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恨讓滿朝文武失去理智,宋朝因此兩次敗亡
牢記歷史,是為了從歷史經驗中獲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可是中國歷史上有這麼一個朝代,兩次犯了同樣的錯誤,最終導致了王朝的覆滅。自己作孽倒也罷了,為之付出代價的,是數以億萬計的黎民百姓死於戰亂之中,滅國之慘,人類歷史上都可稱作罕有。
這就是宋朝在北方戰略方向犯下的兩次重要失誤,宋金海上盟約和宋蒙聯合伐金,前者直接導致了靖康之恥,後者直接導致了蒙元滅宋。究其原因,在於南北兩宋,對於北方直接接壤的兩個國家遼和金的仇恨情緒。
起點:澶淵之盟
公元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後晉,遼太宗與石敬瑭約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此舉等於是把富庶的中原地區扒光了衣服,丟到了北方游牧民族面前。所以,後世把石敬瑭稱為漢奸。
因為,燕雲十六州對中原地區來說,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其範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一帶,正好涵蓋陰山山脈東部與整個的燕山山脈。
翻開地圖就知道,這是中國地形第二級階梯與第三級階梯交界之處,是中原地區抵禦北方游牧民族的最後一條戰線,地勢北高南低,越過燕雲十六州,北方鐵騎便可毫無阻隔,直抵黃河岸邊。歷史上就有「丟燕雲則必禍中原」的說法。
中原統一之後,念念在茲的就是收回燕雲十六州。一則戰略位置實在重要,二則在石敬瑭向遼國獻出燕雲十六州之前,這裡一直是中原王朝的領土。宋太祖趙匡胤,也是受命領兵進攻契丹,才得以在陳橋發動兵變,黃袍加身。北宋前幾個皇帝,都實打實準備要收回燕雲十六州。
宋太宗趙光義繼位之後,連續三次進攻遼國。到宋真宗當皇帝的時候,1004年,遼聖宗、蕭太后率兵二十萬大舉南侵。兵鋒直逼黃河北岸的澶州,東京危急。宋真宗當時就準備逃到海上去。在大學士寇準的堅持下,宋真宗這個胖子,御駕親征,與遼軍對峙。宋軍士氣大振,奮勇作戰,阻止了遼軍南下。戰局僵持了下來。
隨後,宋遼雙方議和,簽訂澶淵之盟,雙方約為兄弟之邦。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這意味著宋朝不再堅持收回燕雲十六州。
澶淵之盟結束了宋遼40多年的戰爭狀態,開啟了120多年的和平交往歷史,此後宋遼基本沒有發生大的衝突,宋朝老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很快就恢復了經濟,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而每年的歲幣和絹,對於宋來說僅是九牛一毛。
但澶淵之盟,卻被宋朝讀書人視為恥辱。他們沒有打過仗,並不知道打仗的艱辛和老百姓要付出的代價,只是覺得維持現有的和平狀態,是用歲幣和絹換來的。
海上盟約與靖康之恥
這種仇恨情緒一直延續到了宋徽宗時期。這是一個毫無治國理政能力,卻又好大喜功的皇帝。他想把收回燕雲十六州作為自己最大的功績,永載史冊。
這時候天賜良機,東北漁獵部落完顏女真族興起。這個民族曾經長期受遼國契丹族欺壓,同樣深恨遼國。當時遼國要求女真進貢東北出產的各種奇珍異寶,女真人忍無可忍,在完顏阿骨打的帶領下發動起義,進攻遼國。
女真興起於白山黑水,宋朝本來是不知道有這回事的。但是在童貫出使遼國的時候,一個名叫馬植的遼國人想要叛逃,於是向童貫告知這一消息,並建議宋與女真聯合滅遼。童貫一下get到點,急於向皇帝表功,悄悄把馬植混在回國的使團里,安置在自己府上。隨後,馬植向宋徽宗遞上這一建議。宋徽宗大喜,遂賜馬植姓名為趙良嗣。
經過一番運作,宋朝從山東登州派出使團,渡海來到遼東,見到了完顏阿骨打。由趙良嗣牽頭,雙方談了七次,簽訂秘密盟約,聯合滅遼。條件是宋攻取遼國燕京,其他地方歸金。附加條件是將過去給遼國的歲幣和絹,轉送給金國。史稱「宋金海上之盟」。
這個戰略,不是沒有人表示反對。主要意見有二,一是宋遼兩國已經和平100多年,宋軍基本沒有戰鬥力,貿然開啟戰端,必然是誤國。二是金國也很強盛,聯合滅遼之後,直接對上金國,更是失策。
太宰鄭居中、樞密院執政鄧洵武、四川平民安堯臣等,都上書不可與遼為敵。甚至第三者都看得很清楚。高麗國王特地叫人帶話:「遼為兄弟之國,存之可以安邊;金為虎狼之國,不可交也!」
其中,樞密院執政鄧洵武的意見比較有代表性,他上奏反駁說,什麼「兼弱攻昧」,我看正應該扶弱抑強。如今國家兵勢不振,財力匱乏,民力凋敝,這局面人人皆知,但無人敢言。我不明白:與強金為鄰,難道好於與弱遼為鄰?
其實,聯金滅遼也好,扶遼抗金也罷,重要的是自身的實力。如果能如海上盟約所議定的那樣,宋軍能如約出兵,攻佔遼國燕京和西京,收復燕雲十六州,佔據戰略制高點,未必不能與金國周旋。
然而,即使遼國已經被金國打得落花流水,但在面對宋軍時,依然是碾壓。遼軍大將蕭幹,帶領幾萬遼軍,殺得种師道率領的幾十萬宋軍四處逃竄,大敗而回。童貫率領的宋軍主力,也大敗於耶律大石手下。休養生息上百年集聚的軍力和物資,幾乎消耗一空。
宋軍未能如約打下西京和燕京,還把自己的虛弱暴露給了金國。滅遼之後不久,金兵南下,宋徽宗毫無辦法,把皇位傳給兒子宋欽宗,自己逃避責任當太上皇。宋欽宗也是個吃喝玩樂的主,哪有什麼辦法,只好割地賠款了事。
等到靖康元年,金兵第二次南下包圍東京的時候,宋朝已無力也無心抵抗。宋徽宗宋欽宗二帝被俘,上萬王公貴族的「天之驕女」淪為軍妓。史稱「靖康之恥」。
出於澶淵之盟和燕雲十六州被佔領的仇恨,宋朝在關鍵的歷史時刻,做出了第一個失敗的戰略抉擇。第一次摔跟頭也許不算什麼,但再一次摔倒在同一個坑裡,就只能說明宋朝君臣是不長腦子的睜眼瞎了。
聯蒙滅金與崖山破碎
金國佔領北方後,與南宋達成宋金議和,除中間海陵王完顏亮正隆南征,和南宋韓侂胄開禧北伐之外,基本沒有大的戰事,雙方邊境保持相對和平狀態。南宋用他們的歲幣,和北宋一樣,購買和平。而實際上,南宋軍力也得到了恢復,金國想要南下,也很難獲勝。雙方就這樣相持了上百年。
這時候,蒙古從北方興起,開始向南入侵金國。金國此時政治腐朽,難以抵擋,不得不將都城遷往北宋舊都汴梁。此舉再次刺激了南宋的民族仇恨,朝中大臣和民間輿論也因此意識到了另一個強大的軍事帝國正在興起的事實。權工部侍郎徐應龍說:「金人窮而南奔,將溢而蹈吾之境。金亡,更生新敵,尤為可慮。」
南宋大臣喬行簡就主張支持金國抗擊蒙古。他認為,「強韃漸興,其勢已足以亡金。昔吾之仇也,今吾之蔽也。古人唇亡齒寒之轍可覆,宜姑與幣,使得拒韃」。他的意思就是,在蒙古人勢力興起的背景下,金國已經由過去的仇敵轉而成為南宋的屏障,不如繼續支持金國,向金輸納歲幣,支持金國抵禦蒙古。
南宋名臣真德秀則主張,金人於我有不共戴天之仇,應該乘金朝遭遇蒙古進攻之機,停止向金人輸納歲幣,並出兵北上收復失地,以報君父之仇。認為以金人為屏蔽是靠不住的,應該乘「虜之將亡而亟圖自立之策,用忠賢,修政事,屈群策,收眾心」。也就是說,宋朝應該儘快使自己強大起來,趁機收復失地,報仇雪恨,自己來抵禦蒙古的進攻。
喬行簡的辦法,在仇恨高漲的輿情下,根本不可能實施。真德秀的辦法,則低估了金國的抵抗力量,高估了南宋的軍力。歷史的演進沒有給南宋更多的選擇,與上一次海上之盟不同,這一次蒙古人佔了主動,提出了聯宋滅金策略。
1214年,蒙古遣使赴南宋,請求聯宋滅金。但當時南宋與金的關係未曾破壞,因此拒絕了蒙古的請求?1227年,成吉思汗在臨終前為蒙古留下聯合南宋「借道滅金」的戰略遺言。成吉思汗死後,他的第三個兒子窩闊台即位?他曾多次遣使赴宋,商討假道宋境滅金一事,但都沒有成功?
窩闊台見宋人不答應蒙古「假道滅金」,就決定用武力強行向宋「借道」?1231年,根據成吉思汗「假道滅金」的戰略部署,蒙古對南宋發動大規模的進攻,要求宋朝必須答應「假道滅金」的要求?
蒙古借道成功後,於1231年擊潰金軍主力於鈞州三峰山?拖雷所部又與窩闊台等軍隊包圍金首都汴京?1233年,金哀宗逃往蔡州,隨後,蒙軍包圍了蔡州?
此時,雖然蒙古攻金取得連連勝出的戰績,但由於長驅直入,導致蒙軍後勤供給不足,特別是兵馬食用的糧草尤為不足?1233年,蒙古又遣使赴宋,「約共攻蔡,且求兵糧,請師期」?蒙古強行借道展示出來的力量讓南宋非常懼怕,加上南宋君臣又被複仇的怒火所燃,於是答應了蒙古的請求,願意與蒙古聯合起來共同滅亡金朝?
南宋生不逢時的是,此時恰好是蒙古歷史上最鼎盛的時期,蒙古與金大戰之時,蒙古還僅僅是一個北方少數民族部落。中間有個插曲是,那時蒙古久攻不下金國,轉而進軍中亞,攻陷花剌子模之後,再回頭滅金,就已經成為了一個帝國,裹挾著中亞的人口與資源,如泰山壓頂之勢過來,金國已經毫無抵抗能力。
而輪到南宋的時候,世界上已經沒有任何一個力量能夠支援南宋。南宋軍民展開了歷史上嘆為觀止的頑強抵抗,壯烈持久,世所罕見。抗爭長達數十年,死亡人口數以億計。僅四川一地,就減少2千萬人。崖山最後之戰,數十萬軍民蹈海自盡,華夏文脈為之中斷。
實際上,等到聯合攻打蔡州的時候,南宋已經沒有了多少選擇。就算南宋要幫助金國,也無疑於以卵擊石。南宋聯金最好的機會,就發生在成吉思汗轉頭向西的時機。但此時的金國,不僅沒有主動與南宋求和,反而發動了七年侵宋之戰。簡直是自尋死路,徹底斷絕了與南宋聯手共同抗蒙的機會。
上一次海上之盟,是主動找死。這一次被動聯蒙滅金,是無可奈何。雖然有這樣的不同,但畢竟是兩次做出了錯誤的戰略選擇,導致兩次栽倒在同一個坑裡。其中,宋朝君臣和民間輿論對遼和金的仇恨心態,起了關鍵性作用。
情緒,成了主導國家決策的主要因素,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劇,也是不成熟的表現。只有少年才受情緒支配,成年人更多談理性。
※明清兩場「貿易戰」,後果很嚴重
※鍊金術發展成化學,國人卻還在煉丹
TAG:曉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