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報:紅外光可欺騙面部識別軟體;「浪費基因」抵禦過度肥胖
跟蹤前沿進展,掌握最新動態
撰文 | 黃 華、惠家明、馮水寒
責編 | 葉水送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No.1 紅外光可欺騙面部識別軟體
最近,復旦大學和阿里巴巴的研究人員在arXiv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提出一種可以通過不可見的紅外光來欺騙面部識別軟體的方法。研究人員利用安裝在帽檐的紅外 LED 燈照亮面部的特定部分,這些紅外光人眼不可視,然而可以被大部分攝像頭捕獲,並改變攝像頭捕獲照片的紅色分量分布。這一攻擊方法不僅能使面部識別軟體無法識別出人員的原始身份,甚至將攝像頭前的人識別成特定的人員,比如音樂家Moby或者韓國政客李會昌等。這一論文揭示了紅外光對抗對面部識別軟體的嚴重威脅,並反映了現在的面部識別技術仍然稱不上安全和可靠。對於正在大規模使用監控攝像頭和面部識別軟體的地區來說,這一研究應該引起其使用者的警覺。
鏈接:https://arxiv.org/pdf/1803.04683.pdf
No.2 神經聽力損失患者為何難以區分不同聲音?
患有神經性聽力損失的人不一定完全耳聾,但常遇到這樣的問題:無法在嘈雜環境中分辨不同的聲音。對於其中原因,學界多有猜測而沒有定論。近日,波士頓大學Lengshi Dai博士及其團隊找到了問題的關鍵所在。利用聽力測試和腦電圖,該團隊對比了普通人和神經性聽力損失患者面對不同聲源的反應。實驗發現,健康人可以分辨聲音的空間位置來源,從而挑選自己需要聽的聲音,並以腦皮層的抑制活動去除雜音干擾。而患者則難以判別不同聲音分別來自哪裡,導致大腦無法去除雜音,各種聲音被混合在一起難以區分。該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的PNAS雜誌。
文章來源:http://www.pnas.org/content/115/14/E3286
圖片來源:https://www.solvibrations.org/from-ear-trumpets-to-digital-hearing-aids/
No.3 東南大學研發出自動變色仿生材料
在自然界,許多動物體表的顏色不是色素,而是特殊的「結構色」。結構色是物體表面顯微結構反射光波的結果,不因時間或化學處理而褪色,因而有著極大的應用前景。其中,能不斷變色的結構色材料更是熱門所在。然而,目前這類材料想要變色必須要外界干預,導致在應用上有許多限制。為此,東南大學生物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團隊開發了新型自律變色的結構色材料。他們受變色龍皮膚的啟發,嘗試以水凝膠為基礎,配合心肌組織製作材料。隨著心肌細胞有節律的運動,材料得以跟隨著改變顏色,實現變色的「自律」。目前,其研究已發表於最新一期Sciecne Robotics。
文章與圖片來源:http://robotics.sciencemag.org/content/3/16/eaar8580
No.4 小分子提升人類多能幹細胞基因組編輯效率
人類多能幹細胞(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hPSCs)是一類能自我更新、自我複製的多潛能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它可以分化成不同類型的人體細胞。而CRISPR-Cpf1系統作為一種新發現的基因編輯系統,其工作原理與之前的CRISPR/Cas系統類似,但由於Cpf1蛋白相較Cas9蛋白更小、更簡單,將CRISPR-Cpf1系統植入細胞相對更容易,CRISPR-Cpf1也可能是一種比CRISPR-Cas9更好的基因編輯系統。近日,浙江大學祝賽勇教授課題組研究證明CRISPR-Cpf1能夠高效地實現人類多能幹細胞的基因敲除和敲入。同時,他們構建了針對人類多能幹細胞小分子高通量篩選的平台,基於該平台,他們篩選得到能夠顯著促進CRISPR-Cpf1介導的精準基因組編輯的小分子VE-822和AZD-7762。這一研究在國際學術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而由人類多能幹細胞、CRISPR-Cpf1基因組編輯系統以及小分子化合物結合建立的細胞模型,為疾病研究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實驗平台,在機制研究、疾病模型、藥物篩選、基因治療等領域具有重要意義。
No.5 「浪費基因」抵禦過度肥胖
近年來,肥胖成為了大眾關心的話題,而膳食脂肪的腸道吸收效率是決定個體是否容易肥胖的主要因素。目前,脂肪的吸收是如何控制的以及它是如何導致肥胖這些機制尚不清楚。早在1962年,James Van Gundia Neel提出節儉基因理論,解釋了為什麼導致糖尿病的基因沒有被自然選擇淘汰。近日,廈門大學林聖彩教授及其團隊在國際學術雜誌Cell Metabolism上發表封面文章,闡述了與節儉基因功能相反的「浪費基因」抵禦肥胖的機制。研究表明腸道中的AIDA蛋白質(該團隊於2007年首先發現並命名)在脂肪吸收和儲存的調控中起著重要作用,其介導的內質網降解途徑,通過降解脂肪合成途徑的酶,限制膳食脂肪在腸道中的吸收,進而抵禦過度肥胖。這一發現也為肥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文章與圖片鏈接:http://www.cell.com/cell-metabolism/fulltext/S1550-4131(18)30132-3
No.6 「家長控制」類軟體可能會適得其反
隨著互聯網環境的日益複雜,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使用軟體來限制孩子在電子設備上的訪問許可權,以減少網上信息的負面影響。可最近的研究卻指出,使用家長控制功能的軟體實際上可能會適得其反。 佛羅里達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這些軟體大多有過於嚴格的控制,在不同程度上侵犯了兒童的隱私,並且讓父母成為「甩手掌柜」。進一步的研究表明,這些軟體雖然可能控制大部分的使用,但是最終很少能保證兒童的在線安全。研究人員指出,父母的參與和交流比使用家長控制軟體能更好地引導兒童避免受到網路不良影響的侵害,依賴家長控制軟體往往只會降低兒童對網路侵害的反應能力。這一研究的完整結果將在人機交互領域的頂級國際會議 CHI 2018 上發布。
鏈接: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8/04/180403144447.htm
製版編輯: 斯嘉麗|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