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為什麼侯耀文死了4年,骨灰才得以安葬

為什麼侯耀文死了4年,骨灰才得以安葬

十周年特刊搶鮮看

還有往期經典紀念刊喲

購買

點擊彈出二維碼即可進入雜誌微店

為什麼侯耀文死了4年,骨灰才得以安葬

文丨英幽靈子 助理 | 大力

圖丨網路

中國太缺乏生命教育了。幾千年來中國人對於死亡都是忌諱的,就像人們不喜歡「4」這個數字一樣。

我們去採訪了中華遺囑庫重慶分庫,在那兒聽到了一些故事,很有感觸。

重慶分庫的負責人詹慶說,中國人對於死亡的恐懼,致使大家一看到「遺囑庫」3個字,便覺得「不吉利」「晦氣」,以至於99%的人都不願把房子租給她做遺囑庫。而勸父母立遺囑的行為,更是被視為「咒父母死」。

可是父母不立遺囑,有多可怕你知道嗎?

著名相聲演員侯耀文,就因為生前未立遺囑,導致親屬之間為爭奪遺產大動干戈。親戚子女忙著打官司去了,而侯耀文的骨灰,在他去世4年後才得以被家人下葬,何其悲涼。

缺乏遺囑意識,其實就是因為不敢面對死亡。中國人不敢面對死亡,就是因為缺乏生命教育。

01

在遺囑庫遇到一個50歲的大姐帶父母來立遺囑。

她說,他們家的氛圍,是屬於開明、會經常交流的那種。對於死亡這個話題,自從父母上了60歲之後,他們家就沒有避諱過。譬如,父母會反覆跟她強調:「到時不要過度搶救,不要插管子……」但也沒想到該去面對和準備了,直到她小姨的去世。

小姨在大半年前患上了結腸癌,因為不願面對和不承認自己將去世的事實,死的時候後事辦得相當匆忙、不完滿不說,還給獨生子留下了很大的財產繼承障礙問題。

因為沒有準備好面對死亡,小姨沒有給後代交代一句,對自己的墓地、壽衣也完全沒發表過任何意見;她去世之後,獨生子得證明是她的獨生子,得證明外婆外公的死亡,才能繼承她的財產。

「小姨走得太遺憾了,這一生沒有圓滿。」大姐說。

而看到了這一整個過程的大姐的父母,也真正受到了觸動,開始主動跟大姐討論關於自己生死的問題。大姐說,有一天,她母親突然就跟她說:「我死的時候要穿禮服啊,旗袍也行,總之不要穿壽衣,太丑了……可以提前給我買,我可以生前先穿一段時間……還有,要把我埋在小時候最喜歡的那個山上……」

大姐說,她母親跟她一樣,屬於心態比較好的人,對生死看得會淡然一些。而她的父親,在前些年,則是非常悲觀的。「畢竟也70多歲了嘛。」大姐笑著強調,「他每年都會說,我今年肯定要死了。一個咽炎,還沒去檢查,他說,肯定是癌症;頭痛,就說肯定長瘤子了。」

大姐很理解自己的父親,因為畢竟年紀大了,身邊也不斷有人去世,難免內心有恐懼。但她欣慰的是,如今79歲的父親和73歲的母親,都能坦然面對這些,真正去思考死亡這兩個字的含義。

02

大姐還講述了一段自己是如何真正開始深度認識死亡的經歷。

她說在六七年前,她有個好友的父親突然得了重病。好友很無助,就每天都來跟她哭訴,不知道自己該如何面對父親的即將死亡。

大姐說,她那時也沒經歷過生死,心底也虛。但為了安慰好友,她就到處去討教,問一些比較懂的好友,到底該如何看待生死。她還去看了很多這方面的書籍,類似於《西藏生死書》《臨終關懷》。最終,或許是因為看了很多書的原因,她信了佛……但也真的接納了生死。

在好友父親病重,不斷進出醫院的半年時間,她一直陪著好友在經歷心理上的折磨和考驗。她說,好友父親最後去世的那一刻,她和好友都感到了一種欣喜——其實,我不太明白為何會用「欣喜」一詞來表達。

她還和三五好友一起在好友父親的屍體前為其虔誠地念了整整8個小時的佛經,為其送行。念經的時候,她離死者最近。她說自己的心裡也虛,但其他人膽子更小,她只好硬著頭皮跪在最前面。

後來,她很感謝這次經歷,因為對死亡再無恐懼。再後來,她身邊陸續有這樣的事情發生的時候,大家都比較喜歡從她這兒獲得一些面對死亡的能量。

03

大姐說起一定要去認識生命的重要性時,又舉了兩個例子。她的身邊,曾有兩個人在病重時,面對死亡截然不同的態度,使得病痛程度完全不同。

一個信基督教,在坦然接受死亡後,去得很快。大姐說,這個人去世前,讓家人把病房的窗戶打開,說:「主要來接我了。」五六個小後就安靜地去世了。

另一個,80多歲,癌症加帕金森癥狀,病入膏肓之際,只要一清醒,就會拚命抓住兒子的手,驚恐萬狀地乞求:「救我。救我。」

大姐說,難以想像,這個人年輕時可是非常有氣質的大美女,走的時候卻走得異常驚恐、痛苦。因為內心不接受死亡,大腦很容易處於清醒狀態,反而多了很多痛苦。

04

在這個機構,聽創始人的講述,我發現很多來到此處的老年人,都是非常豁達,能夠接受死亡的。

一位老人在給孫女的「幸福留言」里寫說:「親愛的XX,當你看到這封信時,爺爺已經不在了。但是你不要難過,這只是人的自然歸屬。爺爺希望你堅強,長成一個堂堂真正的男子漢,謹記勤懇、勤奮、勤勞的家風……」

還有一位老人,提筆為「死亡」作詩,「日落西山、順其自然,唯求過好每一天——活得好;回歸自然、自然而然,但願善終不慢纏——死得快。」要「活得好、死得快,不慢纏」,是一種豁達,也是一種智慧。

還有一位80多歲的老人來立遺囑時,跟詹慶訴苦:「我不怕死,我只是怕身故後,那一大柜子書沒了去處。」那些書,是老人的父親留下來的,多是孤本,可老人的子女卻完全不稀罕:「你這些東西誰要看?還佔地方,不如拿去賣了!」

老人在視頻遺囑里,一再跟兒女說,「你們要記得啊,那一箱子書是我們家族的根啊!你們看到它們就當是看到了我,看到裡面的語句,就當是我在跟你們說話。你們很忙,一直不停往前趕。但是,也不能忘了本,不能忘了我們祖祖輩輩幾代都是正正經經的讀書人,不能給我們讀書人丟臉啊!」一番話,說得幾度哽咽,淚流滿面。

05

其實,每個人都會去世,只是早面對和晚面對的問題。立遺囑,不只是為了解決財產糾紛,更是為了完滿、體面地離開,為了給親人更好、更有溫度、更正式的告別儀式。

雖然大姐怕我誤會她在宣揚信仰的重要性,但其實我覺得中國人或許缺乏的就是信仰。我們凡事都太相信自己,靠自己——當然,這其實也沒有錯,但我們沒有為心靈找到歸宿,我們的心靈是孤魂野鬼,沒有安身之處。所以,當我們自己無法再相信自己時,我們就輕而易舉地倒下了,無法再藉助心靈的力量重生。

所以,有信仰也是好事。只要別信邪教。

死亡是人一生最大的風險,立遺囑就像買保險,是對親人關愛的傳遞與延續。

立遺囑,不只是老人的事兒。生命無常,我們並不知道自己會在什麼時候離去。而離去時,我們總有牽掛的人,這或許才是遺囑存在的意義。那些也許在最後一刻來不及說的話,來不及表的情,來不及關懷的人和事,我們都可以寫進遺囑。

遺囑不是冷冰冰的紙,而是有溫度的記憶和關懷。它可以讓生離死別變得更有形式感,可以有更完美的告別儀式,讓生死兩隔的親人沒有遺憾。

人性都是自私而經不起揣摩的,而遺囑是在保存和延續一個家庭的溫度。它能減少一個家庭的糾紛,也能保留對逝者的尊重,讓濃厚的親情得以延續。

正如詹慶所說,遺囑不是對死亡的妥協,而是預約與人生的美好告別

這很有意義。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評論功能現已開啟,灰常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讚美

家人雜誌

睿智的女人,都在這裡尋找「閱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人雜誌 的精彩文章:

分個手而已,緣何他非要燒死她?
「你都有孩子了還出來工作,老公一定很沒用吧」

TAG:家人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