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魏橋集團的「紡織+AI」車間遍地「絕活」!人工智慧要取代人力?

魏橋集團的「紡織+AI」車間遍地「絕活」!人工智慧要取代人力?

藉助AI技術,原本專業化知識可為普通人掌握,原本需十人完成的工作現在只需要一人。在世界上最大紡織企業、「世界500強」魏橋創業集團的車間里,隨處可見的AI技術不炫技玩虛的,而是瞄準問題,跟生產過程緊密,源源不斷地產生價值。

AI是什麼?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為AI。它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

把棉花紡成紗,一般要經過清花、梳棉、條並卷、精梳、並條、細紗、包裝等主要工序。過去,這些工序依靠「人海戰術」,動輒數百名紡紗工圍著一堆機器轉。但高科技的介入改變了傳統模式——得益於12.5萬紗錠智能化生產線,這裡所有的紡紗流程都實現了自動化。

進入車間,排列整齊的各色設備運轉有序,卻少有人走動,取而代之的是隨處可見的「機器人」,它們正成為車間里的主角。例如最直觀的包裝環節。作為紡紗工業的主要環節之一,包裝原本是「苦活、累活」的代名詞。但這個車間建立起長度為35公里的軌道,粗紗從一樓到二樓自動入庫,整個流程無任何人工直接參与。

看得見的改變背後,是看不見的大腦在起作用

「在整個生產線上,我們安裝了十五萬個感測器,對所有的一線數據進行採集,然後進行智能分析,其結果可反饋給系統自動調節生產過程。」魏橋紡織董事長張紅霞向記者舉例:像細紗車間工人,現在一個班只有6個人,一個人要看管2萬紗錠,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因為以前需要60人,一人最多看管2—3千紗錠。一個更直觀的數據比較是:紡織全行業的每一萬錠所用工人數量為100人,但在魏橋紡織甚至最少只用10人。

裝上了「智慧大腦」的智能紡紗生產線到底有多聰明?魏橋紡織生產管控中心主任陳以軍告訴記者,「我們將大數據、雲計算、互聯網等技術,對紡紗每個工序和作業點進行可視化監控,並通過互聯網跟蹤訂單的進展和質量情況,同時,將生成的實時數據進行集成和分析,以此反作用於生產管理。」

菅敏是全國紡織行業細紗工職業技能競賽冠軍,按照以往,她的眼力和經驗讓其「鶴立雞群」,「我們車間的紡車一台有480錠,我一共可以看30台車,共有14400錠。細細的紗錢在牽伸過程中容易『斷頭』,會造成相應紗錠上的棉紗浪費,這都要憑工人的眼力和經驗去發現。」

但在智能化生產線面前,她的優勢「變弱了」——在處理「斷頭」方面,裝上「聰明大腦」的機器比人更可靠。

實際上,除了「斷頭」這一困擾紡紗企業的一大難題之外,在紡紗行業還存在著一種現象:紡紗對車間環境要求高,比如需要燈光明亮,車間溫度時刻保持28攝氏度以下,濕度保持55%-65%以內,以保證產品質量。

「生產全程自動化」、「控制系統智能化」、「在線監測智慧化」,這「三化」的實現解決了上述兩大難題,甚至可實現「熄燈生產,織造不斷頭」的生產狀態。如同在黑暗中練就的「穿針兒眼」絕活,不藉助燈光的高科技,完成了最熟練的紡織工完成不了的種種動作,從而打造出全球紡紗業的第一個「熄燈車間」。

產業轉型升級,向AI技術要「紅利」是當下很多產業的發展主流。但事物發展總是兩面性,不好的一面便是,隨著生產效率提高,會有大批的勞動力被精簡。

「紡織行業里,90%的就業人口是農民工。我們不能以智能化為借口讓工人下崗。」魏橋創業集團董事長張士平曾向記者坦言,新技術推動產業升級,我們會擴大規模,吸收這部分被精簡的勞動力,不會讓一個紡織工人失業。

來源:科技日報

END

審 核 Ι 邱 芹

制 作 Ι 宋靜涵

出 品 Ι 濱州日報社新媒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濱州網 的精彩文章:

新進展!濱醫附院成功為一名96歲高齡患者行血栓清除術
濱州電網春檢工作全面啟動

TAG:濱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