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愛因斯坦根本不是天才

愛因斯坦根本不是天才

看到這個標題你也會認為:這又是一個瘋子在自說自話。科學都證實了的東西,還質疑啥?在昨天,我和你的想法是一樣的。如果你有耐心把它看完,我們再一起討論這個問題。

這個認知來源一本書:《天才假象》。

《天才假象》,馬修·薩伊德著。這個英國男人的開掛人生是這樣的:他憑藉自學,考入牛津大學,以一等成績畢業;還雄踞英國乒壇榜首近十年,兩次代表英國參加奧運會;

現在是《泰晤士報》知名專欄作家,英國廣播公司時事節目《新聞之夜》撰稿人和賽事解說員;得到過體育界和新聞界的各種獎項。《黑匣子思維》是他的另一部著作。

這個把學術和體育完美髮揮到極致的馬修·薩伊德,在我們這些學渣眼裡,那就是天才啊!然而這個神一樣存在的人,卻在他的這本《天才假象》中,首先就自己的經歷做了本書的開場白:從體育和音樂等領域開始,證明了天賦的重要性被人們高估的事實。他表明:成功沒有例外,都是長時間刻苦練習的結果——這一原理適合所有領域。

讀了這本書,就再也不會認為技不如人是自己太笨,只要刻苦努力,找對辦法,我們也可以成為天才。

「天才神話、關鍵時刻掉鏈子、賽場上的死機現象、黑人擅跑······」這些謎一樣的話題,在這本書中都能找到答案。

我就文中的三個有感觸的點和你分享一下。

愛因斯坦不是天才。

1.愛因斯坦的大腦是死後40多年才被研究的。在這四十多年間誰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腦組織會不會發生變化?畢竟它是在1955年被一個醫生偷走的,保存的環境堪憂。

雖然某些數據和常人相比高了一些,但並不太多,只是高於平均水平而已;可是我們有一半人的大腦都是高出平均水平的。

愛因斯坦的大腦重1230克,和他年齡相仿的男性大腦平均重1400克。這顆偉大的大腦其實還偏輕了一點。

有人說他的智商是140,我認為也不妥: 即便是解剖能在某些程度上反應大腦的發達狀況,可是也沒有誰能說它的重量,某些特殊結構能和智商扯上關係。

所以這個論斷也是靠不住的。

2、我們一般人的右手比左手略大些,可是剛生下來卻不是這樣,這是長期使用右手的結果;

青年鋼琴家,負責控制手指的大腦區域比常人要大,但他們並不是生來如此,這是多年練習的結果;

計程車司機,大腦中空間導航區域的大小遠高於平均水平,這也是多年積累的結果;

愛因斯坦幾乎畢生的精力都用來研究相對論,那他大腦中有些特殊的成分,也可以用這種方法來解釋:

那就是長期的、大量的刻意練習,已經使每位專註於自己行業內的人們大腦發生了改變。

3、「一萬小時天才定律」也說明了這一點:人們眼中天才的卓越非凡,並不是天資聰明,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只要經過一萬小時的錘鍊,任何人都能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按比例計算,如果一周工作五天,每天工作八小時,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

4,1896年一位法國心理學家做了一個簡單的實驗:他找來兩位「天賦異稟」的「神童」,和一位在百貨公司幹了14年的收銀員,比運算能力。

心理學家讓他們三人計算三位數乘以三位數、四位數乘以四位數。題目相同,然後比較他們解題時間的長短。

結果是兩道題都是收銀員算的快。

這只是一小部分,書中的大量例子說明:根本就不存在天才,有可能初期智力受到遺傳影響,隨著練習增加,起初的差異就不存在了。所有領域裡的人,都要經過約一萬小時的刻苦努力才能成功。

二、不要誇孩子聰明。

1、你平時是不是經常誇你的孩子:「這麼快就學會了?你真聰明呀!」,「你當上班長了?真能幹!」······

聽起來,充滿了支持和鼓勵。但是被表揚者的潛意識裡是這樣想的:「要是我沒有學會,那我就太笨了。」,「我沒當上班長,就是不能幹」······

2、1998年,心理學家德韋克和同事們做了一個試驗:他們找來400個小學生,讓他們解幾道簡單的題。隨後每個學生都會拿到自己的分數,外加一句表揚的話。

一半學生被誇智商高:「你一定很聰明」。剩下的一半被誇很用功:「你一定很努力」。

德韋克想知道:強調的側重點有細微差別的表揚,能不能影響他們看待成敗的態度?能否對其毅力和表現水平產生影響?

研究結果是這樣的:在接下來個有難度的測試中,被誇聰明的學生,一大半都選擇了較容易的測試;對超高難度,測試的失敗,歸因於自己不擅長解智力題。

而被誇努力的學生,表現就很棒:他們90%都選擇了迎難而上。吸引他們的不是成功,而是對自己有益的挑戰。他們只想證明自己有多麼努力。

這個實驗在其他地方重複了很多次,效果都是相同的。

德韋克把被誇「聰明」孩子的思維,定位為「固定型思維」。這種思維的孩子被誇聰明後,一旦遇到難題,如果解不出來,就很害怕失去「聰明」這個標籤。因為他們覺得智商是最重要的。這會使他們以後面對挫折,只會歸因於「自我」不行,而不會去積極尋找辦法,解決難題。

被誇「努力」的孩子,則定義成了「成長型思維」。這些孩子遇到難題,不會去想是不是自己能力不行?我只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把它們解決掉就可以了。

養成「成長型思維」對孩子的發展相當重要——它會使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不懼怕失敗,他們會坦然承認錯誤,分析失敗,再想出辦法去解決。這種方式對他們的一生都是有益的。

如果看懂了這個,以後誇你的孩子說:「你看,這就是你努力的結果。下次我們爭取來做個更複雜的好嗎?」而不是說:「寶貝,你真聰明呀!

三、書的表述方式值得稱讚。

全書案例眾多,擺事實講道理,深入淺出,讀來妙趣橫生。裡面不乏幽默詼諧的語句,將嚴肅的問題愉快地表達出來。列舉一二:

1、決定了我們越跑越快的進步,可能永遠持續。如果一百米短跑的最快紀錄,以每年零點一秒的速度降低,那麼最終發令槍還沒響,短跑選手就必須穿過終點線。

2、能把人類送上月球的政府,卻無法控制我在本地商場里購買商品的價錢。

3、誠實可能會讓如滔滔江水般延綿不絕的稱讚聲減少,那我為什麼還要誠實呢?

4、耶穌在去大馬士革的路上,可能是因為癲癇發作,才發表了那些言論。

5、信念能像換衣服一樣,隨機在大腦里溜進溜出嗎?

是不是很有趣?

讀到這裡,你同意我的觀點嗎?如果你還是相信愛因斯坦是天才的話,那是我的表達太蒼白了。

那麼不妨去讀讀這本《天才假象》吧,用自己的方式來理解它。

得出了你的結論,然後我們再來討論好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杜鵑的書庫 的精彩文章:

讀完就忘的人,看過來

TAG:杜鵑的書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