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袁紹的野心有多大?從這三件事,就能看出答案,令人難以置信

袁紹的野心有多大?從這三件事,就能看出答案,令人難以置信

袁紹,字本初,出身於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雖是庶子卻「有姿貌威容,能折節下士」,胸懷大志。說到此處,也許有人會說,這又有什麼用呢?即使他隻身出逃能讓董卓心生忌憚,即使他曾坐擁河北四州,成勢力最大的諸侯,不照樣還是敗了嗎?這樣一個好謀而無決,不足以成大事的人,智商再高,再有名士風度又如何呢?的確,在曹操、郭嘉等人眼中,好謀無決是袁紹的代名詞,他以幼子生病為由,放棄攻打許都的機會,就是最好的證明。可是袁紹真的如此不堪嗎?

答案是否定的,袁紹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是懷有很大的野心,他的野心,他的大志,比孫曹劉更早,而且更大,大的令人心驚。為什麼要這麼說呢?接下來,我們便一起看一下,他做過的幾件事情,從而切切實實的了解一個新的袁紹。

一、暗中結交名士

提起袁紹,我們往往會說,因為他出身於四世三公之家,門生故吏遍布天下,所以如何如何。其實袁紹作為袁家的庶子,有袁術在,袁家的人脈他能夠繼承的並不多。他之所以能夠做到「士多附之」,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他未及弱冠,剛剛進入朝堂不久,因為先服母喪,後服父喪,看似耽擱了六年。然而這六年他並非一事無成。《三國志》注引《英雄記》記載,他在這段時間裡,結交了大量的名士,並私藏受「黨錮」之害的人,從而積累下了巨大的名聲。甚至有宦官彈劾他陰養死士,他的叔父袁隗警告他「汝且破我家!」他也沒有放棄。試想,一個服孝結束後,依舊不接受朝廷任命的人,故意結交如此多的名士,並為自己積累名聲,真的無所圖嗎?

答案是否定的,他做出此事的目的,在日後一次又一次的發揮了作用,例如他隻身出逃後,董卓不但不追殺,反而將其封為渤海太守;再如討董聯盟成立後,他越過了袁家嫡子袁術,成為了十餘路諸侯的盟主;之後他輕鬆拿下河北四州,並鞏固了在當地的統治,也與這個原因有關。

二、召董卓入京

雖然袁紹剛剛服孝結束後,拒絕了朝廷的徵召,但是「黨禁」取消之後,他又回到了朝廷,並受到了大將軍何進的欣賞,擔任司隸校尉一職,負責監察朝中大臣,皇親國戚,以及周圍郡縣的官員。眾所周知,漢靈帝時期,宦官亂政非常嚴重,於是靈帝駕崩後,袁紹立馬勸何進誅盡宦官。何進聽完他的建議之後,有些猶豫,再加上何太后的阻撓,只想殺幾個罪大惡極的。曹操也說:「閹豎之官司,古今宜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於此。既治其罪,當誅無惡,一獄吏足矣」,可是袁紹卻堅持讓何進召四方豪傑入京。

試想堂堂袁家公子,真的一點都料想不到,外臣率大軍進入京師,可能會導致什麼後果嗎?所以他的目的,很可能並非是誅盡宦官,而是引發天下大亂,然後在亂世中憑藉自己先前的鋪墊,脫穎而出。

三、破壞討董聯盟

熟讀漢末三國史,我們不難得知,討伐董卓時,其主力軍是孫堅——擊敗胡軫的是孫堅,斬殺華雄的是孫堅(關羽溫酒斬華雄只是演義中的說法),兩敗呂布的是孫堅,將董卓逐出洛陽的還是孫堅。就在孫堅把董卓逐出洛陽,打算與其他諸侯齊心協力,進行追擊,從而匡扶漢室的關鍵時刻,他的後方根據地受到了攻擊,而動手的不是別人,正是所謂的盟主袁紹。《三國志》注引《吳錄》曰:「是時關東州郡,務相兼并以自強大。袁紹遣會稽周喁為豫州刺史,來襲取州。」在袁紹派周喁取豫州之前,孫堅被袁術表為了豫州刺史。

眾所周知,袁紹是一個非常注重名聲的人,無論如何,他都不應該在這個緊要關頭,做出這等事情才對,可是他偏偏就這麼做了,而且他不但讓孫堅無奈退兵,還讓其徹底失去了匡扶漢室的雄心,加入了爭霸的行列。從此事中,我們也能夠看出,他想推翻漢室,卻又不想親自動手,只能把局勢攪渾的想法。

這三件事中,不管是私自結交大量名士,為自己造勢,還是引外將進京,亦或是阻止孫堅匡扶漢室,需要的不僅是長時間的謀劃,還有果斷與魄力,這二者缺一不可。或許正是因為,他一直懷有這樣的想法,一直想讓漢室徹底分崩離析,然後開創一個新的時代,他才拒絕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提議。不知道大家對袁紹的這些行為,有什麼看法呢?一起來討論一下吧?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圖說三國 的精彩文章:

劉備一生中最應該感謝三個人,一個刺客,一個商人,一個敵人
關羽兵敗麥城,逃到距離益州僅20里的臨沮,馬超為何出兵救援?

TAG:圖說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