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德生將軍在上甘嶺前線

李德生將軍在上甘嶺前線

原標題:李德生將軍在上甘嶺前線


   (《世紀風采》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1952年10月初,「聯合國軍」發動了以奪取上甘嶺地區為主要目標的「金化攻勢」,代號「攤牌作戰」。這次戰役長達43天,是抗美援朝戰爭時期敵我雙方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場戰役。戰役集中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兩個小山頭上進行,雙方投入的兵力超過10萬,炮兵火力密度,已超過二戰最高水平。在這場大顯中國軍隊威風的戰役里,時任志願軍第三兵團第十二軍副軍長的李德生將軍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由你負責統一指揮在上甘嶺前線作戰的十二軍、十五軍所屬的部隊」


1952年10月14日,美軍第七師、南朝鮮軍第二師共7個營兵力,分6路猛攻金化北面五聖山南麓的志願軍陣地597.9高地、537.7高地北山。這兩個高地當中有個小村子名叫上甘嶺,戰役因此得名。僅第一天,敵人就向兩個志願軍陣地傾瀉了30餘萬發炮彈、500餘枚炸彈。

五聖山是志願軍中部戰線的戰略要點,主峰高1051.3米,地勢險峻。在山上,志願軍指戰員可以清楚地觀察到敵人金化地區幾十里縱深陣地。五聖山南面的597.9高地、537.7高地北山,更突出地楔入敵人中線地區,是敵我必爭之地。


當時,志願軍第十二軍在上甘嶺以東金城地區擔負防禦作戰任務,距上甘嶺不遠。原定至11月初,第十二軍完成金城防禦作戰任務後,將撤至谷山地區休整。


10月下旬,李德生卻接到命令火速趕往兵團接受任務。兵團代司令員王近山指揮作戰一向從容淡定,可今天卻顯得有幾分焦急。他對著地圖,邊指邊講:「上甘嶺地區形勢十分嚴峻,敵人投入了空前多的兵力、火力,向五聖山前沿瘋狂進攻。十五軍能投入的機動兵力已全部用上,但敵人的攻勢仍未減弱。還在不斷補充兵員。這一地區的戰鬥,已發展為戰役規模,敵人的意圖是戰略性的。從各方面情報看,敵人在後期還將投入更大兵力向我進攻,戰鬥將更激烈殘酷。」


他以十分堅決的語氣囑咐李德生:「要準備像蘇聯衛國戰爭時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戰那樣,一個戰士,從開始打到結束時指揮一個連隊作戰!」


作為軍人,李德生感到自己的價值與組織的信任,他義無反顧地表態:「堅決執行兵團命令,指揮好前線的戰鬥。」


「以這樣的實力、火力,一個陣地對付敵人兩個團的進攻都沒有問題」


軍情火急!李德生立即驅車前往上甘嶺,先到第十五軍軍部聽取了戰鬥情況介紹後,隨即驅車趕往德山峴前線指揮所。


李德生乘坐的吉普車離前沿還有五六公里,就進入了敵人的炮火封鎖區。根據戰況,李德生一眼看出敵人的攻勢並未減弱,兵員還在不斷增加。從番號上看,當面敵人是4個師,陸空火力已深入我軍縱深幾十里。這樣大的規模,豈止是為了前沿2個連的陣地?越接近前指,他心情越沉重,要想奪回前沿陣地,牢牢地站住腳,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抵達軍前指的當晚,李德生就找來負責597.9高地防守任務的第九十一團團長李長生,來指揮所詳細彙報。


李長生的彙報所指出的第一個問題,是前沿彈藥供應問題:原來的彈藥庫,離前沿四五公里遠,按平日防禦陣地的小型戰鬥,消耗彈藥不多,可以應付。但這次敵人持續猛烈進攻,前沿需要彈藥的數量非常大,且敵人動用了大量遠射程炮火和飛機,從前沿到我陣地縱深幾十里,層層火力封鎖,越往前封鎖得越緊。通向前沿沒有公路,全靠人力長途運送,又遠又累。李長生舉例說,在運輸部隊中,有的戰士累得吐血,到了前沿,連跑步通過封鎖線的力氣都沒有了,造成很大傷亡,彈藥還供應不足。有時,1個營作戰,需2個營運輸彈藥。


李德生征戰多年,深知有槍無彈意味著打敗仗。很快,他發動大家想出了分段運輸的辦法:(五聖)山後面,用汽車運。再往前,從團後勤到營到連,每50米為一段,分幾個人專門負責,沿途挖若干貓兒洞,藏放彈藥,利用敵人炮火間隙,快步往前運送。由於路程短,往回走的時候可以恢復體力。這個辦法實行後大大減少了人員傷亡,基本保證了前沿作戰有充足的彈藥。

在李長生及其他人的彙報中,還不約而同地指出了伙食供應問題:在分散的陣地上,被敵人封鎖隔離的戰士,獨立作戰的小組,往往吃不上喝不上,體力耗盡,難以作戰。


李德生號召大家暢所欲言,最後決定:在五聖山後山腳,741高地後面一個岩洞里,由團里統一組織食物供應,從各個連隊抽調來10多個炊事員,24小時不熄火,日夜蒸饅頭、包子,組織50多人的專門運輸隊,不分晝夜,冒著炮火,不斷地往前沿運送熟食。為了保溫,用棉被裹著,前沿戰鬥激烈,不便集中吃飯,可以用小袋子分裝,一袋5個、10個,一次背幾十袋。炊事員到陣地上,一袋袋地扔給戰士們。缺水或運水不便,就背送蘋果解渴充饑。


後來,這個741高地供應站還成了開「流水席」的供應點,凡是到前沿或返回後方的人員,都可以隨時進餐。以後戰鬥的20多天里,這裡蒸了4萬多斤麵粉的包子、饅頭,保證了前沿戰士吃飽了好作戰。


十二軍上陣地時,陣地上的表面工事已全部炸毀,到處一片虛土,一腳踩下去齊膝深。李德生上陣地後辦的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解決站住腳和屯兵的問題。為了讓一線部隊休息好,保存體力準備第二天作戰,他命令由預備連隊上去挖坑道,並提出挖1米堅石坑道立一次三等功。有了這些措施,使陣地狀況日益改善。屯兵、作戰均有了條件,很快解決了在陣地上「站住腳」的問題。


對於電話線經常被敵人炮火打斷的問題。李德生讓通信排多準備些線,部隊上去打一次反擊,通信排就跟上去拉一根新線;稍靠後方一些的地區,電話線埋在塹壕一側專挖的小土溝里,基本保證了團到前沿通信聯絡的暢通。後來,報話機還配備到連和突擊排,大大方便了「知己」。


597.9高地的11個陣地不是一條直線排列的,而是由兩條山脊向南,形成前三角形。李德生指示部隊將山上重要無名高地分別編號,以便於使用炮火和作戰指揮。犬牙交錯的地形,指揮作戰,部隊運動,相當複雜,但由於山形有前有後,彎彎曲曲,卻提供了從前後和兩側觀察戰況的好條件,便於「知彼」。李德生建議:第九十一團由偵察股長組成一個觀察網,各陣地上設立觀察員,及時將看到的情況彙集上報連、營、團。夜間,可以不斷地派小分隊摸到敵人陣地前沿或陣地上了解敵情;有的點上還專門配上報話機,由幹部協同工作。


李德生的各項命令得到落實,使上級指揮機構對團、營、連,直至前沿班的敵我情況,都能及時準確掌握,對指揮作戰起了很大作用。由於做到了既「知己」,又「知彼」,李德生指揮上更加胸有成竹了。


「此次五聖山附近的作戰,已發展成為戰役的規模,並已取得巨大勝利」


1952年11月1日,第十二軍第三十一師接防597.9高地,李德生要求他們:「要下最大決心,千方百計打擊敵人,守住陣地!」


上甘嶺前沿陣地狹小,敵人炮火空前猛烈,上去的人越多傷亡越大。但又要守住陣地,掌握敵情,隨時準備擊退敵人不同規模的持續進攻。怎麼辦?第三十一師第九十一團的戰鬥經驗,引起李德生注意。

在金城防禦作戰中,第九十一團積累了豐富的坑道戰、陣地戰經驗,基本掌握了敵軍攻防規律。根據當面之敵活動規律和上甘嶺地形特點,該團果斷採取了相應的戰鬥部署:兵力前輕後重,火力前重後輕。全團9個步兵連,從五聖山到最前沿,一條線排成9個梯隊,使師、團控制了充足的預備隊,保證了源源不斷的兵力補充,以對付敵人的持續進攻。不但師、團如此,直到最前沿的戰鬥小組,也通常是戰鬥小組長帶一人守陣地,掌握一個戰士在後面補充。對於這種戰鬥部署,李德生稱之為「小兵群戰術」,對其評價甚高:「這樣富有創造性的部署,使敵人猛烈炮火襲來時,我陣地上人員稀少,避開了敵火力優勢,傷亡不大;而當大批敵人湧上陣地時,我軍炮火、衝鋒槍、機槍和手雷、爆破筒等又發揮了重大作用,給敵以毀滅性打擊。」


於是,李德生指示把第九十一團戰鬥部署經驗總結推廣。根據這一經驗,參戰部隊迭創佳績。


11月2日7點多鐘,敵人對597.9高地展開了猛烈的攻擊。敵以密集火力向志願軍陣地反覆轟擊,發射炮彈近10萬發,坦克開至山腳抵近射擊,飛機100餘架次輪番轟炸,持續達2小時之久。在炮兵火力支援下,志願軍第三十一師1個連量敵用兵,採取小兵群戰術迎敵,幹部戰士發揚孤膽作戰的勇敢精神,與敵激戰7個多小時,僅以亡36人,傷59人的代價,斃傷敵1000餘人。


至11月5日,敵人連續進攻4天,一無所獲,再也無力對597.9高地發起大規模進攻。


11月7日,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親擬的軍委給志司、三兵團的複電中,對於李德生指揮的597.9高地保衛戰評價非常高:「此次五聖山附近的作戰,已發展成為戰役的規模,並已取得巨大勝利,望你們鼓勵該軍,堅決作戰,為爭取勝利而奮鬥。」


前階段作戰中,李德生指揮前沿部隊著重打擊進犯597.9高地的敵人,該高地除11號陣地外,已為志願軍恢復並逐步鞏固。兵團遂決定將作戰重點東移,恢復和鞏固537.7高地北山陣地。


一舉恢復537.7高地北山陣地


為加強指揮,李德生派第三十一師副師長李長林直接參与537.7高地北山戰鬥。此戰更為艱苦,因為南面高地的主峰為敵人佔領,北山在敵人鼻子底下僅100餘米,西面為敵占的597.9高地11號陣地火力控制,東面又受敵人注字洞南山火力側射,這個陣地孤立突出,三面受敵。加之自敵佔領了北山表面陣地後,晝夜突擊,已構築了比較堅固的野戰工事,設置了鐵絲網、地雷等大量障礙物。因此,反擊537.7北山帶有攻堅性質。


經反覆研究,李德生決定:第三十一師2個主力團協同作戰。由第九十二團全力反擊537.7北山,以第九十三團一部兵力,同時反擊西側的597.9高地11號陣地,牽制敵人,以保障第九十二團進攻時西側的安全。第九十三團二、三營作預備隊。


讓李德生興奮的是,此次攻堅,得到了強大的炮火支援:我軍除步兵部署外,將以50門榴彈炮轟擊537.7高地,13門榴彈炮壓制注字洞南山敵人火力,12門喀秋莎火箭炮施行兩次齊放。在反擊成功後,再以6個榴彈炮連,在陣地前組成1200米的固定封鎖區,對敵反撲部隊施以火力阻攔射擊。以這樣強大的火力,轟擊一個小陣地,摧毀敵支援部隊,在朝鮮戰場上是空前的。

11月8日,李德生審閱修改了作戰計劃後上報兵團。王近山等領導閱後,複電稱:「此次反擊火力組織、兵力部署、戰術手段均很周密細緻,我們認為很好。除令各兵種嚴格遵行外,並應注意與堅守坑道部隊取得聯繫,以免在進行第一二次火力準備時,他們不知道情況,出來過早遭到殺傷。」


11日下午4時半,在我軍猛烈的火力襲擊和掩護下,第九十二團一舉奪回了537.7北山全部陣地,並接應出艱苦固守在坑道里的友鄰分隊。隨後,第九十二團、第九十三團、第一六團相繼堅守537.7高地北山,讓敵人望山興嘆。與此同時,攻堅部隊反擊597.9高地11號陣地得手,並以小兵群戰術頑強抗擊敵人40餘次進攻,殲敵1000餘名。


11月15日,三兵團首長通令嘉獎第十二軍:「你們堅守的597.9高地屹立未動,特別在11日晚的反擊中,又一舉恢復了537.7高地北山陣地。你們打得英勇頑強,工事修得既快又好,戰術靈活。望你們繼續發揚這種小群孤膽的戰鬥作風,既能以小的代價堅守地面陣地,又能大量殺傷敵人,要將戰鬥堅持到全部恢復我原有陣地,直到敵不敢輕易向該陣地進犯為止。」通令沒有點名表揚前線指揮員李德生,但這是對他的最高褒獎!


至20日,敵人再也不敢進攻。至此,597.9高地全部恢復了戰役前的態勢。


鑒於1個多月激烈爭奪戰中,敵人傷亡慘重,美軍第七師損兵折將,撤出戰鬥西移。南朝鮮軍第二師、第九師被打得無力再發動大的攻勢。到12月3、4日,第一六團粉碎了敵人最後一次兩個多營的猛烈進攻,從此,敵人再也無力進行大規模攻擊,537.7高地北山陣地得到完全鞏固。


11月28日和12月15日,第三十一師、第一六團相繼將陣地移交第十五軍駐防,五聖山前線指揮所奉命撤銷。至此,第十二軍圓滿完成了參加上甘嶺戰役的作戰任務。


1952年11月18日,《人民日報》在《祝賀「上甘嶺」大捷》社論中指出:「這次勝利對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保衛世界和平的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對於上甘嶺之戰,李德生謙虛地說:「這次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是十五軍和十二軍團結協作、同生共死、並肩殺敵的光輝典範,是在黨中央、毛主席和志願軍總部、三兵團各級領導正確指揮下,所有參戰各兵種各部隊共同奮戰的結果,也屬於祖國,屬於那些在戰鬥中流血犧牲的烈士和英雄們,屬於每一個參加戰役的幹部和戰士!」


而熟悉那段歷史的人,都會公正地說:上甘嶺的輝煌,也屬於李德生!

來源:《世紀風采》2018年第3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網 的精彩文章:

香港國際鑽石、寶石及珍珠展揭幕
銀行緣何熱衷藝術金融

TAG:人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