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2018蔡司攝影獎揭曉:十組專題,走進十個「未說的故事」

2018蔡司攝影獎揭曉:十組專題,走進十個「未說的故事」

2018蔡司攝影獎(2018 ZEISS Photography Award)於近日揭曉,與去年一樣,最終奪魁的依然是一位來自比利時的攝影師——Nick Hannes。

賽事每年都會在「Seeing Beyond 」(超越視界)的宣傳主旨下設置一個不同的主題,攝影師可以自由運用各式創作手段,對這一主題進行影像闡釋。

去年設定的主題為「Meaningful Places」(寓意之地),所有參與的攝影師利用影像為某個特殊的地方賦予特別的意義,並通過自己的媒介進行表達,當時的大獎得主Kevin Faingnaert就將鏡頭對準了法羅群島,其系列作品《F?royar》記錄了一個位置偏遠,人煙稀少的地方,一種可能即將不再存在的文化。

本年度的主題為「 Untold Stories」(未說的故事),大獎得主Nick Hannes的系列作品《Garden of Delight》(歡樂花園)聚焦的是迪拜在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

本期,拍者君除分享斬獲大獎的作品之外,也將逐一展示九組入圍最終決賽的精彩作品。

大獎得主:Garden of Delight(歡樂花園) Nick Hannes(比利時)

作者講述:從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區域貿易中心到如今的超現代化大都市,以及其瘋速發展為支柱產業的休閑娛樂業,在短短几十年間完成這般快速轉型,迪拜是一個以市場為導向的城市化轉型的令人著迷的研究案例。

迪拜是「膠囊化」現象的一個經典例子:我們的全球化世界正在轉變為一個以分離和排斥為特徵的二元社會。

第一個世界是一個被庇護的島嶼或「膠囊」組成的群島,在那裡有著舒適的生活;第二個世界是剩餘的一切,是貧困和混亂的海洋。在一個「膠囊」社會中,公共空間被私有化;類似封閉的社區和購物中心這樣的膠囊式建築,模擬私人場所的公共空間。

這種新的城市風格,以人造的內部空間為特徵,就像貫穿這個系列的一個主線,對真實性和可持續性提出了質疑。

Nick Hannes將鏡頭對準了迪拜的富裕階層,探訪了他們的休閑娛樂場所,揭示了過度的娛樂消費對迪拜社會產生的巨大影響。

入圍作品:Scelte(選擇) Kicia Randagia(波蘭)

作者講述:「2011—2016」「選擇」,這個系列講述的是我女兒Siria在波蘭和義大利的雙重生活:一邊是波蘭的鄉村,一邊是義大利羅馬這樣的大都市。

很少有孩子會如她一般擁有這樣的經歷,生活在兩個截然不同的現實世界中。選擇是必須得面對,也必須得做的,如今,她正處於一種平衡的狀態,享受著生活帶來的現實感。

入圍作品:Suspension(暫停) Stefano Morelli(義大利)

作者講述:在距離亞美尼亞首都埃里溫大約20英里的地方,坐落著廢棄的梅察莫爾核電站。這座建於前蘇聯時期,坐落於地震帶上,已經逐漸老化的核電站長期以來備受關注。

事實上,在經歷過一場幾乎毀滅性的地震後,它於1989年關閉。2011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甚至暗示它可能是世界上最危險的核電站。

2017年,在俄國十月革命100周年之際,我前往梅察莫爾小鎮進行了實地探訪,記錄了這裡的生活方式。我發現仍有大概一萬人(其中一千人還在為核電站工作)居住在這裡,他們被懷疑與恐懼籠罩,在貧困與生存、生與死之間徘徊。

入圍作品:Themmuns – Youth in Northern Ireland(在北愛爾蘭的青年) Toby Binder(德國)

作者講述:「Themmuns」(俚語里「他們」的意思)是一個由兩位攝影師合作拍攝的關於北愛爾蘭青年的紀實攝影項目。這裡提交的是補充項目的一部分,不過作為一個獨立單位,它本身就代表了一個連貫的項目主體。

由於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北愛爾蘭將不得不退出歐盟,儘管大多數公民投票支持留歐。當地的新教徒主要支持這一決定,而信奉天主教的愛爾蘭共和黨人則主要拒絕這一決定。人們極度擔心,歐盟與英國之間的硬邊界很可能破壞並威脅和平進程。如果舊的衝突再次發生,尤其是年輕一代的未來前景可能會受到負面影響。

入圍作品:I"m Here with You(我在你身邊) Gowun Lee(韓國)

作者講述:在韓國,大多數LGBTQ人士都把自己的真實身份隱藏在同事、朋友和家人身上。儘管近年來LGBTQ浪潮高漲,但韓國仍然是一個非常保守的國家,許多韓國人依舊對這一群體表示強烈的敵意,而另一些人則乾脆否認他們的存在。

這個項目隱喻性地講述了生活在韓國的這些人,他們被迫隱藏自己的性身份。

入圍作品:Circus love, Les Pêcheurs de Rêves(馬戲團的愛,漁夫的夢想) Stephanie Gengotti(義大利)

作者講述:這是關於一個小型馬戲團的長期項目,講述不同家庭的故事。馬戲團很過時,但又如此完美,就像一個沒有邊界的世界的象徵。帶著快樂和絕望的馬戲團是現實生活的隱喻。

入圍作品:Soon to be Gone(很快就要消失了) Tadas Kazakevicius(立陶宛)

作者講述:在美國大蕭條時期,人們不斷遷徙,不斷改變著美國的人口地圖:宅地,村莊正在消失。在今天的立陶宛,某種類似的過程正在進行中。過去的十年里,持續的移民導致立陶宛人口減少了近六分之一,城鎮正在將年輕人吸引到城市。

我被驅使著去匆匆記錄,把這些地方變成不僅僅是未來對於祖父母的回憶。也許這個立陶宛鄉村的「紀念碑」將觸及我們記憶中隱藏的角落,我們似乎不經意地封閉起來,習慣於接受那些很快就會消失的東西。

入圍作品:Beckon Us From Home(來自家的召喚) Sarah Blesener(美國)

作者講述:「美國第一」和「美國精神」的雙重信息不僅在當前的美國政治運動中處於前沿,在其各地的愛國營和俱樂部里,每年有無數孩子被教導,成為美國人意味著什麼。在這個不斷變化的國家的縮影中,年輕人跨越了青春期的脆弱和個性同時被剝奪。

入圍作品:TIGHT(緊) Mark Leaver(英國)

作者講述:今天在印度做一個年輕人意味著什麼?全球化迅速改變了印度傳統保守的社會,「健身世界」成為一個完美的窗口,從這裡可以看到社會變化在年輕人的生活中發揮的作用。

在如今的印度,相較於其他體育健身,健美呈現出的是爆炸性增長的態勢,可以說是最能代表當前印度及其新興的中產階級。印度仍然是一個人口多於機遇的國家。在類固醇的幫助下,年輕男性正越來越多地將自己變成超級肌肉男,試圖在權力、威望、女性和財富的激烈競爭中佔據領先地位。

這個系列揭示了新一代印度男性的夢想,他們願意放棄傳統,願意犧牲自己,包括他們的健康,以贏得更優渥的生活。

入圍作品:Permer frost(冰上彼爾姆人) Snezhana von Buedingen(俄羅斯)

作者講述:在我的故鄉俄羅斯彼爾姆市,冬季時溫度會下降到零下30°。我將鏡頭對準了冰上游泳運動,它是一種凈化靈魂的信仰,通過寒冰水來療愈身體。

在描述這些冰上游泳運動員時,我注意到他們與周圍城市景觀之間的關係。那些具有堅硬、涼爽和奇特特質的景觀,從某一層面上也代表了在我鏡頭中出現的這些人。

我想問一個問題:什麼是形狀?人類究竟是創造者,還是周圍世界的產物?

- The End -

本文綜合編譯自賽事官網

編輯:小麥

本文為拍者(微信ID:ipaizhe)原創內容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和使用

歡迎朋友圈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拍者 的精彩文章:

圖片對比看改革開放40年之一:小平南巡去過的村莊今昔巨變
從街頭到大自然,史密森學會攝影獎決賽作品精選

TAG:拍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