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才是真正的「復古潮流」!

這才是真正的「復古潮流」!

GIF

向所有崇尚人文

與科學的人致敬

季風圖書榜

歷史推著我們走得太快,忘記了最開始我們究竟要的是什麼,只有你的心不再害怕了,不管你的信仰從何而來,才都能沉穩泰然。這次季風將帶著大家從「古」挖掘,不知大家能否從這幾本書中了解到相對的善惡是非。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

而忘記為什麼出發

01

2015

這是一本從紀錄片出發的哲學書,他紀錄著小人物們構成的歷史。又是一本用影像去抵達的啟示錄,他思考的是如何用影像認識世界。從民生出發,以影像抵達。在最官方的平台,講述老百姓的故事。陳虻,一個被崔永元、白岩松、柴靜等一眾思想銳力的名嘴稱為精神領袖的人。

本書彙集了陳虻生前在央視評論部的審片經典言論、講座精華、報道文章以及影像,展示了紀錄片從觀念到方法、從欄目化管理到新節目研發的思想精華。本書由十八篇文章構成,從十八個角度解構他的思想,展示出一個思想深刻而詩意表達的紀錄片人之有趣。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出發》於2013年1月推出第一版,在一年半的時間裡,已經連續印刷十次。在新的一次加印之際,感謝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給了我修訂的機會與時間,使我能夠對本書的內容進行勘誤、校正以及補充與完善,力求精益求精,以更高的品質,回饋讀者的厚愛。

一、18篇博文的次序、部分博文的結構,根據時間維度和邏輯關係做了適當的調整。將原來一些疏漏的內容以及新收集到的材料和對一些素材新的認識,一一補充、修正到書中,因而各個章節內部也基本都有不同程度的調整。

二、2013年為紀念央視《東方時空》開播20周年,拍攝了8集電視專題片《點燃理想的日子——我與「東方時空」二十年》,三聯書店同時推出了同名書籍。在這部專題片的拍攝過程中,攝製組曾先後採訪了在《生活空間》工作過的15位編導、攝像。本書在修訂過程中,參考了這15位被訪者講述的原始記錄,從中摘取了一些內容,對有關章節做了充實。

三、附錄部分置換了全新的內容:1.上海《東方早報》2013年3月13日在「文化?專題」版推出《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出發》的書評專題報道,該報記者對王韌、呂新雨、李倫的三篇訪談。2.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5月13日在中國人民大學逸夫會議中心舉辦的大型讀書會2個半小時的現場全文實錄。

四、重新設計了本書的版式、裝幀,其中陳虻的藝術照,出自著名攝影家黑明先生之手,他曾供職於《中國青年》雜誌,照片於2002年拍攝。23幅工作照以及生活照由原《生活空間》欄目組劉鴻彥和陳虻的家人提供。

由巫到禮 釋禮歸仁

02

2015

本書由正文4篇、附錄3篇構成,其中2014年新作3篇。全書從古代中國文化、哲學的源頭出發,揭示所謂巫史傳統,進而討論巫對中國「大傳統」的影響,形成了禮,禮的發展則生髮出仁,巫與「小傳統」的結合,則形成時至今日尚存的巫術,對中國哲學思想的內在里路進行了系統化地闡釋。該書主要內容講,中國的巫史傳統經周公「制禮作樂」實現由巫到禮的外部合理性以及經孔子在人性層面的闡釋實現釋禮歸仁的內部合理性的過程,並在此敘述過程中比對了中西方的不同點。中國文化講求天、地、人的三足之勢,具有相當開放性和靈活性,人民心目中沒有具體的至高無上的神,崇尚實踐精神,具有濃厚的功利性色彩;而在信仰基督教的西方文化中,基督和人世是兩個世界,基督教教義是固定的、神聖的,是排他的。在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在「禮」、「德」等傳統文化觀念的演變發展下,傳統文化何去何從?新世紀里中西文化會發生哪些可能的碰撞?未來的文化出口在哪兒?

生命意識與文化啟蒙

03

2017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白話新文學從草創到成熟,俊采星馳,名家輩出。本書分為體悟與表徵、先鋒與革命、鄉土與人性、都市與傳奇、同遇與殊途以及附錄等六個部分,從文化、生命、人性、政治、鄉土、都市等多個視角,探討了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從文、張愛玲、許地山、艾青、戴望舒、施蟄存、穆時英、徐訏、白采等中國現代作家的文學創作,並對魯迅與胡適、魯迅與許地山、魯迅與白采、魯迅與沈從文的學術和創作進行了比較闡析。

李洪華,男,1971年2月出生,江西瑞昌人,文學博士,南昌大學中文系教授,出版著作《上海文化與現代派文學》、《中國左翼文化思潮與現代主義文學嬗變》、《古典韻致與現代焦慮的變奏》等,發表論文100餘篇,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世紀以來中國大學敘事小說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中國現代主義思潮與左翼思潮關係研究》、中國文聯「文藝評論工程」項目《大眾文化語境中的革命歷史題材創作研究》等,曾獲江西省第十五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江西省度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

梁啟超與清季革命

04

2013

本書第一次對梁啟超1894到1911年間有關政治言論的背景、動機及影響進行有系統的敘述和分析,在近代中國政治史和思想史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梁啟超與清季革命,就思想而言,大抵以三十一歲為分水嶺。任公早年思想激進,有志革命,所著文字風靡一時,影響清季的革命運動甚大;三十一歲以後思想為之一變,轉而推動立憲運動,主張漸進的改革,在安定中求進步。他認為革命之後建設不易,更可能陷國家社會於紛亂。證之於中國百年來革命的歷史,梁啟超無異一先知。本書敘述並討論梁啟超的革命思想、立憲思想,被譽為值得一讀再讀的著作。

張朋園 生於1926年。海內外知名學者,從事中國近代史研究。曾任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主任、所長等職。

著有《梁啟超與清季革命》、《立憲派與辛亥革命》、《梁啟超與民國政治》、《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湖南省》、《郭廷以、費正清、韋慕庭:台灣與美國學術交流個案初探》、《知識分子與近代中國的現代化》、《中國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晩清以來歷屆議會選舉述論》等。

蹉跎坡舊事

05

2011

愛國,就是珍惜一片片土地,就是愛一個個父老鄉親,如果鄉土被糟蹋、鄉親不能實現最起碼夢想,中國無尊嚴。

合上這部書,很難平靜,心底只留一句感嘆:可憐中國農人夢……

——林達

博老這本書,記錄了作者被勞改時,第一個孩子夭亡、前妻遠嫁湖北、祖父在絕望中死去等悲慘的人生經歷,但整部書的風格並不哀怨,而是一種昂揚不屈的調子。從這部書里,能看出中國底層知識人極其頑強的生命力。我以前所讀相關題材的書,多是一些大知識分子、高級幹部回憶「極左」時期所受的磨難,所表達的痛苦感很濃烈,似乎自己是天下最冤屈的人。

和這類大人物相比,博老因為卑微,所以生命力更強,其對待苦難的態度也更為達觀。

這種生命力堅強,對博老而言,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旺盛的求生欲;二是在極端艱難的環境中具有很強的生存能力。

——十年砍柴

這本書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大時代中的農人的個人故事,告訴我們,正常社會迷失之後會發生什麼。在那個時代,中國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農民,卻很少有人出來講述農人故事,作者非常特別,他罕見地在填補這個空缺。

他生活在湖南鄉村最底層,稟賦奇異,記憶超強,能寫善畫,關注細節,有天生的歷史感,而他的年齡,恰恰連接了那個各種動蕩摧毀的傳統社會,以及被經濟大潮淹沒了的一段五十年重要歷史。

季小君說

我覺得我在逐漸的失明,生活於我是不安全的,不過慶幸的是拄著拐杖的日子還比較容易忘記,要相信我們從噩夢中醒來之後會是幸福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風新生活 的精彩文章:

猜猜我是如何在這個魔幻現實主義時代活下來的?

TAG:季風新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