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大字和小字有不同的發力方式

大字和小字有不同的發力方式

幫主:「運筆,和騎自行車是一樣的。」

梧葉舞秋風

 吳景略

吳景略 

00:00/03:27

有書友最近問單字發力點找不到如何解決。

讓我深有體會的是,最近邀請並不會寫書法的朋友來寫毛筆字,並告之但寫無妨,我在一旁觀看起書寫過程。

有趣的是,在其並未接受任何毛筆書寫訓練的過程中,依然能夠寫出來一定的節奏感,找到一些筆鋒和紙面的摩擦感。

反倒是一些學過一段時間的朋友,找不到了發力點,真有些奇妙。正常,也不正常,正常之處在於,從形似入手,勢必會忽略勢同,因此書寫上缺少節奏,亦無發力了;不正常是就臨帖而寫字,沒有了日常性自然書寫,少了這個環節學寫字最後不會寫字了。

發力,不同書風的作品,發力方式是有區別的。

就一般的小字楷行草而言,發力感多在於線條的端點和拐點,端點是起筆和收筆,拐點多為轉折。中段多快,起收多彈。

需要注意的是,人們只愛說」發力「,不愛說」發力「的緣由,那一定是有了」蓄力「,才能發力,故此,線條的端點和拐點,多是蓄力在先,發力再後。蓄力慢,一來調整筆鋒,二來蓄勢待發;發力快,蓄力發力之間便有了起伏感和快慢節奏。帖學小字喜歡乾淨利索的線條,故線條中段不做其他動作,因此一筆帶過。

更需要注意的是,其實小字要多發揮指腕與筆鋒之間的互動性,也就是指腕的撥挑轉動來調動筆鋒的彈性,從而避免描摹,以還原古人真實的書寫狀態。

擘窠大字,發力就與小字截然不同了。

它似時時發力,時時蓄力,時時推進,讓筆鋒和紙面始終保持這一種摩擦感,其狀如鐵器具鑿石一般,從此所出現的線條邊緣和內部的變化則與帖學精巧雅緻的書法線條完全不同。

大字在書寫的過程中,因為線條的長度是與小字不在一個量級上的,因此通過增加摩擦力來避免線條單調,也要通過手上的捻、轉來使筆鋒不會散掉。

所以對我們當代人而言,捻管、轉腕更多的是用在大字書寫過程中,聚絞筆鋒的作用會更明顯,當然,轉腕更加方便,無論大小字。

簡單粗暴地總結以上兩個問題,其發力方式也和手筆配合有關,小字靠手指來發揮筆鋒的彈性,大字靠手腕來駕馭筆鋒的聚散。

在這兩大具有明顯發力書寫的體系之外,還有一種發力方法與上均不同,類似於」做字「,多出現在具有裝飾性的工穩一路小篆書法當中,一發力,便容易失去控制,難以整飭。

曾有位書兄,其發力感可以用」劇烈「來形容,臨一尺小字聖教序,居然桌案跟著晃動,反倒是增加了幾分喜感。

前幾日,本幫發文《名家們臨《寒食帖》,你覺得哪個好?》中,對於三位高手,書友們多看出來一些門道,認為陳、翁二人描字,崔為寫字。其實前後二者的關注點是不同的,前者在於示範如何得其形,故如此,後者多在表現書寫性,故看起來流暢,因此不要把看到的束縛與不舒服和自己的訓練割裂。

然而,找到了發力點,並不意味著進入了高階或自由,很多高階的書家其書寫過程(這裡說的是小字)又是綿里藏針,不激不厲,也看不出來什麼明顯的發力感。

隨緣點贊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書法臨帖幫(lintiebang),

文章原創,視頻源自網路(已標記引用),

歡迎關注和轉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技術·推薦繼續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臨帖幫 的精彩文章:

放大讀帖,這日本人寫得真不賴!
打卡的日課越來越多,走心的臨摹越來越少?

TAG:書法臨帖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