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文治武功可比漢武帝,建立五百年未有之盛世,最終卻國破身死
原標題:此人文治武功可比漢武帝,建立五百年未有之盛世,最終卻國破身死
隋朝第二代皇帝楊廣,他文武雙全,軍政全能,堪為不世之奇才,一時之罪魁,卻留下千秋功業,能遺惠於萬世。因此是中國歷史地位最重要的君主之一,談及隋唐盛世時永遠繞不過去的名字。然而,卻因天下大亂,國家覆亡,身遭橫死,被後來的李唐王朝貶稱」隋煬帝"。(其實他的真正廟號謚號是隋世祖明皇帝,可簡稱隋世祖或隋明帝。)
楊廣就和魏武帝曹操、梁武帝蕭衍、唐太宗李世民這幾人一樣,同屬於在政治、軍事、文學、詩詞、領域,均分別達到當世一流水準,同時配得上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之名的天才,而不是如清朝乾隆帝那般,留下幾萬首文白不通的帝王詩,也能勉強冠以「詩人」之名。
隋煬帝(隋明帝):楊廣
楊廣初封晉王,美資儀,性敏慧,才華橫溢,得其父皇楊堅和其母獨孤皇后寵愛,二十歲時為南征伐大軍主帥,揮軍滅陳朝,結束長達數百年的南北大分裂。之後他主政江南十年,招攬士人,推廣文教,有效促進了南北混一,終於取代其兄楊勇為太子,即位登基。
即位後,楊廣懷著成為千古一帝的高遠志向,在帝國版圖上肆意書寫恢宏篇章。
他始典定科舉制度,建進士科,恢復國子監、太學以及州縣學,削奪高門士族權勢,提拔平民人才;又營造東都洛陽,讓政治重心脫離關隴集團控制;
他修建大運河,西巡張掖,開拓絲綢之路,使全國物資運輸成本大大降低,南北東西各方文化經濟交流得以通暢;
皮日休:【盡道隋亡為此河, 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 共禹論功不較多。】
胡曾: 【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過,惆悵龍舟更不回。】
李利: 【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餘里地無山。】
作為軍事戰略家,楊廣遣將出兵,陸續攻滅交趾、林邑、契丹、琉球、伊吾諸國,更親自率軍遠涉海拔數千米的高原,攻滅吐谷渾,征服了半個西域和整個青海,亦是華夏王朝首次將青海高原劃入版圖。
楊廣即位僅僅五年,隋朝國勢達到華夏史上空前未有的鼎盛時期,戶口數直到數百年後的唐玄宗天寶年間方始超過。而著名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皆不能及,其各項政治經濟舉措功在後世,利在千秋。
作為文學家和詩人,楊廣在中國文學、詩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是研究中國文學史繞不過去的人物;所謂「起六朝敝,風骨凝然一洗頹風;新聲競作,為後世戲曲之萌芽;律體大進,又有以導唐人之先路」;《煬帝集》55卷,《全隋詩》今存40多首,實為閎麗壯闊的唐音前奏,在整個中國文學佔有重要地位,足可與曹操曹丕曹植這」三曹「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相比擬。
歷代名家對楊廣在詩文領域的成就亦評價甚高,並不以其身死國滅、背負惡名而淹沒。
《飲馬長城窟行》「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萬里何所行,橫漠築長城」一篇,雄邁高遠,千古佳句。
然而,也正是這種骨子裡的文人浪漫,要了楊廣的命,葬送了煌煌大隋盛世。
隋朝滅亡的直接導火索,便是三征高句麗失敗。楊廣具有出色的政治才幹和文學才能,戰略眼光也不錯,唯獨戰術指揮能力是他相對最弱的一環。
包括伐陳之戰,以當時隋朝承接北周的國力,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幾十萬大軍呼嘯南下對已經丟失了益州、荊襄、淮南的南陳,本就該是徹底碾壓之勢。
何況此戰之廟算籌謀,本隋高祖楊堅之策;臨陣機決,亦前線統帥高穎和楊素之功;楊廣這個掛名統帥,僅是代表皇室做監軍,對戰爭勝利真正起到的作用其實有限。
哪怕以同樣的標準,同樣一戰滅吳混一南北的司馬炎並沒有被認為如何英明神武,杜預與王濬亦沒有被認為如何千古神將。
——所以,又怎能因此戰將楊廣視為名將,甚至與一生戎馬打下李唐天下的李世民去比軍事才能?可惜,楊廣卻無此等自知之明,當真以為自己是如何無雙戰神了,屢屢干涉前線將領的戰術應變,外行指揮內行。
隋朝與高句麗的戰爭,隋軍與其說是輸在戰場上,倒不如說是明明已奮勇殺敵,幾次將敵方打得幾近亡國,卻輸在楊廣的荒唐決策和虛榮心上,才會屢中高句麗拙劣的詐降計,貽誤寶貴戰機。
三十萬府軍精兵九軍盡陷,僅奔還二千七百騎,如此巨大的損失幾乎打斷了帝國軍隊的脊樑,才讓野心家們嗅得機會,紛紛起兵至天下大亂,局面一發不可收拾。
對比李世民征高句麗之戰,親率兵馬不過十萬,野戰連連以少勝多,斬首四萬級,獲戶六萬、人口十六萬,降其大將二人,裨將及酋帥子弟三千五百人,俘虜其兵士十萬人,獲牛馬各五萬匹,而唐軍戰損比微乎其微,只因為頓兵堅城,天氣嚴寒,一戰滅國目標沒有實現,同樣被史書認為是李世民的決策失誤而導致的失敗。
唐太宗:李世民
當隋朝國內民怨沸騰再難壓制,天下皆反,聲討其罪狀「罄竹難書」時,楊廣卻帶著大軍躲到揚州去看風景,更是骨子裡傷春悲秋的文人秉性爆發出來,再無從前征青海越朔漠的膽氣和魄力,「大好頭顱,任誰斬之」,只剩下自欺欺人的怯懦、和苟延殘喘的絕望。
有為其此舉辯護者,說北方不可收拾,才力圖割據江南,坐觀群雄成敗,其亦不然。
莫忘記長安洛陽兩大都城、無數庫存府藏積累尚在帝國手中,李淵和王世充皆得之而為一方強豪。
楊廣將這些寶貴資源交於兩個年幼的孺子幼兒,猶如令小兒持重金於鬧市,直接放棄了自己身為帝國君主的尊嚴,甚至可說喪失了身為一個父親和祖父起碼的責任,沒有作為一個男人起碼的鬥志與毅力,眾叛親離為寵臣側近所殺,又何足道?
楊廣是否因為打擊李淵為代表的門閥士族失敗,才被他們反攻倒算,導致亡國呢?甚至因為這個原因,才被李淵李世民父子醜化為昏君暴君呢?
門閥從來不是只知損人不利己的怪獸,如楊廣這般失政,令天下大亂暴民蜂湧,草根百姓不堪踐踏揭竿而起,帝國秩序蕩然無存,於他們而言正是最可怕的地獄場景,所以才會在楊廣不可能收拾局面時拋棄了他,去轉而選擇新的代言人。
李淵父子太原起兵,打敗隋軍奪取長安,的確不假,但李唐之天下,與其說是取自楊廣,不如說是取自天下崩亂時的各路諸侯,群雄逐鹿,勝者為王,和此刻在江都揚州醉生夢死的楊廣,已經關係不大了。
李淵3萬人太原起兵到攻克長安,全據關中河東只用了4個月,又過了半年便正式稱帝,歷代王朝築基之速無過於此,很大程度上當然不是因為他本身能力強過了劉邦朱元璋,而是因為他作為關隴集團的重要成員,成為建立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王朝之關隴集團的新代理人。
唐高祖:李淵
李淵一路進軍時不停濫賞,幾乎見人就發世襲國公的帽子,全盤承認關隴集團和關中世家的權力與利益,因此得到他們一致支持,拋棄了躲到江南看瓊花的楊廣。
莫以為天下當真為哪姓皇帝私有之物,豈不知皇帝從來都是帝國精英階層推選出來的代言人,漢世家、魏晉士族、隋唐門閥、宋明士大夫至滿清八旗,才是國家真正的主人。
諸如關東世族大家,崔盧王鄭這些五姓大族,與隋王朝起家的關隴軍閥集團,也就是楊堅李淵于謹李密們,根本就不是一路人,相反立場甚至是彼此對立,利益嚴重衝突的。前者是魏晉以來傳承數百年的老牌貴族,後者是一群憑軍功起家投資成功的暴發戶。
門閥士族們忠於家族高於忠於國家,原是理所當然,需知此時的皇族本身同樣也是門閥,而且是最大最強的門閥,皇帝一樣是把自己一家一姓的私利放在首位,而從來不會是什麼百姓與國家。
原本作為合格皇帝正常的手法,就是拉一派打一派,讓他們彼此爭鬥相互制衡,從空隙中更進一步提拔自己賞識的寒門子弟,也正是之前的楊堅、之後的李世民所做的那樣。
也只有大約受了明清時代君主臣奴理論影響的論者,才會覺得「凡是不對皇帝唯命是從、凡是將家族利益看得比皇帝利益還重的大臣全都該死」,恨不得把門閥們頃刻間一掃而光。
一度頗為流行的「門閥亡隋說」,相當程度上是為楊廣推卸責任。至於「楊廣故意打輸東征、削弱門閥軍力說」,更是荒唐之極了。
豈不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如果楊廣的目的真的是想自己一家吃獨食,甚至不惜拿軍國大事和幾十萬將士的生命來當籌碼,那他被士族們聯合起來推翻掉,真是再合理正確也沒有了。
從目前史料上看,也絲毫看不出楊廣有類似的跡象,他到生命終點時,信任的其實同樣是一幫門閥與大族出身的親信官員們。 畢竟一個雖然晚節不保,但也替華夏民族征服了青海、留下了大運河的大有作為君主,政治水準無論如何也比今天的良青歷們高得多,一笑。
和門閥士族們鬥爭中合作、合作中鬥爭,正是當時任何一個理性統治者的選擇。 努力完善科舉制之外,更要加上普及印刷術,打破門閥與士族對知識的壟斷,才是真正終結門閥的兩大殺器,
舍此之外,即便是有人開無雙外掛將現有的門閥全殺光了,難道那些寒族官僚便不會籍此填補空缺,進而成為新門閥么? 參見從漢到隋,多少世家大族沒落,又有多少新晉士族崛起。
宋朝能真正解決門閥士族問題,之後朱元璋更能盡殺功臣一家吃獨食,有唐朝三百年科舉的過渡,有黃巢與五代兵亂對門閥士族的摧毀, 而絕不是楊堅、李世民就不如趙匡胤、朱元璋了。
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妄想一蹴而就,領先時代幾百年的人,無不變成了歷史上的瘋子與失敗者,只能為真正王者驅。
傳統史書對楊廣確有許多明顯的不實之辭,作為後繼者的李唐王朝也確實需要突出楊廣的「荒淫無道」來彰顯自己反隋起兵的正義性。
比如楊廣本是楊堅名正言順改立的太子,明明是正常繼位接班。 只能說楊堅臨死前可能有廢黜他復立楊勇的念頭,但被他和他的同黨楊素及時制止了。而《隋書》里暗示楊廣弒父篡位的記載,很可能就有修隋史的李唐史家大肆渲染,以否定其統治合法性的緣故。
可是若非楊廣自己治國無方,國破身亡,又怎麼會給後朝史官以修史污衊的機會呢? 就如宋朝若也是二世而亡,所謂宋太宗趙光義「斧聲燭影」殺兄篡位說也必會成為被廣泛認同的正史。
雖然秦隋一貫並稱,但兩朝實際情況大不相同。即使沒有秦二世胡作非為,換了扶蘇即位,離開了秦始皇的高壓,關東六國群豪一樣會反。秦朝中樞操作得好,也無非是將有生力量退回函谷關,回到戰國時期;
而隋王朝根本不該是個短命王朝,之所以二世即亡,與楊廣個人的施政缺失干係太大。隋文帝楊堅的煌煌文治、赫赫武功,已經給隋明帝楊廣留下了足夠豐厚的遺產。
他接手了一個本該成就巔峰盛世的帝國,卻讓其短短十幾年便亡國,天下離亂,人口銳減四分之三。
【隋開皇中,戶八百七十萬。】——《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九》
【末年離亂,至武德有二百餘萬戶。】——《通典卷第七·食貨七》
古往今來敗家到這種程度,雖秦二世胡亥亦不能及。從這個角度說,楊廣因此被史官加以種種污名、成為古今昏君暴君的著名代言人,亦絲毫不冤枉。
史官或許黑了楊廣如何弒父篡位,或許黑了他如何荒淫無道,卻絕沒有黑他如何喪師辱國,如何面對天下大亂束手無策,如何接手一個盛世卻令天下戶口四減其三。
他的水殿龍舟貫通南北的千古功業,又是如何急於求成透支民力國力,如何建立在千千萬萬黎民百姓的屍骨之上。只因這些皆是鐵一般的事實。
當然,為楊廣的才華橫溢卻謗滿天下的一生唏噓不已時,亦不得不感嘆,若其在征高句麗前便英年早逝,那該當是如彗星划過歷史長空,短暫光芒無以倫比,留給後人無限遐想追思的何等天才帝王啊……
帝王的祭台正是如此冷酷,容不下一絲溫情。
※五代十國十大經典戰役
※李自成主動求和 願幫助明朝抵抗清軍 崇禎帝為何最終拒絕
TAG:喵星人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