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寫本研究 來看看中外學者帶來了哪些好選題
4月6-7日,主題為「寫本及其物質性」的學術會議在北京舉行。此次會議由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古代文本文化國際研究中心主辦。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英國劍橋大學、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德國洪堡大學等中外高等學府和科研機構的學者,參加了會議並展開交流和討論。
「寫本及其物質性」學術會議現場。本網記者 張春海/攝
在簡短的開幕式上,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系主任柯馬丁(Martin Kern)、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徐建委分别致歡迎詞。在論文發表環節,柯馬丁提出了「寫本研究中我們可以共享什麼」的問題。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米歇爾·朗格勒瓦(Michael Langlois)報告了關於死海古卷中的《聖經》寫本及其物質性的論文。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余欣以「物質性—儀式性—藝術表現」為題,對中古佛教「籍經具」做出了博物學解讀。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許建平發表了對於出自敦煌藏經洞的P.2643《尚書》寫本的特點及相關問題的思考。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陳偉,對於中國古書所記載的「邪上」的書寫方式的具體所指給出了嘗試性的解答。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得分校亞洲語言與文明系主任李孟濤(Matthias L.Richter),發表了對早期中國寫本書跡的研究成果。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榮新江,以「從簡牘古卷到紙本寫卷」為題,回顧了早期絲綢之路上的典籍傳播。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陸揚,則介紹了對於文本型與物質性交錯的中古中國研究的體會。此外,來自德國、義大利等國的學者也介紹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在古代文本中,寫本是重要的形態之一。在中國古代,寫本曾經長期扮演著文字傳播的主要載體的角色。近年來,對於寫本物質性的研究,在國內學術界成為一個廣受關注的學術熱點。寫本物質性研究,側重於寫本的物質形態、筆跡、傳播形式等。與會學者認為,過去幾十年里,新發現的出土文獻及其他類型的古代文本,使得對於古代中國的研究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階段。近年來,世界各地新成立了許多文本研究中心。這表明一種新型的、全球性的對古代文本文化進行比較研究的興趣已經出現。寫本研究、語文學、書籍史及文本的物質性等新興研究,以及通過跨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文本文化的相關課題,正在成為一種全球性的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關注寫本及其物質性,開展深度的中外比較研究,以多學科的視野和各種新方法,共同探索推進對於相關問題的研究,已然非常必要。
原標題:在寫本物質性研究中開展深度比較 「寫本及其物質性」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劉淼 排版編輯:劉淼
※對於細菌戰殘酷真相 史學界到底是如何揭露的
※如何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協調均衡發展?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