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蔣方舟狂懟長輩撕破臉:你可以活得任性一點

蔣方舟狂懟長輩撕破臉:你可以活得任性一點

在一期《奇葩大會》上,作家蔣方舟提到一個概念:討好型人格。她說自己就因為這種人格吃了不少苦頭。

她從不跟別人起衝突,沒有一段「可以坦然地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暴露在對方面前、無需顧忌對方感受真實的關係。

這與情商、懂事、善良包容無關,只是因為她害怕讓人覺得不高興。

在一段親密關係中,對方打電話過來罵她,她就一直道歉,整整兩個多小時。

後來她掛斷了電話,男友卻不斷地打電話過來,她看到來電顯示嚇得渾身發抖,卻依然不敢告訴男友「你別這樣做了」、「我要生氣了」。

在工作中,即便是並不認同對方的說法,覺得對方不過是在胡說八道,但是蔣方舟依然會恭敬地說:「老師您說得太對了,您再給我們來一段唄。

但是有一次,蔣方舟和一位前輩吃飯,對方倚老賣老地教訓她,然後她突然覺得這樣不對,於是罵了那個人後摔門而去。

蔣方舟花了很大力氣學會的事情,還有很多人學不會。討好型人格的人總是過分在意別人的情緒,努力讓自己符合別人的期待,而不敢拒絕別人。

總在取悅別人,讓他們的心理缺乏健康的個人邊界,認為自己需要為別人的情緒負責,也不擅長做決定。

總把「我都可以,你喜歡就行」掛在嘴邊,不敢麻煩別人,也沒有真正地在乎過自己。

很多人在交際中受這種性格的折磨,都是因為小時候經歷的「忍讓教育」。

「沒人疼」變「沒人生」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懂事算得上是孩子最值得稱讚的優點。

不會違背父母的意願,不愛添麻煩,有什麼事情都想著自己解決。但這份成熟與穩重,要以犧牲孩子的童心與任性的天性為代價。

《請回答1988》里的德善,就像她的名字一樣善良懂事,因為是家裡的二女兒,上有強勢優秀的姐姐,下有需要照顧的弟弟,她總是被忽略,總是做退讓和忍耐的那一個。

家裡僅剩的兩個雞蛋只會留給姐姐和弟弟,炸整雞的雞腿也只會分給他們,就連生日都是跟著姐姐過的。

劇中有句台詞:懂事的孩子只是不會無理取鬧而已,只是適應了應該表現得成熟的環境,習慣了他人充滿誤解的視線罷了。

更可怕的是,小時候他們用「懂事」來討好大人,長大後就會用「懂事」來討好身邊的其他人,永遠只會把委屈往肚子里咽。

2017年日本亞太電影節獲獎短片《態度娃娃》里,女孩艾利從小就十分在意他人的目光。

小時候,男孩不小心用足球打破了艾利的魚缸,艾利轉過頭寬容而禮貌地微笑著接受男孩的道歉;

和朋友相處的時候,艾利總是微笑著坐在一旁,應和朋友的觀點與看法……

她總是在微笑,最後笑容變成了她臉上的面具,怎麼也摘不掉了。

艾利憑藉著這個笑容成為了明星,髮型被人追捧,笑容也被人爭相模仿,可是她的朋友卻背著她說:「艾利只會笑,在與不在的意義沒什麼不同。

那條因為小男孩而死的金魚就像是艾利人生的分岔口,從此,她學會了忍讓寬容,學會了討好,學會了用微笑來面對一切。

但其實她很難過,她想改變這一切。

所以在全國巡演上,艾利當眾打破了自己臉上的面具,面具裡面空空如也。

微笑的假面戴得太久,就變成了真的臉。

最後,打破面具的艾利又按照別人另外的期待活了下去,她不再微笑,卻成為了大家眼中叛逆的先鋒。

可是這也不過是另外一張面具罷了。

活在別人的要求與期待中的人,在不斷討好迎合他人之時,早就已經丟失了自己。

一直討好別人,輕則丟失自我,活成了別人要求的樣子,重則承受不了壓力而崩潰,甚至做出傻事。

把討好與忍讓當成懂事,把懂事當做是標準與優點,就是在一步步地把人推向深淵。

忍讓不等於喪失原則

太「懂事」的孩子,不僅活得不幸福,還會忽視原則。

知乎上有個熱門問題,「小孩被同齡小孩打,家長是否應該教育孩子打回去?」

有一位媽媽分享了她的教育觀:只會忍讓的孩子,社交功課不及格。

不管什麼情況都只會讓步的孩子,在同伴關係中處於弱勢,靠犧牲自己的利益求來友好,是在單方面付出。

但雙贏的友誼卻是有底線的。

沒真正理解寬容的含義,不過是用寬容來粉飾自己的無能為力。

有網友分享自己的經歷,小時候和表哥打架,雖然他是被打傷的那個,卻因為表哥的大聲哭泣而受到了懲罰。

從此他覺得「童年結束了」,因為他知道,父母不會成為他的後盾,只會叫他「忍一忍」。

忍出來的」乖寶寶「,讓父母少去了很多出面解決矛盾的麻煩,」省事「後得到的補償,又強化了孩子的「懂事」。

GIF

電影《美國狙擊手》中,少年時期的男主角為了保護弟弟,暴揍了男同學。

他們的父親這樣說:「這世上的人分為三種,羊,餓狼和牧羊犬。

有些人天真地以為,世上沒有邪惡,而當邪惡來到家門口時,他們無力自保,這些人就是綿羊。

對立的存在,是使用暴力的捕食者,這部分人信奉弱肉強食,如同餓狼,捕食弱小。

還有一些人生下來就有進攻能力,有不可抵抗的保護欲,他們守護羊群,這些人是能與狼對壘的稀有品種,也就是牧羊犬。

我的家裡不收留綿羊,如果誰要做狼,我也絕對不允許。但是我們要保護自己的家人。如果有人想欺負你、想打你的弟弟,我允許你們下狠手。」

忍讓的殘酷在於,它與喪失原則的邊界難以區分。哪怕生來是「牧羊犬」,也會被這種教育磨滅了血性,從而變得永遠沒骨氣。

遵從自己的內心

取悅者的認知里有這樣一種邏輯:「我怎樣對待別人的,別人就應該怎樣對待我。

但不斷忍耐、不斷討好,結局就是直到最後,也不知道自己是為了什麼而取悅。

金凱瑞的影片《好好先生》中,主人公卡爾感情失敗後遇到了很多挫折,一位長者告訴他,對所有事情說「YES」,就不會受到詛咒。

卡爾變成「好好先生」後,他的確獲得了一些短暫的快樂。

因為從不拒絕別人的貸款,給銀行帶來了收益,他升職、加薪;積極生活參加各種培訓班,還學會了韓語。

但後來,因為批太多小額貸款給外國人,和會韓語,卡爾反倒被警察懷疑是間諜。

最後,因為無法判斷卡爾是怕被詛咒、還是真的愛自己,女友也要跟他分手。

失去一切的卡爾終於明白,不管YES還是NO,只有做自己才是最好的。

和找回自己的卡爾一樣,從忍讓教育中走出來的討好者們除了學會拒絕,想要改變自己討好者的身份,最重要的還是改變自我認知。

《態度娃娃》中的艾麗打破面具,又換了一張面具,無論哪一張,不做自己的人永遠活得不幸福。

建立在別人認可之上的滿足感,祈求而來的認同和愛,終究是海市蜃樓。這樣的人,或者永遠卑微,或者徹底崩潰。

勇敢面對摘下「老好人」面具的真實自我,也許不完美,也不是能讓每個人都喜歡。

而這個真正的你無論是好是壞,都更值得被珍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網易公開課 的精彩文章:

90後教授走紅,讀書和不讀書差別在哪裡
這部電影里沒一個好人,卻是無數人心中的奧斯卡最佳

TAG:網易公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