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類究竟有多理性?

人類究竟有多理性?

導讀:

本書主要講述了對大腦思考速度的看法,以及如何改變傳統的思考方式。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常用的無意識的「系統1」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作出判斷,它見聞廣博,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但系統1也很容易上當,它固守「眼見即為事實」的原則,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作出錯誤的選擇。有意識的「系統2」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並作出決定,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但它很懶惰,經常走捷徑,直接採納系統1的直覺型判斷結果。

讀書筆記

筆記

奚曉喬

1、每個人都能多多少少地意識到注意力是有限的,在社會生活中我們也會為此作出妥協。

2、當人們太過專註於某件事時,就會屏蔽掉其他事情,即使是平時很感興趣的事也不例外。我們會忽視顯而易見的事,也會忽視自己屏蔽了這些事的事實。

3、學會區別常會出現重大錯誤的情境,在風險很高的時候,儘力避免這些錯誤。前文中曾提到過,發現別人的錯誤總比發現自己的錯誤更容易。

【感想】:

1、人的注意力總是有限的,如果你將原本應分配給某些活動的注意力分散開來,如果分散掉的注意力有限,還可以接受;但是如果你想透支你的注意力,將其過度分散到其他事情上,結果就會失敗。很多人也是什麼都想學,同時開啟多線程任務,當注意力被分散過多容易導致失敗,所以在很多時候我們要學會取捨。

2、如果人的大腦正處於衝刺的狀態,就有可能(對次要信息)產生有效的屏蔽。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太過專註某件事時,就只會關注這些與這件事有關的「主要信息」而忽視掉一些「次要信息」,即使這些次要信息有的時候是顯而易見的。

3、如果你想在貌似簡單的複雜事情上變得更不容易出錯,就必須對很多事的細微差別有足夠的敏感度,這樣你的系統2就會比別人更快地接管大腦。

筆記

雅韻品銘

有人問我,一個人太理性了會不會不好?我的回答是,當然不會,因為何時「放出」感性也是屬於理性的範疇。只有那些智識低下的人才會認為過度理性是不好的,因為這超出了他們的能力範疇。

我們常說的「一心不能二用」,大多數情況指的就是兩件同樣需要耗費較高注意力的系統2的事。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你想在貌似簡單的複雜事情上變得更不容易出錯,就必須對很多事的細微差別有足夠的敏感度,這樣你的系統2就會比別人更快地接管大腦。

我們看公眾號也好,讀新聞也罷,很容易就會因為結論符合我們的期待,從而認為推導過程也是正確的,這種單細胞的思維方式是阻止我們進步的一塊大石頭。

自己感悟:我們自己的大腦中的CPU有的人兼容處理的很好,這個有可能是天生的也有可能是後天的,不管是因為什麼。

要想提升都是可以通過後天練習的。問題是我們可不可以好好練習或者內心能有一個深切的意識呢!

如果能夠把簡單的事情做好甚至可以做到極致那麼可以說成功就在對面的山上了。

之前我沒有那麼弄明白為什麼有很偉人或者大咖他們堅持可以那麼的好,看似是一件非常簡單或者非常簡單的小事但是為什麼可以堅持那麼好呢!

因為都知道只要持之以恆就可以成功。就看自己能否堅持了!

筆記

Feeling

1. 哪怕擁有理智認知也容易不知不覺被感性影響。

2. 不常用系統2思考的人,為惰性思考者。

3. 慢思考屬於理性範圍。但和智商無關,哪怕你是認知高手,理性主義者。

4. 系統1慣性可以持續很久,不變的麻木,很多時候無法承受壞事帶來的衝擊。

5. 系統1的慣性例子:光環效應。比如對某人某事存在好感,就容易偏向於他的好,覺得都是正面的。所以必須克服慣性思考。

6. 慢思考,要考慮統計樣本,越小的樣本,處於極端的概率越高。

7. 要在一定的程度上消弱錨定效應。後提建議的一方,只有同樣給出足夠離譜的建議,離譜到認為對方几乎百分之百不會接受,才有可能起到平衡作用。這用於談判,減價,非常的合適。

8. 刻意養成長時期使用系統2的習慣去快速感受接觸系統1的不適。

筆記

張家銳

思維定式是簡化記憶空間,對事物做出快速反應的重要手段,並不全然是壞的,但它將無一例外地加深我們的刻板印象,或許有的人可以利用強大的系統2去消除一部分,但終究沒法做到完全不予理會。

完全擺脫思維定式,也不一定就好,至少它會讓我們變得遲緩,畢竟人需要快速決定的時候,都是只能按照概率來做判斷的。

我們能做的,就是通過不斷修正,把系統2對思維定式的一次次改造結果加入到新的思維定式中,讓首次出現的思維定式變得更為精準和具備可參考性。

感悟:說起思維定式,提到警察叔叔估計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是值得信賴,樂於助人的。不過昨天我自己跑去深圳面試,上午面的是初試,出了地鐵找不到地方,看到穿制服的交警叔叔就跑去問路,結果被指引著跟他走,說他們等會兒帶我去,然後......開了張罰單說我走了機動車道.....然後.....說沒急事不要找他們,不能帶我去面試的地方。最後我滴滴去的.....

回想起來,怪自己沒防備的直接同意把身份證交給他們,然後只能任人擺布。下次遇到需要交身份證的情況我會有所戒備的,瞬間做決定時留點腦子說沒帶身份證也可以的呀。

筆記

秦錦峰

本書,主要從系統1和系統2的角度,剖析大腦對各種情況的思考方式以及其相互影響。當信息(文字、畫面、聽覺、嗅覺等等)進入我們的大腦,我們的大腦都會進行思考。哪怕是你瞬間做出反應,也是經過思考了,那是系統1迅速思考後做出的瞬時反應。

複習全書時,我們需要時刻謹記,對於每一個知識點,系統1和系統2各是如何工作,相互之間各是如何影響的。

人為的將系統1和系統2分裂來,認為某些知識點是屬於系統1或系統2的,均只能得到片面的知識。系統1和系統2是密不可分,相互影響的。

我們現在看來屬於系統1的本能(如走路、吃飯等),在人類進化史的最初階段,也屬於,系統2的範圍。而我們現在認為屬於系統2的技能,通過長時間的鍛煉,也可以轉化成系統1,如某些技能的從生到熟。

筆記

珠珠

Q1: 你了解大腦的運作原理嗎?

A1: 系統1(快思考),無意識且快速的判斷,不怎麼用腦子,節省時間和精力;系統2(慢思考)需要一步步求解,比較費腦子需要付出較多的精力。

Q2: 系統2看著比系統1高級,那是凡事都要儘可能使用系統2,深入思考嗎?

A2: 當然不是,這兩個系統各有利弊,也各有合適的應用場景。走路、洗澡、吃飯屬於系統1範疇,計算推理歸納屬於系統2範疇。最有效的方式是系統1和系統2結合著使用,到這兩件事一定不是都要消耗較高注意力的,否則什麼事都做不好。

Q3: 如何在簡單的複雜事情上不容易出錯?

A3: 對細微差別保持足夠的敏感度,市場嗅覺、文字敏感、系統思考,長期培養這種敏感度,會讓系統2更快的接管大腦。

Q4: 為什麼要記筆記的另一種理由?

A4: 釋放你的內存,讓系統2思考真正有價值的東西,而不是記著書中剛學到的觀點。

Q5: 是否要追求大腦極限狀態?

A5: 在能力可以承受的範圍內,盡量追求大腦極限狀態,同時要避免外在干擾,比如當你專註於做一件事時,一定要只想著這件事,切不可一心二用,在這裡比較佩服懿銘和鵬哥,當她們真正想做一件事時,全神貫注的心流狀態可以讓他們肯定能成功,對於他們來說,沒有成不了的事。

#金句分享#

基於過去的經驗行事,有著嚴重的成見,為此我們發明了一個詞叫「三思後行」

精彩討論

張 楸 玉

1.理性和智商沒什麼關係。

2.避免慣性思維,遇見事情慢一點,多想幾次,經過系統1的慣性再讓系統2對思考進行分析。

3.人們的大腦總有一些先入為主的反應,當好的一面先被展示出來的時候,印象變差的幾率不是很高,會被歸結為小的瑕疵,而先給人們壞的印象,則需要好多努力也很難「洗白」。

4.養成慢思考的習慣,舉一反三的看待生活中的問題,一點一點的規避生活中的「慣性陷阱」。

雅韻品銘

我們特別願意給別人貼標籤,例如東北人豪爽,大嗓門,敞亮。但其實我們作為一個個體觀察的其實很片面不是那麼全面的。我們總是想當然或者自己以為但其實根本就不是那麼回事。

總是想用系統A去解決問題但是沒有系統的B訓練那麼用A難道不會出錯嗎?還是自己強大到很厲害了。其實都不是吧!

我們要知道大千世界,發生一些事情其實是有幸運的或者大概率的並不是都像想像中的,這次非常厲害那麼以後都很厲害,不是這樣的一個定論需要很多嚴謹的實驗和推理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容易和輕鬆的。

月落 / 整理 |

未來 / 編輯 |

網路 / 圖片 |

投稿合作請聯繫微信

未來(ID:ladyelay

入學疑問請聯繫微信

未來(ID:ladyela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螞蟻私塾國際站 的精彩文章:

TAG:螞蟻私塾國際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