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自己還是個寶寶,他們卻已經老了」
KY作者 / 影子
編輯 / KY主創們
前段時間朋友圈被一張名為「獨生子」的照片刷屏了,有很多朋友給我們留言,訴說作為獨生子女在父母養老問題上的焦慮。
《獨生子》,張審軍,第26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入選作品,河北
同為獨生子女的我也去查看了相關數據與案例。《中國青年報》一項2018年的調查顯示,在各個年齡段中,90後是最關注養老問題的群體。這或許是因為,60後群體已經逐漸進入退休年齡,主力為獨生子女的90後群體開始面臨贍養老人的壓力。
90後們具體在擔憂哪些問題?這項主要面向城市青年的調查顯示,排在前三位的擔憂分別是:
1. 照顧老人時間和人手不夠(65.3%)
2. 收入和儲蓄恐難支撐開銷(59.0%)
3. 「空巢老人」緊急求助問題(53.6%)
除此之外還有:病床、醫護人員等醫療資源匱乏(39.4%),社區醫療機構水平參差不齊(27.9%)等。
而這一問題在農村更加嚴峻,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預防自殺:一項全球要務》報告中顯示,中國老人的自殺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5倍。此外,中國農村老人相比城市老人的自殺率更高。很多農村的「留守老人」承受著經濟與精神的雙重匱乏問題,在疾病與養老缺失中,「不願拖累子女」而選擇自殺,獨生子女全面供養父母后,農村老人的養老壓力很可能還會大大加重。
· 獨生子女在面臨父母養老問題上,到底會遇到哪些特有的困境?
我們找來了幾位曾親歷父母養老問題的朋友們,與他們聊了聊這些困境,也希望他們的經歷與建議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與幫助。
匿名獨生子:1990年
我們這代很多人都在說「融不進城市,回不去故鄉」,這件事有一個非常可怕的部分是,你在異鄉還沒能夠站住腳,而你在故鄉的父母已經老了。
三歲時我父母離異後,我與父親一起生活。直到畢業後獨自在城市工作,我才真正關注起家庭生活。當時父親在工廠和田地里拚死累活,收入回報卻微乎其微,我第一次有了「給父親養老」的意識,我想要踏實賺錢,讓父親早些退休。
但父親堅決不同意,他一直覺得自己能自力更生。直到三年後,他連續住院了三次。第三次住院的時候病情已經十分危急。
當時我能做的就只有拚命往回趕,感覺就是在跟死神賽跑。父親脫離危險後,我在醫院開始了為期3個月的陪護。
很快我就遇到了棘手問題,父親由於長期酒精依賴,手術完不久就出現了酒精戒斷綜合症,會抽搐甚至出現幻覺,那時候我一個人在醫院,一面要解決住院的各種手續、吃喝問題,一面還要控制住父親不讓他亂跑,實在分身乏術。醫生建議我將父親轉到ICU,那邊有24小時的監護,遇到抽搐等緊急情況也好及時處理。
於是接下來最大的問題,就變成了錢。
我回家之前在公司匆匆請了假,緊接著醫院這邊脫不開身,最後公司同意保留我的崗位讓我暫停工作,從那時起我們全家的收入就都暫停了。我把自己所有的積蓄清點了一遍,算上了信用卡額度,當時每天心裡想著的就是這些錢夠父親在ICU呆多少天。
我算是很幸運的,父親在ICU身體恢復挺快,也沒有留下後遺症,而我自己的積蓄加上信用卡剛好夠用,沒有額外舉債。父親出院後,農村的社保綜合報銷了40%的費用,但給父親術後的營養補充、生活費等等,依舊讓我經濟緊張了半年。
父親大病出院後,終於肯放下繁重的體力活,可他生活得更加節儉,我每個月回去一兩次,都能看到他一個人把自己照顧的很糟糕,吃剩菜、燒蜂窩煤,怎麼勸都不聽。我也常常勸誡他少抽煙,他每次都以苦悶回應我:「酒已經不能喝了,煙再不偶爾抽一抽,就真的生無可戀了。」
GIF
我一直想把他帶去城市生活,他總是不樂意,有一次他終於同意進城跟我住一段時間,我才發現我們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都天差地別,我也終於看到他一個人在陌生的城市裡有多麼孤單和鬱鬱寡歡。
從那之後,我也意識到了,怎麼給父親養老不應該只由我來決定。我以前一直考慮怎麼讓他生活得好,卻忽略了他的意願,忽略了他怎麼才能生活得開心。
後來我們也嘗試去聊天,我知道了父親受農村觀念影響,堅決不接受聽起來像是被遺棄的養老院;他不想給我多添麻煩,卻也不希望老年時身邊只有護工卻看不到自己的孩子。
我現在計劃兩三年內在城裡買套小房子,趁著父親還健康,多接他過來接觸我的生活,希望總有一天幫他找到既健康又快樂的養老生活。
有時候我也在想,如果我有兄弟姐妹,很多事就能有人一起協商與分擔,但同時,我也不會這麼獨立,老早就開始為生活做打算。但這可能就是離異家庭獨生子女的命運吧。
匿名獨生子:1992年
我是典型的痛恨原生家庭的人。童年至今我的家庭生活環境都很惡劣,我媽是個控制狂,情緒極其不穩定,不知道什麼時候就爆發,嚴重的時候她會對我家暴,我爸則是對家不管不顧的類型,他們倆關係也不好,經常吵架,全家吵起來的時候我媽很專斷——會讓我們閉嘴聽她說話。從小到大生活在這種環境里,我一度很痛苦和壓抑。
大學離家後,環境和教育讓我有了自我覺醒的機會,我漸漸學會以客觀眼光去看待家庭。我以前一直覺得「愛媽媽」應該是一件自然的事,但她的很多行為我確實無法原諒,所以我很痛苦;
後來我明白其實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生活的權利,子女成年後與家庭完成精神分離的結果,是因家庭情況而不同的。再加上我也完成了關於性取向的探索,以同性戀的身份跟原生家庭更加不可能達成和解。所以我的人生規劃特別清晰:儘快經濟獨立、移民國外,對父母敬而遠之。
讓我真正開始考慮父母養老這個問題的,是在去年姥姥臨終的時候。那時候我幫我媽在ICU照顧老人,姥姥有三個孩子,其中一個身體不好,剩我媽和舅舅輪流照顧,可我媽還是累得夠嗆。我在醫院陪著她忙進忙出,隔一段時間就要去辦手續、結賬,當時也雇了一個護工,但不是很專業,由於老人下不了床,很多「生理不適」的事情都需要自己親自來做。後來老人去世的時候我不在場,光是聽說當時醫院混亂的環境與死亡帶來的壓抑場景,我都無法想像自己如何面對——我媽有一個弟弟幫忙還這麼辛苦與遭罪,萬一未來我爸媽要面對類似的情況,我該如何獨自面對。
從那之後我就陷入了一種「兩難」,一方面我規劃清晰的要在國外開始自己的生活,自私的希望與國內的父母保持相安無事的距離;可另一方面,這次經歷也讓我感受到,國內的臨終關懷與專業護工的情況都不容樂觀,普通保姆能承擔的長期照料也極為有限,作為獨生子,父母未來的養老只能由我來承擔。想到姥姥臨終時的狀況,出於人道主義的考慮我還是不忍心在父母老年時撒手不管。
我目前能夠想到的最好方法,就是我博士畢業後先移民國外,利用專業優勢儘快經濟獨立,然後在父母老年時試著把他們也接出去,去到一個養老送終只需要我掏錢,不需要我赤膊上陣的地方,然而這也就意味著,巨大的賺錢壓力,以及不可避免要和父母生活在一個國家。總之,在父母養老這件事上,我充滿了矛盾。
對於厭惡原生家庭的人來說,與父母一起生活、給父母養老真的是一道超綱題。我經常設想,如果我有兄弟姐妹,我或許就可以在經濟上多承擔一些,在時間與陪伴上少投入一些(畢竟親子關係那麼差,對雙方的身心健康都不好),這樣對傳統觀念的父母來說,也不會覺得老年孤單。可是無論是對我還是對他們來說,從一開始就沒有這種選項存在了。
匿名獨生女:1992年
養老這件事,往往不是等著你主動去「準備好」的。
19歲那年我大一,我媽查出惡性腫瘤中晚期的時候,全家人都蒙了。我爸在生活上一直依賴我媽,是事業很忙又毫無生活自理能力的人,於是我媽生病住院的照料,自然落在我一個人身上。
手術與住院大約持續了一個月,我在醫院整夜陪床。手術很成功,照料方面倒是應付得來,但那一個月醫院給我的感覺極其糟糕,我親身感受到國內醫院環境有多差,每個病房擠滿了18個人,護士與醫生對病人心態和情緒的照顧也都很不到位,每天的精神負擔都很重。
而我生活里真正的轉折開始在這次手術之後。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會由我來負責管理家裡的大小事務,可是我媽生病後,作為家裡唯一的孩子,我幾乎別無選擇。
我媽的化療大概持續了一年,隨後爺爺奶奶相繼生病住院,也是我去幫忙照料。整個大學期間我除了完成學業、來回於學校和醫院,沒有多少參與社會活動的時間。很多人以為只要有錢就能解決養老問題,我們家其實一直沒有經濟壓力,但錢解決不了的問題也很多。對我來說,給父母養老過程中最痛苦的,就是精神上的壓力,而作為獨生子女這種苦悶很難與別人訴說,連一個與你感同身受的人都沒有。
我本科畢業後,家裡當時情況相對穩定(媽媽身體狀況穩定,也找到了相對省心的保姆),父母不願意牽絆我的理想,支持我出國留學,在英國我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們對自己性格的認識和想要的人生都特別清晰:喜歡一個人生活,不想讓人生囿於房子,而是體驗各種各樣的工作,去不同的地方旅居,追求精神世界大於物質生活。畢業後我的很多朋友都去實施了理想,而這些對當時的我來說,卻像是天方夜譚。
留學一年後父親一改先前支持我理想的態度,轉而以命令式的口吻讓我回國在家鄉工作。我當然認為這種態度跟方式是不合理的,我們也因此發生過不少衝突。但我也明白他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他慌了,我走之後他們更加發覺在心理上需要我,只是不肯說軟話。
我也漸漸發覺,對我來說,追求自由生活和照顧家庭在當下是不可能兼得的,同時父母將所有對孩子的愛傾注在我一個人身上,我也很想要回報這份愛,尤其是在媽媽大病之後。最後我選擇了在離家很近的一線城市工作,每周末可以回家陪爸媽,算是正式開啟父母養老的早期階段。
GIF
這件事給我整個人帶來的影響是深刻的,毫不誇張的說,它改變了我整個人生軌跡。
我覺得「獨生」在某種程度上放大了我們在人生選擇上的困難,但其實人生有很多事都是這樣,你看似有很多選項,又好像沒得選。最重要的其實是,你明白自己為什麼這麼選擇。
今天的故事可能有點「沉重」。同為獨生子女的我常常覺得,未來建立集體養老社群,互助養老,可能是我們安全感的一個很大來源。
而關於養老,我們究竟可以做哪些事?訪談的最後,我問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工作專業養老方向博士研究生楠楠,「作為養老研究方向的博士,你自己是怎麼規劃給父母的養老的?」她與我分享了她的想法與建議——
「我自己大致是按照三個不同階段去規劃的,每個階段的側重點都有所不同:
1. 前退休階段:這個階段要建議父母做財務規劃,做好養老方面的投入比例(如購置保險、規劃養老住房等)。同時,很多家庭都在這個階段開始父母子女之間關係的「倒置」(子女的話語權變大,父母開始依賴子女),需要鼓勵他們培養健康快樂的生活方式,適應好新的工作節奏,學會情緒上的自我保護。此外,定期針對性的體檢和早期篩查一定不能落下。
2. 六-七十歲:除了定期體檢與篩查,這個階段需要開始研究養老社區提供的不同服務,盡可能地考察好的醫院資源,對醫療方面可以多方關注,比如關注醫療科普類知識,向了解的朋友諮詢等。這個階段,子女與父母關係的轉折點會正式到來,比起身體上的照顧,精神與情感支持也同樣重要,鼓勵他們多參與社會,多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3. 七-八十歲:這個階段對生活管理上的要求會比較高,需要擬定長期照顧的具體計劃,比如針對家庭的財務規劃,協調個人家庭和父母照顧之間的時間分配等等,學會圍繞著錢、時間與情感去做好管理。」
就像這位博士所說,養老是一個家庭需要做的長期生活規劃,越早開始規劃,在面對時就越不容易出現手忙腳亂的情況。你和你的父母溝通過養老問題么?也許,可以從這篇文章開始。
來留言區和我們分享你對父母養老的看法吧!
References:
《中國青年報》(2018). 87.9%受訪青年關注養老問題.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4). Preventing suicide: A global imperative.
@KY主創們
微博
商務合作請洽
※春季寶寶飲食排行榜—這麼吃就對了!
※春季寶寶過敏性鼻炎、咳嗽、濕疹如何治療?這樣做有效又便宜!
TAG: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