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別讓你的性格毀了你的人生!
——佟鑫海女士和您一起學《論語》
之四十六
生活中,很多人經常會不由自主地說出抱怨的話。其實,所有的怨語,不管是自怨自憐,還是抱怨別人,都可以被稱為惡語,都屬於嗔心所致。
常常抱怨的人,實際上是在損害自己的福報。
抱怨別人,會產生什麼後果呢?
內心會越來越陰暗。內心陰暗,就會壞事不斷,好事無緣。
《論語》中,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意思就是,孔子說:仁人說話是慎重的。說話也會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
一句話換個說法,換個詞語,換個語氣,換個態度,換個角度,說出來或是表達出來都是一樣的。
如果你經常的抱怨,語氣低沉,心態低迷,那勢必事態淡漠,事與願違。
真正優秀的人,從不抱怨
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認為「情商」一詞包含五個主要方面:
自我意識、控制情緒、自我激勵、認知他人情緒和處理相互關係。
而愛抱怨的人,大多處於較低的情商水平。既無法控制情緒,也不懂得自我調整去消化負面情緒,他們不知道抱怨是一切關係的殺手,也不能理解為何自己的壞情緒會讓他人躲避與厭煩。
生而為人,各有其苦,沒有誰生來就是小太陽,而長大成人,步入職場,做好事情的第一步,不過就是咽下苦,藏起累,控制好自己的語言和情緒。
抱怨是本能,可忍耐與消化,同理心和共情力,卻是要花功夫去培養的後天能力。
當然,還有一種人,將抱怨作為達到目的的途徑。
跟老闆抱怨:我辛苦幹了一年,天天加班到晚上九點,為什麼加薪才這麼一點點?
跟同事抱怨:我都這麼忙了,你們就不能配合一下早點把報告給我嗎?
這種帶著撒嬌口吻的抱怨,往往不只是情緒流的傾訴,而是帶有極強的溝通目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在吶喊:看到我,幫幫我,我想要……可說出口的話,卻將對方推的越來越遠。
這世界誰也不欠誰,沒有任何一種關係能承受得了如此的壓抑和負重。
我喜歡的作者叢非叢寫過這樣一段精妙的比喻:
就像你在一片土地上種一顆種子,滿懷希望它能開花結果,一段時間後它沒有發芽,你恍惚了一下,懷疑自己可能是忘了種,於是你又種了一顆,再種了一顆,土地很貪婪的得到了好幾顆種子,結果卻是,你再也不想在這裡播種了。
永遠在索取,永遠在抱怨,永遠不滿意。
他們對待關係還像個未成年的小孩子,得不到重視會鬧,不滿足的時候會哭,卻往往忽略了,成年人的交往從來不是單方的索取與付出,而是互相成全。
抱怨是麻煩的開端
人有抱怨的習慣,卻不知道這個習慣會給自己帶來許多的麻煩。
夫妻相互抱怨,能永久恩愛嗎?
兒女對父母抱怨,父母會甘心情願付出愛嗎?
下屬對上司抱怨,上司會欣賞這樣的人嗎?
過去的帝王,對於抱怨的臣子不但冷落以對,臣子甚至還可能招來殺身之禍。抱怨之害,尤有甚者。
有一些人,當遭遇事業、生活不順之時,他們會抱怨同事,抱怨家庭,甚至抱怨國家,抱怨社會。只有一個人沒有想到去抱怨,那就是自己。
那麼,怎麼消解抱怨的心理呢?
多說感恩的話。另外,一定要學會隨喜,用隨喜的心去取代嗔心,取代嫉妒的心。
有人會這樣想:我也知道這些道理,但就是看不慣這個人。他沒有我努力,方方面面都不如我,憑什麼得到這些不該得到的東西?
我們看不慣別人,是因為別人的某些語言、行為、性格,讓我們不適應。但是,我們忘了每一個性格的背後都有因果,每一個缺點的背後都是苦難。因為我們沒有慈悲心,面對別人的苦難,我們沒有產生悲心,都是嗔心。
比如,在一個公司里,大家在一起,某個人可能能力方面差一點,或者毛病習氣多一點,我們就不願意包容他,甚至排斥他、討厭他,欲除之而後快,其實就是嗔心所致。
你不知道,他可能家庭很貧困,可能接受的家庭教育不夠,本來就活得夠苦了,何必再去傷害他?像這樣的情況,更應該給予他更多的愛和關懷。
一切都是因果。別人今天得到的,是他過去造的善業;你沒有得到,是你過去沒有造這個業。你今天得到了,也不用得意,那是你過去造的善業,現在感果。
如果想讓未來更好,去嫉妒別人,未來肯定不會好。去隨喜別人,隨喜功德,那麼這份功德你也有,你也造了一份善業,你的未來也會更好。
在我看來,隨喜別人,就是造善業,積累福報。
TAG:佟話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