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成績好不好,都應該讓孩子讀點金庸武俠
好多孩子怕讀作文書,怕讀名著。我們是要予以理解的。
怕讀書的根本原因是覺得讀的那些書沒有趣味。我們的大部分書確實都是沒有趣味的書,也就是說,這些書對孩子們的吸引力不夠。古典名著結構又過於龐大,人物比較分散,讀著讀著,孩子們就容易把書給扔了。往往是讀了開頭,丟了結局,或者只讀了名著中幾個重點的章節。
我們建議家長解放思想,不要刻意限制孩子讀書的範圍,可以讓孩子們讀點金庸的作品。其實我們不是第一個推薦孩子們讀金庸的,北大教授孔慶東早就在「百家講壇」上講金庸武俠了,可是我們的教育界還是沒有打開大門,讓青少年親近金庸武俠,前兩天在《人民日報》的「初中推薦書目」中看到了《射鵰英雄傳》,我們覺得這是一個信號,說明主流媒體的觀點正在悄悄發生變化,所以家長朋友要主動適應這個變化,積極地解放思想!
提到金庸武俠,很多人都「談虎色變」,那不就是當年學校不讓看,自己偷偷讀的書嗎?你怎麼還要推薦?首先,金庸的小說不是下三濫、黑五類,而是弘揚正義精神、俠義精神的經典作品,有利於孩子們從小形成懲惡揚善的世界觀;第二,小說情節緊湊,前有伏筆後有照應,便於孩子寫作時「瞻前顧後」,使文章的結構更加完整;第三,小說人物生動,描寫細膩,是我們寫人記事的範文;第四,武俠世界有別於現實社會,但又自成邏輯,有利於培養孩子們的想像力;第五,金庸語音典雅,文筆優美,人物對白具有藝術美感
……
我們讓孩子讀書,往往是要孩子提高閱讀寫作的水平,而缺少思辨性,急著要孩子提高分數,所以要去補課,急功近利是我們容易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那麼我們為什麼而讀書呢?
我們舉一個例子:
《倚天屠龍記》里張翠山和殷素素,
探討一:他們有沒有犯錯?我們不能按照自己的角度,要按照故事的邏輯去思考問題。
探討二:犯了錯誤怎麼辦?交出謝遜能換回自己的生嗎?
探討三:沒有辦法彌補,又不能拖累武當山,那只有死在天下英雄之前,這是一種真正的擔當精神。
探討四:殷素素臨死之前對張無忌說的話,你有什麼看法?後來張無忌為什麼不遵循母親的遺言呢?
探討五:知道了結果再回到起點,如果讓時間倒流,你認為張翠山還會和殷素素成親嗎?
人生就像在做選擇題,有的題目你明知道一切都是錯的,還不得不這樣繼續做下去。這樣的人生是掙扎的、痛苦的,但是真正經歷過的人再回回頭看看過去,一切又是值得的,充盈的。也許這才是人生!
現實社會不像武俠世界,一切都會按體制辦事,這也會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出了事情經常找不到負責的人,大家互相推諉,每個人都有他的借口,最後我們就陷入了一個魯迅說的「無物之陣」。「你感到有一個龐大的陣容在跟你作對,可是你不知道殺誰,你不知道打誰,你都不知道告誰,沒有人會對你說我能幫你,所以有一些人會喪失理性,會報復社會,會去亂殺無辜的人。濫殺無辜是錯誤的,可是從心裡動機上,他是可分析的,有他的原因。」(孔慶東)
當然,我們說這些不是要孩子們學悲壯逞英雄,而是要他們去分析這些事情背後的邏輯,培養一點擔當意識——我們身邊為什麼會有一些「宅男宅女」、「啃老族」,這些人上學時成績大多還可以,但成年之後卻不成器,說到底,不就是他們沒責任意識、擔當意識嗎?所以金庸筆下的張翠山、令狐沖、喬峰、郭靖等人理當成為孩子們人生的偶像!
最近,聽到了幾起孩子墜樓的事件,或者是遭遇挫折,或者是心理抑鬱,這幾個孩子的選擇讓人扼腕。讀一讀金庸作品,我們認為對孩子處理心理問題、提高抗挫折能力、重塑信仰是有幫助的。至少能給枯燥的無味的死板的沉悶的學習生活帶來一些靈動的氣息。
對於寫作,我們也可以將金庸武俠作為範本,比如金庸筆下出彩的場景很多,可以擇其一讓孩子仿寫或改寫,可以「先長後短」,同一情節先大篇幅描寫,再簡言概括,引用孔慶東教授的一句話吧:「寫長了寫得好那也不是本事,中國語言的魅力就在於能用很精練的語言表達很深遠的意境,『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就10個字,多宏大的場景!」
金庸的作品篇幅比較長,在正常上學期間讀是不好的,容易分散學習的精力。我們可以利用好一個假期,比如五一假,一口氣讀完一本書。然後反覆品味這本書。有人說「凡是把一本書讀100遍的人,必成大器」,我們可以自己去驗證!
附:
推薦中學生閱讀的金庸武俠——
《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
《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
《笑傲江湖》
歡迎關註:泰州大閱讀與語文能力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