於任意多項式如何判別同類項?如何合併?引導學生聯想數學思想方法,可加深其對同類項概念的理解;(3)同類項的定義除了用於判定同類項外,還有其他應用嗎?讓學生聯想簡易方程,可根據定義中的「相同字母的指數也分別相同」去建立方程,進而解決有關難度較大的問題,等等.

4.指導複述,培養自評意識

複述是對閱讀材料的進一步理解﹑消化,是對學習效果的自我檢查、自我評價.在基本讀懂的基礎上,要指導學生離開教材來回答閱讀前設置的問題和閱讀中補充的問題,以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與記憶.在複述中,要求學生盡量運用教材中的語言,做到言簡意賅. 更好的做法是做簡要的筆記,因為人們一般對所學內容理解的清楚程度很容易過於自信,直到試著用文字把它們記下時,才會感到事情並非如想像的那麼簡單.例如,本節內容可指導學生按照如下複述:(1)什麼叫做同類項?(2)怎樣識別同類項?(3)什麼叫做合併同類項?其理論依據是什麼?(4)怎樣合併同類項?(5)合併同類項應注意哪些問題?(6)為什麼要學習合併同類項?

5.指導提要,培養梳理意識

指導提要就是指導學生將閱讀的主要內容梳理形成提綱或圖表,讓這部分內容條理清晰地呈現出來,以達到理解更深刻、掌握更牢固、運用更靈活的目的.例如,本節主要內容可以整理成如圖2所示的流程圖,這樣學生就會感到書本變薄了,越薄越說明學生掌握得透徹.

指導閱讀方法  培養閱讀能力

三、交流閱讀的體會,提升閱讀的品味

1.創設交流的平台

在數學閱讀中,教師要注重創設學生閱讀交流的平台,讓每一位學生先在小組內進行交流,相互介紹閱讀的技巧﹑體會與疑問,對其他學生提出的技巧﹑體會與疑問進行分析﹑評價,提出自己的見解. 在此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分享閱讀的感受,教師加以引導和點撥,在學生間的交流與教師的點撥中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品味.

2.發揮評價的作用

除了對閱讀工作做得好的學生給予表揚,對閱讀進步比較快的學生給予鼓勵,對閱讀工作做得比較差的學生進行指導外,還可以進行優秀閱讀案例評比,在黑板報、校報上刊登優秀閱讀案例,向報紙雜誌推薦發表優秀的學生閱讀案例,發揮多元評價在教材閱讀中的積極作用,從而不斷激發學生的閱讀慾望,把學生的閱讀品味推向更高層次.

參考文獻:

[1]李樹臣.培養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一般方法[J].中國數學教育(初中版),2011(4):7-10.

[2]雷明生.讓數學閱讀貫穿概念教學的全過程[J].中國數學教育(初中版),2012(7/8):13-15.

[3]俞凱,鄭飛海.初中生數學閱讀能力的缺失及對策[J].中國數學教育(初中版), 2012(10):36-37.

[4]郭宗雨.數學新教材中「章頭圖」和「引言」的教學功能及處理策略:以蘇教版教材為例[J].教學與

管理(中學版),2012(3):51-52.

[5]蒙春.SQ3R讀書法在數學學習中的應用[J].新課程研究,2011(5):35-3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