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認,你也會迷戀痛苦
新浪微博:許諾愛說話
?
01
百度貼吧當中有一條,在描述自己的一段經歷時是這樣說的:
本人女,剛踏入社會不久,但是這種思維模式早已形成。
向喜歡的男生表白之前會假想被拒絕然後居然覺得很期待被拒絕。
和喜歡的男生在一起了開始假想被劈腿被分手的各種情節,大半夜的一個人哭,然後開始期待劇情發生。
明明是個很怕寂寞的人,卻總是喜歡一個人逛街,一個人蜷縮著,假想自己被世界拋棄,暗爽享受著。
喜歡凋敝的季節,了無生息的生物,失魂落魄的感覺,這算是一種病態么?
02
作為黑鏡第四季的收尾之作,《黑色博物館》所帶來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與其說是震撼,不如說是痛苦。
《黑色博物館》由三個獨立的小故事組成。
第一個故事講述醫生將自己的神經與病人的神經相連,從而感受到了病人的痛苦,由此做出最精確的診斷。
但隨著他所承受的痛苦不斷增強,他的大腦也發生了變化——醫生逐漸愛上了疼痛的感覺,他開始自殘,最終只能通過殘暴地殺害路人並感受他的痛苦來飲鴆止渴。
對痛苦上癮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但如果這種痛苦不會造成任何生理性的傷害呢?影片中,醫生可以感知到病人的痛苦,但是自己的身體並不會受到任何影響,所以即使疼痛的體驗是真實的,痛苦本身卻是虛幻的。
這就好比,在讀一本悲劇小說時,讀者將自己帶入小說主角的角色,感受他的情緒,模擬他的痛苦,但合上書本之後,讀者便可以全身而退。
人們對於悲劇的喜愛和對痛苦的迷戀本質上是一樣的。
心理學家Goldstein在《純粹的悲傷所帶來的快感》中寫道,人們之所以喜歡觀看悲劇,是因為悲劇所帶來的悲傷是一種沒有任何雜質的悲傷,這樣高純度的悲傷在現實中是很稀有的,因為在生活中,人們在體驗悲傷的同時往往也感受到了焦慮、恐懼等其他情緒,這些情緒導致悲傷不再純粹;也就是說,困擾我們的並不是悲傷本身,而是那些伴隨悲傷而來的其它負面情緒。
03
台灣作家張德芬在《遇見未知的自己》當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深夜時分,荒郊野嶺處,一個女子,剛和丈夫吵完一架,鬱悶之餘衝到馬路上來飆車。
孰料,轎車突然熄火了,禍不單行的是,她還沒帶手機。
幸好,她發現,路邊不遠處的山中有一棟亮著燈的房子,於是走去求借電話一用。
房子的主人是一個老人,他答應借電話給她一用,但是,作為條件,她得回答他一個問題:你是誰?
這是一個最簡單的問題,但也是一個最本質的問題。我們每個人有意無意中都在用生命回答這個問題,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的回答,也決定了我們生命的質量。
對這個問題,女主人公嘗試做了很多回答:
我是李若菱;我是一家外企公司的經理;我是一個童年不幸現在婚姻也不幸的女人;我是一個身心靈的集合體。
但是,老人反駁說,這些回答都有局限,稍一質疑就會出現漏洞。你是你的名字嗎?你是你的職位嗎?你是你的經歷嗎?你是你的身體嗎?你是你的情緒嗎?你是你的心理結構嗎……
最後,老人說,除了被說濫的「靈」之外,她說的「我」都是「小我」,都是可以變化可以改造可以消失的,而「真我」是不會改變也不會消失的。如果用更哲學化的語言說,「小我」即幻覺,我們絕大多數人執著地將「我」認同為某些東西,而這些東西隨時會破滅。
「小我」的核心內容是一對矛盾:對痛苦的認同和對抗拒痛苦的武器的認同。
04
靈性導師埃克哈特·托利在其著作《當下的力量》中說:
「通常,當下所產生的痛苦都是對現狀的抗拒,也就是無意識地去抗拒本相的某種形式。從思維的層面來說,這種抗拒以批判的形式存在。從情緒的層面來說,它又以負面情緒的形式顯現。痛苦的程度取決於你對當下的抗拒程度以及對思維的認同程度。」
美國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在他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中說:「人生苦難重重」。
隨著閱歷的增長,我對這個看法越來越認同,因為實在沒有發現誰不曾遭受過巨大的痛苦,甚至都很少發現有誰當前沒有什麼痛苦。由此,我常說,大家都有心理問題,因為痛苦幾乎總是會催生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
那麼,有沒有可能終結這綿綿不絕的痛苦?
05
1.達到開悟的狀態。
這不是說來就來的,很多人認為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是人有思維,會思考。哲學家笛卡爾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埃克哈特·托利認為笛卡爾犯了一個基本的錯誤:將思考視為存在並且認同於思考。
很多人認為人類的思考很有用,人們利用自己的大腦創造完成了很多事。但其實,你能解答一個填字遊戲或製造一顆原子彈,並不能說明你利用了大腦,大腦就像狗喜歡啃骨頭一樣喜歡思考問題,你或許根本對這些活動不感興趣。一個有力的證據是:思考不是你說停就停止的,你身上沒有哪個按鈕可以按一下,就停止思考了。
很難停止思考的原因是因為你從思考的內容和活動中獲取自我的感覺,你認為,如果停止思考,你就不復存在。你以自己的思考在腦海中勾勒出自己的形象,這個虛幻的自我稱為小我,即錯誤的自我,它是由思維活動組成,只有不斷地進行思考它才存在,是我們無意識地認同於思維而產生的。
無法停止思考就無法達到內心的寧靜。開悟不僅是痛苦和身心內外衝突的終結,也是思考的終結。
2.考慮清楚,你是否願意放棄這些痛苦?
很多人雖然會說想要擺脫痛苦,想要更好的生活,但是實際行動卻會找出更多理由來讓自己繼續沉迷於痛苦中。因此我們會看到一邊抱怨自己太胖一邊晚上大吃特吃的人;一邊吐槽男朋友是直男癌一邊不肯離開的人。不想真正的改變,雞湯建議縱使再多也是徒勞。
3.在下一次強迫性重複時努力改寫你的人生劇本(戰勝你的內在小我)。
4.將你的注意力專註於當下,不要拘泥於過去,不要沉湎於將來。
不管怎樣,請記得,不要著急。
有時候,一點點成功的經驗就可能帶領我們再進行更多的探索,從而引發更多的改變,最終可能完成內在模式的重新塑造,將自己從舊有痛苦模式中解放出來,用新的,更適應的方式去生活,找到你生命中的光。
TAG:許不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