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知識】麵條的由來

【小知識】麵條的由來

[小知識]麵條的由來

門道提示:農曆二月二十二

麵條,是一種用穀物或豆類的麵粉加水和成麵糰,之後或者壓或擀製成片再切或壓,或者使用搓、拉、捏等手段,製成條狀(或窄或寬,或扁或圓)或小片狀,最後經煮、炒、燴、炸而成的食品。考古發現與史料證明,麵條起源於中國,已有四千多年的製作食用歷史。麵條因為製作簡單、食用方便、營養豐富的、花樣繁多和品種豐富等特點而為世界人民所接受與喜愛。麵條在我國種類很多,如北京的炸醬麵、河北的撈麵,山西的刀削麵、上海的陽春麵、港台地區的擔擔麵等。麵條的地方特色及其豐富,如節日喜慶的長壽麵,國外的香濃義大利面等。

麵條是一種非常古老的食物,它起源於中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在中國東漢年間已存記載,至今超過一千九百年。最早的實物麵條是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的,他們在2002年10月14日在黃河上游、青海省民和縣喇家村進行地質考察時,在一處河漫灘沉積物地下3米處,發現了一個倒扣的碗。碗中裝有黃色的麵條,最長的有50厘米。研究人員通過分析該物質的成分,發現這碗麵條已經有約4000年歷史,使麵條的歷史大大提前。麵條最初只稱為「餅」,「水溲餅」、「煮餅」便是中國麵條先河—— 「餅,並也,溲麵使合併也」(引:劉熙《釋名》),其意指用水將麵粉和在一起所做出的食品均稱之為「餅」;以水煮的麵條或面塊亦全作「餅」稱。

在不同朝代均有對麵條之記載。由初期的東漢、魏晉南北朝、到後期唐宋元明清都有史料紀錄。但起初對麵條之名稱卻不統一,除普遍水溲麵、煮餅、湯餅外,亦有稱水引餅、不託、餺飥等。「麵條」一詞直到宋朝才正式通用;「麵條」為長條形,花樣卻多不勝數,什麼冷淘、溫淘、素麵、煎麵……皆屬「麵條」;制面方法之多亦令人嘆為觀止,可擀、可削、可撥、可抿、可擦、可壓、可搓、可漏、可拉……中華麵條既屬經濟飽肚的主食,還可作登大雅之堂的上佳美食。據史錄,很多達官貴人均喜吃面,並會以麵食招待貴賓。

中國全盛時期–唐朝,便有提到當時宮廷要求冬天要做「湯餅」;夏天則做「冷淘」(冷陶即現今之冷麵/過水涼麵)。元代出現了可以長期保存的「挂面」;明代又出現了技藝高超的「抻面」。這些制面技藝的出現都為麵條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清代最有意義的是「五香面」和「八珍面」的出現,而且在乾隆年間又出現了速食麵的前身:耐保存的油炸的「伊府麵」。其實中華麵食在清朝發展巳相當成熟且穏定,甚至各個地區均有其獨特風味,如中國五大名面:四川擔擔麵、兩廣伊府麵、北方炸醬麵、山西刀削麵及武漢熱乾麵。加上中外文化交流與發展,更令中華麵條、麵食之文化於全世界大放異彩。

中華面馳名中外,對世界之麵食文化亦有深遠影響。現今的日本拉麵實於一九一二年由中國引入傳統拉麵製作技巧到橫濱。

·END·

中國文化

軒言文化組采編

微信號:mendaoapp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門道app 的精彩文章:

女媧泣血補蒼天
祭祀的誕生-禮儀的起源

TAG:門道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