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四點失誤,其實早就註定了諸葛亮的失敗

這四點失誤,其實早就註定了諸葛亮的失敗

諸葛亮一生可以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後病隕在了五丈原,然而在我們為他感到惋惜的同時,卻不難看出其必敗的必然結果。

這四點失誤,其實早就註定了諸葛亮的失敗


戰略決策上的失誤

諸葛亮提出的「隆中對」雖說規划出了先取益州再圖曹魏的戰略方針,但這方針卻只有前半部分是對的,這也就是為何最後只能三分天下的結局。

劍閣崤函之固,易守難攻,對蜀漢亦然,對曹魏亦是。此應為大後方,不管關羽在還是不在,此處均應該留一二良將扼守,而攻擊點應該放在荊州,此地北可攻曹魏,直取許都,南可攻東吳,掃平江南。且依小編之見,曹操勢大,難以聚下,並會有餘孫權雙線交戰的危險,明智之舉應該是以長江為險,先收了江南,再逐步壯大,繼而再圖曹魏。

至於劉孫聯盟,本為利益驅使,並不重要。試想下,以馬超、魏延、馬良之輩守漢中,關羽、法正守荊州,劉備親率諸葛亮、趙雲、黃忠、張飛之輩攻江南,成功率是否更大些?

這四點失誤,其實早就註定了諸葛亮的失敗


軍事方針上的失誤

孫子曾說過,「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兵貴勝,不貴久。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然而,諸葛亮卻違背了這一最基本的軍事原則,窮兵黷武,六出祁山,每隔三五年就要發動一場時機不太成熟、準備不太充分、目標不太明確,打到哪兒算哪兒的戰爭。

這其中不知要損耗蜀漢多少的財富與資源,把一個本就不太富裕的國家早已折騰的是精疲力盡了。

可他的繼任者姜維,卻依舊不思悔改,居然再度九次北伐中原,其結果只能是一次比一次勉強,一次比一次更糟。這與其說是戰略進攻,倒不如說是自取滅亡。

這四點失誤,其實早就註定了諸葛亮的失敗


識人、用人上的失誤

對於這點,《三國志》作者陳壽說的很到位,他說諸葛亮「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 意思是說諸葛亮搞內政管理有一套,干丞相可以,干軍事卻未必。

先來說關羽的荊州之戰,在面對曹孫兩大強敵時,配給關羽的卻是兵微將寡,只有關興和廖化兩人;再說街亭之戰,久富經驗的王平不用,而啟用夸夸其談的馬謖;再說夷陵之戰,那時由於關羽、張飛之死,誰都可以看得出來劉備是報仇心切,意氣用事,這本就已經是大不該,做軍師丞相的必須制止。實在不行,自己也要去啊,那可是傾全國之力啊,此時不去,更待何時?

還有魏延兵出子午谷之計,以及魏延的「莫須有」之死,都說明了諸葛亮在識人、用人以及人員調配上有很大的問題。

這四點失誤,其實早就註定了諸葛亮的失敗


不知道天時

從大的方面來說,漢室歷經兩代,氣數已盡,漢室不可能復興已是天命使然,可諸葛亮卻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逆天而行,又怎會成功呢?

當然了,或許是當初劉備三顧茅廬的赤誠之心感動了他,自此諸葛亮為報答知遇之恩,從而鞠躬盡瘁,在所不惜。這從前後《出師表》以及諸葛亮的清廉中便可略知一二。

總之一句話,諸葛亮當丞相是沒問題的,可把持軍國則必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歷小軍 的精彩文章:

什麼鬼?《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居然是李治,觀音菩薩是武則天?
劉邦的成功絕非偶然,其中一項要素更是創造了兩漢一朝的歷史記錄

TAG:古歷小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