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崇禎:諸臣誤朕還是朕誤諸臣?

崇禎:諸臣誤朕還是朕誤諸臣?

明朝末代帝王崇禎帝朱由檢,這些年在網路上被塑造成了一個悲情的角色,特別是他的那句:「諸臣誤朕也」,百年來,賺取了不少後人之眼淚。《明史》就認為崇禎帝是「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而清初史學家張岱也說,「嗟我先帝(指崇禎皇帝),焦慮心求治,旰食宵衣,恭儉辛勤,萬幾無曠,即古之中興令主,無以過之」。至於如今網路上各種「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段子,更是將崇禎帝塑造成生不逢時的雄才之主,而明亡之責全在國運不濟和諸臣誤國身上。

然而,大明亡於崇禎之手,這位勤勉之帝一點責任都沒有嗎?恐怕未必吧。至少,從崇禎親政以來的種種作為來看,他實在不能說是一個合格的、有擔當的帝王。

崇禎帝用人,有個原則,那就是有功勞不給賞,犯了錯大臣背鍋。松錦之戰,明軍大敗。崇禎帝想到了議和,於是派兵部尚書陳新甲秘密與後金商量議和之事。誰知道,事情敗露了,言官上表彈劾,崇禎帝立馬將責任甩給陳新甲。

本來,這種事情,大臣替皇帝背鍋,也正常。但是你作為皇帝,這件事責任到底在誰,你心裡沒點逼數嗎?貶官、流放都可以,過兩年還可以再把人家召回來。可是崇禎帝怎麼做呢?他當時立馬翻臉不認人,說這都是陳新甲背著他乾的,然後把替自己跑前跑後的陳新甲給殺了(棄於市)。從此滿朝文武再也無人敢提議和之事,明朝失去了與滿清停戰的機會,最終在兩線作戰的被動局面下,國力日漸衰弱。

崇禎帝甩鍋技能堪稱一流

還有孫傳庭,明末很能打的一個將軍。當年與李自成作戰的時候,一度把李自成逼得帶著幾十個親信跑路逃亡。就是這麼個忠勇雙全的將領,後來因崇禎所逼,倉促出戰,戰死沙場。孫傳庭死後,崇禎居然還懷疑他畏死潛逃,不給他名號,也不給他家屬應有的撫恤。

諸位請看,對於有大功之臣,不僅不賞,還污衊其名節,換了誰不寒心?

還有,崇禎帝繼位17年,用了50位內閣首輔,平均一年換3個。要知道,北宋開國到亡國130年的時間裡才用了51個宰相,崇禎換首輔的速度,縱觀歷代君王,無人能出其右。這些內閣首輔,下場都不好。被砍頭、被發配流放,被貶官調離。其中,有一個叫做劉鴻訓的內閣首輔,後來被充軍發配。為什麼呢?當時發生了一件事,國庫沒錢,軍中錢餉未發,有嘩變跡象。劉鴻訓就建議崇禎帝,從私庫中撥錢,以皇恩為名,發放給士兵。這樣一來,解決了軍心不穩的問題,二來,也讓士兵們感念皇恩浩蕩,上戰場奮力殺敵。這本是好建議,可崇禎帝一聽要從自己腰包中討錢,是一萬個不願意,而且還把劉鴻訓給罵了一頓。事後,劉鴻訓就說了這麼一句:皇上畢竟年輕。(帝有所不可,退而曰:「主上畢竟是沖主。」)就這一句話,崇禎帝是龍顏大怒,差點沒殺了劉鴻訓。最後,在眾位大臣的苦苦哀求之下,改為發配邊遠之地,最後這個劉鴻訓死在了邊防營地中。(帝聞,深銜之,欲置之死。賴諸大臣力救,乃得稍寬。七年五月卒戍所)。

所以說,即使是內閣首輔這樣重要的職位,是免、是關、是殺、是流放,都全憑崇禎帝個人喜好,這還哪有一點為祖宗社稷負責任之態度?

至於類似表面發罪己詔,假裝真誠地檢討自己,轉身就把時局艱辛之責任都甩給朝臣,將朝臣當成替罪羔羊,一個一個殺掉這種精神分裂之舉,更是數不勝數。

現在很多明粉抱怨,說什麼崇禎帝無可用之人。然而,大明天下皆是亂臣賊子庸人嗎?盧象升、孫傳庭、洪承疇、袁崇煥等等,這些難道不是賢臣良將?然而這些人,最終死的死、降的降,問題出在誰身上?還不是你崇禎帝心胸狹窄、剛愎自用、賞罰不明、死要面子、性情乖張?最終落得滿朝文武,無人剛擔責,無人堪大用。以至於李自成進逼北京時,崇禎想調邊軍回京救駕,兵部一開始竟然無人敢批。說到底,還不是因為大臣們深知咱們萬歲爺的秉性,假如依聖命兵部發文調邊軍拱衛京師,一旦清兵入關,兵部諸位臣工,人人都得成為背鍋俠,被聖上砍腦袋。

當然,隨意問責斬殺大臣,明朝早有先例,崇禎帝絕不是第一個這樣乾的皇帝。但問題是當時的大明,局勢尚一片大好,而如今的明朝,已經時局艱辛,搖搖欲墜,此時再攤上這樣一個皇帝,不亡都沒天理了。

你是天下之主,天下因你而亡,殉國難道不是應該的?

所以,崇禎帝是勤儉,但除此以外,也無任何優點了。什麼「諸臣誤朕」,怕是「朕誤諸臣」、「朕誤天下」吧!還有什麼「文臣人人可殺」,第一個要絕命以謝天下的,就得是「甩鍋千古一帝」的崇禎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說人話的小記者 的精彩文章:

抗戰時期 中國軍隊擊斃軍銜最高的日軍軍官是誰?

TAG:說人話的小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