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道德經》中的宇宙、人生智慧以及哲學思想,你了解多少?

《道德經》中的宇宙、人生智慧以及哲學思想,你了解多少?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傳說老子出生時就長有白色的眉毛及鬍子,所以被後人稱為老子。他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是我國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著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提出了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0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我們平常講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我們平常講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態;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母體)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呈現。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遠,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老子提出「道」這個概念,作為自己的哲學思想體系的核心。在這一章里,老子說「道」產生了天地萬物,而且非常深遠玄妙。我們可以從「存乎中,形於外」這一層來理解。比如春天,萬物復甦,花開樹長,綠意盎然。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春天所呈現出的「花團錦簇,綠樹鶯飛」這個象,來體會那個看不見、摸不著的,讓春天呈現如此景象的化育萬物的能量,領悟所產生這一切的「道」。其它萬物萬象也可以這樣去領會。

0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天下人都知道怎麼樣算是美,那就有了不美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怎麼樣算是善,那就有了不善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功績的離開。

這一章集中體現了老子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他通過日常的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闡述了世間萬的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關係,論說了對立統一的規律,確認了對立統一的永恆的、普遍的法則。在對立統一的客觀世界,人們應當如何對待呢?老人提出了「無為」的觀點。此處所講的「無為」不是無所作為,隨心所欲,而是要以辯證法的原則指導人們的社會生活,幫助人們尋找順應自然、遵循事物客觀發展的規律(老子提出了「無為」的概念,認為要順應自然規律,做到「無為」)。意思是說,我們要順應「道」,遵循宇宙萬物生長發育的規律,而正確行事。

03.不尚賢,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不要有過度宣揚推崇有才德之人的風氣,這樣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要有過度宣揚貴重難得的財物之風氣,這樣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使民心不被迷亂。因此,聖明之人的治理原則是:使百姓擁有平常心,讓百姓的生活溫飽充實,使百姓不要過度爭強好勝(要和諧友好),讓百姓身強體健,常使百姓沒有投機取巧,沒有過度的慾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明的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才就不會不太平了。

在本章里,老子既不講人性善,也不講人性惡,而是說人性的平素樸常,猶如一張白紙。倘若不使人們看到可以貪圖的東西,那麼人們就可以保持「無知無欲」的本性。在老子看來,聖明的領導者應懂得自然之道,順應人的天性,讓百姓各盡其能,各守其職,各得其所,相安無事。也就是說,最好是「清靜無為」。

04.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譯文:大「道」空虛開形,但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深遠啊!它好象萬物的本源。它收斂了銳氣,解開了紛擾,調和了光輝,混同於塵垢。它深湛悠遠,若有若無地存在於萬物的左右。我不知道它是誰的生髮出來的,似乎是萬物之本原。

在本章里,老子認為,「道」是虛體的,無形無象,人們視而不見,觸而不著,只能依賴於意識去感知它。雖然「道」是虛體的,但它並非一無所有,而是蘊含著創造物質世界的因素。因而,創造宇宙天地萬物自然界的是「道」。老子講:「道」雖然虛不見形,但不是空無所有,「道」是無限博大,用之不盡;「道」又是無限深遠,無以追溯其來歷,「道」的作用是宇宙至高無上的主宰。老子說,道是空虛無形的,但它所能發揮的作用卻是無法限量的,是無窮無盡而且永遠不會枯竭。它是萬事萬物的主宰,支配著一切事物,是宇宙天地存在和發展變化必須依賴的力量。

0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迭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文:天地沒有偏愛厚薄,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萬物自長自消。聖人也是沒有偏愛厚薄的,自然而然地對待百姓,任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一個人說話太多,反而使自己很受局限,不如保持虛靜。

本章,老子認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它的存在對自然界萬事萬物沒有偏愛厚薄之分,因為萬物在天地之間依照自身的自然規律變化發展。他認為,作為聖明的領導者,應當是遵循自然規律,採取無為之治,讓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此處,用具體比喻說明如何認識自然和正確對待自然,論述天地本屬自然,社會要順乎自然,保持虛靜無為。

06.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譯文:生養天地萬物的道是永恆長存的,這是締造神秘生命的母體。玄妙母體的生育之門,這就是天地的根本。連綿不絕啊!它就是這樣不斷的永存,作用是無窮無盡的。

老子在這一章里繼續說明「道」的特徵。他用「谷」象徵「道」,說明「道」既是空虛的又是實在的,「道」生萬物,綿延不斷。它孕育著宇宙萬物而生生不息,「道」是在無限的空間支配萬物發展變化的力量,是具有一定物質規律性的統一體。它空虛幽深,因而無窮,永遠不會停止運行。這種支配萬物發展變化的力量,就是對立統一規律。體現出「道」的永恆性,即恆「道」。

07.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譯文: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自身。

本章中,老子認為:天地由於「無私」而長存永在,人間「聖人」由於退身忘私而成就其理想。他用樸素辯證法的觀點,想以此說服人們要有利他精神,這種謙退無私的精神,有著積極的意義。天地是客觀存在的自然,是「道」所產生並依「道」的規律運行而生存,從而真正地體現道,希望人道效法天道。在老子的觀念中,所謂人道,既以天道為依歸,也就是天道在具體問題上的具體運用。

08.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擁有最高修養的人就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爭,停留在眾人都不願居處的地方,所以境界最接近於「道」。這樣的人,選擇這樣的地方居處,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遠,待人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格守信用,為政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正因為不與萬物相爭,也就不會引來責怪。

老子首先用水性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居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老子認為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水德是近於道的。而理想中的"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他的言行有類於水。為什麼說水德近於道呢?在此後的七個並列排比句中,都具有關水德的寫狀,同時也是介紹善之人所應具備的品格。老子並列舉出七個"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啟發。最後的結論是:為人處世的要旨,即為無為"不爭"。

0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譯文: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給自己留下了後患。一件事情做的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

這一章的主旨是告訴人們,做事要留有餘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過。我們平常會有過猶不及這一說。老子認為,不論做什麼事都不可過度,而應該適可即止,希望人們把握好度,適可而止。本章的主旨在於寫「盈」。「盈」即是滿溢、過度的意思。自滿自驕都是「盈」的表現。所以老子諄諄告誡人們不可「盈」,一個人在成就了功名之後,就應當謙虛不盈,才是長保之道。

10.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譯文:精神和形體合一,能不分離嗎?聚結精氣以致柔和溫順,能像嬰兒的無欲狀態嗎?清除雜念而深入觀察心靈,能沒有瑕疵嗎?愛民治國能遵行自然無為的規律嗎?感官與外界的對立變化相接觸,能寧靜吧?心地明白通達,能不用機謀嗎?讓萬事萬物生長繁殖,產生萬物、養育萬物而不佔為己有,作萬物之長而不主宰他們,這就叫做「玄德」。

本章開頭六句提出六個疑問:「能無離乎?」「能無為乎?」「能如嬰兒乎?」「能無疵乎?」「能為雌乎?」「能無知乎?」這六個問題實際上說的就是有關修身、善性、為學、治國諸多方面的內容。其實,疑問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認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應儘力使精神和形體合一而不使其偏離,以達到身心靈的和諧統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小文 的精彩文章:

杜甫那些流傳千年的詩詞,你知道哪些?
李白那些傳頌千年的詩詞

TAG:文小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