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監管出狠招,再不撤就晚了!
告別野蠻生長,百萬億資管將步入「強監管」時代。
文/貌貌狼(微信公眾號:財經郎眼Daily)
近日,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下發《關於加大通過互聯網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整治力度及開展驗收工作的通知》(整治辦函[2018]29號,簡稱「29號文」),對互聯網資管做出了明確規定:
資產管理須納入金融監管;
依託互聯網公開發行、銷售資產管理產品,須取得中央金融管理部門的資管業務牌照或資管產品代銷牌照,互聯網平台為各類交易所代銷資管產品也被列為違規;
未經許可的須立即停止,否則將被列入非法金融活動,存量部分應當最遲於2018年6月底前壓縮至零;
互聯網平台不得為各類交易場所代銷資管產品;
互聯網資產管理業務是金融業務的一種,它依靠互聯網公開發行、銷售資產管理產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理財產品。但根據29號文的要求,未來想要發行、銷售資產管理產品的機構平台,必須要「持證上崗」。根據貌貌了解,這個證件並非通過普通的申請程序就可以拿到,它必須是中央金融管理部門頒發的牌照,也就是說未來想要發行、銷售資管產品的機構要先獲得「一行兩會」的許可。另外,金交所、股交所等場所的產品將完全禁止在其它互聯網平台銷售。
可以說29號文是互金監管繼現金貸、校園貸整治之後的又一枚重磅炸彈,對我們普通人的投資理財環境也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直以來,互聯網金融行業的亂象層出不窮,資管領域更是存在不少「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比如當年P2P平台在強監管襲來後,許多業務就不允許通過網路借貸信息中介平台來操作,於是P2P平台將被禁止的業務剝離,再以不同主體運營的方式逃避監管,並主要通過定向委託的形式或以引流的名義為金交所提供代銷等服務開展業務。簡單來說,就是「風險」產品被強制下架,銷售產品類別有了明文規定,這些公司為了躲避監管,就將產品換個包裝、換個平台繼續兜售。
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局面呢?因為資管領域過去沒有明確的界限——什麼合法,什麼不合法,對於機構也沒什麼指定的「准入」要求,所以基本上誰都可以做,P2P、金融垂直搜索平台、網路第三方理財、地方金交所等紛紛加入其中,這就造成了資管領域的業務十分複雜,邊界也越來越模糊。
▲圖片來源:艾瑞諮詢
尤其是地方金交所,他們本來只是資管交易中的第三方機構,主要作用是為產品提供信用背書,還有掛牌、登記、託管等服務,但現在逐漸演變成了產品發行方、管理方,甚至是自行發行資管計劃、融資計劃、委託計劃、債權等。2017年3月爆發債務危機的輝山乳業就曾有一款融資產品是通過某金交所發行、代銷的。
資管領域的「不清不楚、不明不白」對整個金融市場來說存在一定的風險隱患,魚龍混雜之下難免有「渾水摸魚」的行為,比如:互金平台利用資產管理產品募集資金,監管盲區下這些資金會被怎麼使用?不符合規定的證券搖身一變進入資管領域,風險誰來承擔?多方機構在資管領域交叉衍生出的新業務形態是否會違反投資者適當性原則?
當然,市場對於此次29號文的「一刀切」也有很多爭議:金融的一大特點是其風險和回報的滯後性,只要提供金融服務,這個風險本質就存在,消滅風險就等於消滅金融。的確,正確的金融觀是管理風險而非杜絕風險,但在風險爆發前不能過於寬鬆,有時候讓整個金融系統崩盤的只是一塊小小的積木。中國的資管市場有百萬億的規模,互聯網市場受眾多,牽扯麵廣,是整個資管市場不可小覷的組成部分,整個資金盤我們不能「放之任之」。
此外,一旦有違規產品為了躲避監管混入資管領域,最先遭受損失的一定是普通老百姓。因為此前沒有明文規定,也沒有「持證上崗」的說法,但凡是有信用背書的理財產品,大多數人都會相信。但實際上,「賣家」早已聯手,「買家」還一無所知,什麼理財產品可以買,什麼理財產品不能買,公眾是很難分辨的。所以相對嚴苛的29號文也未嘗不是在給我們打造一個乾淨的理財環境。
去年年底,中國人民銀行會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等部門起草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其中有這樣一條: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實現凈值化管理,同時改變投資收益超額留存的做法。
簡單來說就是打破剛性兌付。但在互聯網資管市場,不少機構對投資人的承諾是: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兌付是金融業的普遍共識,如果都是保本保收益,就意味著產品本金、收益會在不同投資者之間發生轉移,一旦無法如期兌付,機構就必須托底。但機構的托底能力究竟如何,我們無法確定。不要忘了,美國幾大百年投行機構在金融危機期間覆沒,一個關鍵的原因就是沒有儲蓄和央行的支持。
▲次貸危機時,美國曾經的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宣布申請破產
所以,此次明確互金資管平台的資質與打破剛性兌付是有一定聯繫的,29號文要求資管機構有牌照才算合規,無牌照即為非法,這是確定資管領域有公平、公正的市場准入和監管原則,唯有消除套利空間,創造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才能讓資管產品回歸本源——「受人之託,代人理財」,而不是讓一些監管套利或者交叉衍生出的新業務打著「保本保息」的旗號阻礙資管市場的進步。
根據要求,2018年6月底前互金資管領域未經許可的存量將會被壓縮至零,還有短短3個月時間,除了機構需要馬不停蹄地整改,作為投資者我們也有必要關注一下這方面的動態。
任何新規的發布都有其原因,金融監管自今年開始呈現出「穿透式」特徵,監管部門會堵死任何可能存在的盲區,給未來金融環境的穩定增添一分保障。
聯繫我們
財經郎眼Daily
TAG:財經郎眼Dai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