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依諸葛亮計割據巴蜀,有一個致命缺陷,註定無法統一天下
「三顧頻繁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劉備創業之初,曾三顧茅廬問計諸葛亮,諸葛亮分析天下形勢,規勸劉備佔領荊、益兩州,拿下西川成就大業,對外聯合孫權,對內整頓吏治,與曹、孫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劉備以為高論,在輾轉奔波中,於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劉備割據巴蜀,實現了他創業進程的一次飛躍,但割據巴蜀有一個致命缺陷,註定無法統一全國。
在劉備之前,巴蜀已有公孫述的成家政權和劉焉、劉璋的割據勢力,他們都沒有大的作為,甚至都沒有走出四川盆地;在劉備之後,先後有李特、焦縱、王建、孟知祥、徐壽輝、明玉珍以及張獻忠等人手握重兵,佔領巴蜀,沒有一個走出巴蜀,進而統一全國。
當然,加在中間的劉備無可避免地陷入了這場歷史宿命。巴蜀偏居西南,交通閉塞,以此為根據地是無法統一天下的。
首先,巴蜀地區山大溝深,中部為四川盆地,進取中原的交通要道屈指可數。一條為長江水路,東經重慶,順流而下,進入荊襄;一條為崎嶇山路,向北翻越秦嶺,抵達關中。兩條通道的盡頭便是廣袤的平原地帶,巴蜀軍隊隨之面對的就是作戰勇猛的騎兵。巴蜀缺少優良馬匹,且長途勞頓,「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所以,巴蜀與中原王朝的作戰是極為艱難的。
當然,這說的是進攻。比起進攻,退守則要容易的多。歷史上,巴蜀之地的威脅不在西部和南部,而在東部和北部。北部防守,必須要先取漢中,才能給自己留下足夠的彈性空間。否則,中原王朝佔據漢中,進逼劍門關,巴蜀則無後路可退。諸葛亮堅持北伐,以攻為守,正是這個原因。東部防守,必須要守住瞿塘關和固牢東川地區,但歷來進取方往往以巴蜀為念順流而下奪取江南,所以常常一鼓作氣,勢必要拿下巴蜀。歷史證明,守雖然容易,但不見得能守多長時間。劉備取西川,不足兩年;趙匡胤滅後蜀,歷時兩月;明朝克四川,不足五個月。
綜合來看,巴蜀地形上有對內對外的雙重阻隔作用,既不利於從外界攻入盆地,也不利用從盆地內向外擴張。
其次,巴蜀之地號稱天府之國,河流眾多,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降水充足,在巴蜀的政權不僅能做到自給自足,還能有較多的結餘。歷來割據巴蜀的政權很容易喪失鬥志,進取中原更是可有可無。
再次,從當時的時局來看,劉備割據巴蜀,外在的對手只有曹魏和東吳。這兩個對手實力都很強,而且都有統一天下的目標,在這種情形下,巴蜀政權也只有退守的份,而少有出川進取中原,進而統一全國的可能。
地形複雜,相對封閉,難進難出,攻取不便,這些都註定了包括劉備蜀漢政權在內的諸多割據勢力只能固守一方,而無法實現統一。
※列強瓜分中國,清政府忙著割地賠款,大清的百姓都在幹什麼?
※秦始皇為什麼要修築萬里長城?恐怕是被一個人給騙了
TAG:史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