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六大因素決定,中美關係一定是合作大於對抗

這六大因素決定,中美關係一定是合作大於對抗

【文/觀察者網風聞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 宋魯鄭】

一進入2018年,中美關係突變臉,大有全面對抗之勢。誠然,中美表面衝突在於貿易,但根本的還是在於誰將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誰的貨幣將是世界貨幣,誰的制度才是世界最好的制度。這些似乎都是零和遊戲,難以妥協。然而,?六大因素已經決定了「非敵非友」的中美關係一定是合作大於對抗?。

第一,中國文明和今天的俄羅斯、歷史上的日本、德國不同,其文明性質不具擴張性。迄今的歷史表明,不管中國是世界霸主時還是重新崛起的過程中,都沒有發動過對外掠奪性戰爭。文明的本性決定了中國不會主動挑釁任何一個國家,也不會主觀上去威脅任何國家的利益。

中國今天之所以被美國很多人視為威脅,一是因為中國將來有取代美國之勢,二是美國以已之心度中國之腹,認為它強大之後會像美國一樣在全球搞霸權。這一點無論是美國學者還是法國學者,都對我表達過同樣的憂慮。以它們的文明心胸和視野,無法理解鄭和下西洋的做法和邏輯。

第二,中美都是地大物博的國家。一方面各自都不缺乏生存空間。這可以解釋美國成為霸主前後就對歐洲的殖民主義不感興趣,也是西方國家擁有殖民地最少的,也是當年推動廢除殖民主義的一股力量。而且當美國成為霸主後就以霸權統治世界的方式取代了歐洲以直接殖民為手段統治世界的方式。對於中國也一樣,這也可以解釋中華文明何以缺乏擴張性。

另一方面,國家的龐大令治理自身的重要性和難度往往超過治理世界。中國歷史上對外部世界就沒有多大興趣,「王者不治夷狄」是理想統治者的榜樣。只有「夷狄」威脅到中國時,才會被統治者所關注。美國也一樣,自我孤立主義一向是主流,除非自己受到外部的威脅。一戰、二戰都是美國被襲擊後才被迫參戰。並非有意等到各方打到精疲力竭之時才去下山摘桃子。

簡而言之,對於中美兩國而言,治理好自己遠比和對方衝突要重要的多。

第三,中美各國的最高戰略目標決定了雙方不可能全面對抗。

美國最高國家戰略和利益是捍衛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中國則是實現現代化,重新復興。雖然從理論上講,中國的復興有可能威脅或者取代美國的霸主的地位,但從盟友多寡、宗教信仰、種族、發明創造能力等角度來看,這並非歷史必然。而且根據中國的文明特點,真的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也未必對霸權有興趣,治理自身依然是第一位的。所以很大的可能性是中美共治世界:美國仍然是全球霸主但不得不和中國分享統治世界的權力。

但對於兩國來說,如果是全面對抗的話,兩敗俱傷是必然的結果,美國肯定會失去霸主的地位,就如同二戰時和德國血拚後的英國。而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也必然被打斷。可以說任何一個國家的最高戰略都必然是失敗。

簡而言之,如果合作,還有雙贏的機會。如果對抗,結果只有一個:失敗。如此明顯的後果,自然令各自的決策者不得不三思而後行。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一次習特會上說過:「我們有一千條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好,沒有一條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壞」,其含義應該就在這裡。

第四,中美利益已經深度融合,發生全面對抗的代價不僅很大,更重要的是其他潛在對手將構成更大的威脅。

中美關係重新恢復是由於冷戰共同面對蘇聯威脅的需要。但中國一方更有藉助美國的資金、技術和市場實現國家復興的戰略目的。美國也更有憑藉這種經濟、文化上的接觸合作達到和平演變中國的目的。

雙方目的雖然不同,但卻營造了一個共同的歷史性效果:雙方的經濟利益高度融合在一起。美國是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是美國第一大債主。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發生全面對抗,其代價是任何一方都承受不了的。

更重要的是,現在中國由於是第二大經濟體而成為美國關注的首要目標,但美國心中更清楚,假如美國和中國全面對抗,那些潛在的更兇險的歷史對手就會還魂。這一點對中國也一樣。這些對手就包括俄羅斯和日本。

中國和日本、俄羅斯有著歷史性的地緣政治衝突基因。中國衰落後,威脅中國最大的就是這兩個國家。美國崛起過程中,令其遭受最巨大損失的就是日本。美國崛起成功後,長期威脅和挑戰美國的就是蘇俄。

現在日本由於二戰戰敗而被美國佔領,基本失去了挑戰任何一個國家的能力。蘇俄在冷戰中慘敗,至今元氣未復,在國際事務中特別是經濟上日益依賴中國。但假如中美兩國全面對抗,兩敗俱傷之後,就給了這兩個國家復活的機會。以歷史為鑒,得到復仇機會的日俄兩國將會怎樣對待中美?

這裡可以舉一個「小」例子。美國前財長保爾森在回憶錄中提到這樣一件事:當美國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候,俄羅斯派出一個高級代表團訪問中國,提議共同拋售美國國債,給予美國以滅頂一擊。但中國最終拒絕了。那麼假如中美彼此削弱,俄羅斯會怎樣對待美國呢?至少我認為,俄羅斯和日本出於本國未來的利益,一定要讓中美兩國再也沒有可能崛起的機會。其實,這和美國在葉利欽時代如何對待俄羅斯是一樣的思路。

第五,從全球發展趨勢來看,中國儒家文明不會威脅到西方,反倒是歷史恩怨長達數千年的伊斯蘭文明對西方的威脅更嚴峻。

一方面,伊斯蘭教沒有經過西方基督教的宗教改革,也難以做到政教分離。極端恐怖主義往往從教義裡面找到理論依據,動轍以恐怖主義形態發動聖戰。

另一方面由於歷史的原因,大量穆斯林在西方生活,而且出生率很高。如果沒有人口政策的變化,按照這個趨勢,最多二十年,西方特別是歐洲將面臨嚴峻的種族危機。今天的黎巴嫩就是一個例子。有一位來自黎巴嫩的學者告訴我,二三十年前,黎巴嫩只有30%的穆斯林,但現在基督徒只有30%!

從目前看,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衝突並沒有化解的跡象,同時未來他們又將以人口優勢、藉助於西方的一人一票取代西方文明也是歷史趨勢。所以,從目前的趨勢看,雙方的對立和衝突只會日益激烈,並成為西方第一位的挑戰(這也是為什麼西方極右勢力都親俄羅斯的原因)。到那時,西方恐怕會極為需要中國的支持,至少希望中國保持中立。

在法國,即使面對最激烈攻擊中國的右派學者,只要提到伊斯蘭問題,都不得不放軟身段,改變口氣。

簡而言之,中國有可能讓西方居於二流角色,但不會危及到它們的文明存續。但伊斯蘭文明則不同。

最後要說的則是核武器。有核國家是不可能發生戰爭層面衝突的。只要衝突有限,損害也有限,解決起來就有轉圜空間。

正如前財政部長樓繼偉所點評的:中美是命定的夫妻,中美只能是對手和夥伴。應該說,中美兩國都是大國,都對人類肩負著超出本國的責任。面對如此之多挑戰的國際現實,中美應該攜手共同面對。特朗普時代的「美國優先」不會持久,中美依然會在風浪中或揮手或攜手前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的精彩文章:

烏克蘭前「美女總理」被曝收了卡扎菲一箱錢
中國吉利籌辦31億歐元貸款 用於入股沃爾沃集團

TAG: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