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兩蔣死後為何沒有入土為安?原因簡單:想遷葬奉化老家

兩蔣死後為何沒有入土為安?原因簡單:想遷葬奉化老家

作者:滄海一粟

清明是祭奠先人的日子,而對於蔣介石的後人來說,這個日子顯得更為特殊。1975年4月5日,蔣介石病逝於台北,年88歲,這一天正好是清明節。按照其遺願,靈柩暫厝慈湖,「以待來日光復大陸,再奉安南京紫金山」

時光荏苒,轉眼43年已過,但蔣介石靈柩依舊在暫厝,何時達其生前所願依舊無期。

1970年代的前兩年,是兩岸史上發生重大變化的兩年。1971年,聯大通過決議,恢復我合法權利,驅逐蔣的代表;一年後,中美破冰,更是讓委身於台的蔣介石愈加孤立。

此時,毛主席向蔣介石伸出了橄欖枝,主動採取了一些行動。首先動之以情,在會見尼克松時說,「我們同蔣介石的交情比你們長得多。」同時,還選擇了由國民黨先驅廖仲愷之子廖承志發表講話,強調「愛國一家,愛國不分先後。」

1973年,毛主席派章士釗與對岸聯繫,但章士釗剛完成初步溝通便去世,國共溝通沒能建立。1975年,我又更進一步,將包括原國民黨十二兵團司令黃維在內的在押戰犯全部特赦。

這些善意,無疑給蔣極大觸動。在1975年春節後,蔣介石通過在港的秘密渠道,向我表示:可以請毛主席來訪問。

這無疑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但是,正當雙方積極溝通之時,蔣卻於1975年4月5日去世,溝通再次中斷。

蔣逝世後,按其遺願被暫厝於桃園慈湖。選擇慈湖,是因為此地山水形似其故鄉奉化,足見蔣介石思鄉之切。

其後,小蔣實行所謂的「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三不」政策,溝通逐步走進了死胡同,蔣遷葬的願望更無可能。令人唏噓的是,奉行「三不」的小蔣,死後靈柩竟也是「暫厝」,也留下了遷葬浙江奉化老家的遺願。

進入90年代,蔣氏後人逐步淡出政界,但關於兩蔣靈柩遷葬的努力始終沒有停止。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蔣氏後人有兩位。

一位是蔣介石之孫、小蔣之子蔣孝勇。1996年7月下旬,已身患癌症的蔣孝勇攜子蔣友柏,回浙江奉化祭掃了曾祖母王采玉、祖母毛福梅的陵墓,但在當年底便在台病逝,年僅49歲。

另一位,是小蔣之弟緯國。1993年,他在一封信中表述了思鄉之情:「緯國系基於我中國歷史,盱衡世界潮流及中華民族之未來,認為中國之統一是必然的。」就在他準備借道俄羅斯回老家時,被台媒曝光,只得作罷。直至1997年病逝,他再沒能回老家。

此後,有意遷陵的小蔣的三個兒子先後離世。外界甚至有「因為蔣家先人不能入土,進而影響子孫命運」的傳言。儘管蔣家後代也有表示,說移靈是家務事,無關當局。然而蔣家之事豈只是家事?隨著局勢的變化,遷靈之事擱置至今。

兩蔣靈柩終將安於何處?「暫厝」會「暫」到何時?章士釗曾在寫給對岸的信中說:「奉化之廬墓依然,溪口之花草無恙。」斯人已逝,是非成敗皆成過往,願逝者早日入土為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兵說 的精彩文章:

八路軍戰士將日軍軍旗當擦槍布:這場伏擊戰打破日軍不可戰勝神話
「土地雷」加狼毒的威力有多大?「地雷宴」讓鬼子聞風喪膽

TAG:兵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