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肩胛上神經卡壓綜合征的針刀微創治療

肩胛上神經卡壓綜合征的針刀微創治療

肩胛上神經卡壓綜合征

肩胛上神經卡壓綜合征與岡上肌損傷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它們不是同類疾病。一個是神經干受壓所引起,而另一個是肌損傷的結果。所以,它們是有區別的;但它們又有相似之處,即都有岡上肌或岡上肌、岡下肌同時疼痛的表現。針刀閉合型手術治療療效很好。

【相關解剖】

肩胛切跡(圖3-028)在肩胛骨上緣外 1/3 部,喙突根部的內側有一骨緣的凹陷處稱肩胛切跡;大都呈 「U」 形、大弧形或 「V」 形,約有15mm寬,10mm 深;內側骨緣薄,外側骨緣厚(喙突基部)。在切跡的內、外側端(喙突基部)間架有既堅韌又有豐富血供的肩胛橫韌帶,從而形成一個典型的骨纖維管性通道。肩胛上神經在骨纖維管內通過,肩胛上動、靜脈在肩胛橫韌帶上方越過,然後相伴而行。

肩胛上神經(圖3-027-029) 是臂叢中的一支。它起源於C5-6神經根,由臂叢的上干發出,在斜方肌與肩胛舌骨肌的深面下行至肩胛骨上緣;在肩胛橫韌帶的下方通過肩胛切跡,進入岡上窩;肩胛上神經在岡上窩發出二支,一支至岡上肌,另一支至肩鎖關節的韌帶和關節囊。然後,伴肩胛上動脈,在岡上肌深面向下外斜行,在岡盂韌帶下方,繞過肩胛岡外側緣,經肩胛頸至岡下窩。肩胛上神經在此處的繞角48~88°,平均為 73°。在岡下窩發出二支至岡下肌,另發幾個細小的分支至肩關節和肩胛骨。

肩胛上神經的皮支 過去一直認為肩胛上神經雖是混合神經,但無皮支。然而,目前已經發現肩峰上皮神經,有的還是從肩胛橫韌帶以下(骨纖維管中)發出。因此,肩胛上神經卡壓時,亦可有肩背部皮膚的感覺異常表現。

【病因病理】

肩胛上神經相對固定,又比較表淺,故易受卡壓。其發病的主要原因是:

過度活動的勞損 肩關節的劇烈活動,特別是過度的內收、外展、前屈和上舉的運動,均超過了生理限度;活動時間過長或反覆進行則可致肩胛橫韌帶的損傷。肩胛橫韌帶產生損傷性炎症而致腫脹、肥厚、瘢痕粘連或纖維化等,使骨纖維管狹小,壓迫肩胛上神經。在較窄的骨纖維管中經常活動的肩胛上神經,在反覆、過度的磨擦中,神經本身會受到慢性損傷,尤其是被過度牽拉的損傷更為嚴重,可以使神經產生纖維斷裂等改變,故可形成神經卡壓。

骨關節的急性損傷 也可引起肩胛上神經的卡壓。如累及肩胛切跡的肩胛骨骨折,骨折的畸形癒合造成骨纖維管的狹窄就更易卡壓肩胛上神經。

肩胛切跡處的軟組織或腫瘤壓迫 較少見,而骨組織的佔位性病變卻應提高警惕,特別是年輕人更要重視。它的表現是神經痛,而實質是腫瘤在發展,應予注意。

【臨床表現和診斷】

1、病史如有外傷史則診斷較易。大多無明顯的外傷或劇烈的運動史;往往是一些常做家務勞動的人們反倒易患此病;因此起病緩慢。

2、癥狀

持續性鈍痛 慢性病人往往是間歇性痛,或僅為酸脹感。病人常感肩部後外側疼痛,其疼痛常為持續性鈍痛。有時也可為陣發性、痙攣性痛,疼痛難忍,且勞累後明顯加重。

休息痛 休息痛、夜間痛是其突出特點 其疼痛的部位常在岡上窩、岡下窩或兩者同時出現。此疼痛尚可向肩部放射。

肩部無力 病人患肩可感到無力,尤其是肩外展、外旋活動明顯受限。

3、體征

痛點 在岡上窩和岡下窩均可出現,而以岡下窩多而且重。岡上部壓痛點多在中、外 1/3 段的交界處,其壓痛點在肌深部較突出的骨面上,即肩胛切跡兩端的骨凸。在針刀手術治療操作時可以清楚探知肩胛切跡處的凹陷。在岡下部的壓痛點多在皮膚的凹陷處,該處可能是岡下肌慢性損傷所致的粘連、瘢痕部位。

肌萎縮 檢查時多見肩胛部較對側消瘦,有程度不同的岡上、下肌萎縮。其岡下肌萎縮者比較多見。

4、特殊檢查

肩胛骨牽拉試驗 患側手放於對側肩部,使患肢處於肩部水平。讓病人向對側肩部用力,或醫生用力向對側牽拉,可刺激卡壓肩胛上神經產生肩部疼痛為陽性。

5、影像學檢查

X 線攝片目的是觀察肩胛切跡部位有無骨質病變。應採用特殊體位攝片,即在攝取肩關節前後位片時,將管球向頭部傾斜15~30°,此體位可清楚顯示肩胛切跡,用以發現切跡處是否有骨質病變,可有肩胛橫韌帶鈣化狀態。

CT、 M R I檢查排除軟組織的佔位性病變,如腱鞘囊腫或腫瘤病變,應做 M R I 檢查。

6、肌電圖檢查病情較重者可有岡上肌和岡下肌的去神經現象,神經傳導速度有進行性延遲等改變,必要時應進行詳細檢查。

7、鑒別診斷肩胛上神經卡壓綜合征應與頸椎病、肩周炎、岡上肌損傷等疾病相鑒別。頸椎病有臨床神經定位系列癥狀和體征;肩周炎則必有肩關節運動障礙;岡上肌損傷與肩胛上神經卡壓綜合征的聯繫較密切,它們的區別在於前者病變多孤立,後者可同時有岡上窩和岡下窩兩個部分的病變。至於腫瘤,對於那些持續性疼痛且進行性加重者,應當提高警惕,注意有關方面的檢查,即可避免誤診。

【針刀治療】

1、適應症與禁忌症除佔位性病變外均為針刀閉合型手術治療的適應症。

2、體位俯卧位,上胸部墊以薄枕;或側卧位,患側在上。

3、體表標誌

肩胛岡 是肩胛骨上部向後面體表突出的條狀骨嵴。肩胛岡的近端位於第三胸椎棘突的水平線上,起自肩胛骨內側緣(脊柱緣),並由此向外上逐漸高起,呈弧形伸向關節盂上方,形成肩峰。肩胛岡男性長 136mm ,女性長 119mm 在體表可以看到,且捫之十分清晰的骨性隆起。它是尋找肩胛切跡的重要標誌。

肩胛切跡 位於肩胛岡中段部位。其形態呈較寬敞的凹窩形、鈍「V」形(可占肩胛上界的1/3)、「U」形、小「V」形及由於韌帶部分或完全骨化而致切跡內徑減小等形態。肩胛上神經通過肩胛切跡的體表投影點是:肩胛骨內上角外側 52mm ,肩峰端內側62mm ,肩胛岡上緣前方 39mm 。肩胛切跡的內側端即是肩胛橫韌帶的喙突基部附著點。切跡的內側端點有時也可以摸到骨性突起,且壓痛明顯。

劃線標誌(圖3-029) 經肩胛岡中點作一垂直線,並向上下延長,形成4個相限(4個角)。在外上相限(外上角)再作平分線,由交點起,至該平分線上15~20mm處定點,便是肩胛切跡處。先做肩胛岡的中軸線,然後做肩胛骨下角的平分線與前線相交形成外上相限角,再做該角平分線,其外上15mm 處便是肩胛切跡處。

4、定點(圖3-030)

肩胛切跡內、外端點 在肩胛切跡內、外端的壓痛點上定1或2點。可用兩種方法定點,即用肩胛切跡外側端點處的痛性骨突點;或以劃線法在外上角平分線上尋找壓痛點;兩者應是吻合的。

岡上肌損傷點 岡上肌的壓痛點。可定1~2點。

岡下肌損傷點 岡下窩處的壓痛點,可有多個痛點,或定1~4點。

5、消毒與麻醉此處局麻要求:第一、針頭刺入的方向必須與人體背部平面平行,保證針頭不刺破胸膜頂;第二、針頭必須到達肩胛切跡兩側(外端或內側端)的骨面上並確認無誤後,方能注入麻藥。

6、針刀操作(圖3-031)

肩胛切跡內、外側端點 刀口線與岡上肌纖維平行,刀體與背部皮面平行;即針刀是從頭端刺向尾端的方向,而不是由背側(後面)刺向腹側(前面)的方向(圖3-032)!快速刺入皮膚,皮下組織,勻速推進,直達肩胛切跡外端骨面。調轉刀口線90°,調整刀鋒至肩胛切跡骨緣,沿骨緣切開肩胛橫韌帶 2~4 刀,縱橫疏通、剝離,刀下有鬆動感即可出刀。

、各點均按岡上肌、岡下肌損傷處理。

7、手法操作讓病人端坐無靠背椅上,醫生站於病人背後。醫生以病人健肢同側的手,從病人健側肩上伸至病人的胸前,並拉住病人患側手,醫生的另一手固定於病人健側肩頸部,醫生相對用力推拉,進一步松解肩胛橫韌帶。也可以用肩腰的聯合側屈運動,病人以左手摸右腳,再以右手摸左腳,反覆數次即可。

【注意事項】

1、肩胛上神經卡壓綜合征的治療,不管應用何種方法都強調避免氣胸併發症的發生,針刀閉合型手術亦不例外。岡上窩與胸膜頂相鄰,故要十分注意。如何才能避免失誤?其一、應充分了解岡上窩的解剖,岡上窩與胸廓的關係。肩胛骨岡上窩的骨面很窄小,針刀稍有偏差,就有可能進入胸膜腔,造成氣胸。其二、調整針刀入路,特設計一個新入路方向,即刀體與人體背面平行,這樣可以避免氣胸併發症。

2、在操作中一定要在骨面上進行,絕不可脫離骨面活動。在肩胛切跡的外緣骨端上做切開剝離,既可做得準確到位,又可避免損傷神經,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方法。

文章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針刀醫學分會 的精彩文章:

針刀治療斜角肌慢性損傷引起神經根型頸椎病
大腿後面不可忽視的肌肉:腘繩肌

TAG:針刀醫學分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