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周觀察│藝術之痕

一周觀察│藝術之痕

點擊「中國文化報·美術文化周刊」更多精彩

有朋友說,這個春天來得本來就晚,如果再不出門走走,那些在春天裡的展覽就將隨春而去。

比如,中央美術學院百年校慶特殊獻禮,「悲鴻生命——徐悲鴻藝術大展」之《八十七神仙卷》真跡於4月1日首次全卷展出,這也是此幅作品封存10年來第一次展示在公眾面前。徐悲鴻一生對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古代書畫的保護、收藏不遺餘力。想必有人會認為藝術是過眼雲煙,泰戈爾說:「天空沒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經飛過。」誠然,在今天的技術條件下,只要有人願意,一隻鳥的飛行軌跡,也能被精準捕捉,全程留痕。而徐悲鴻則是用自己的藝術眼光讓「飛鳥」留痕的人。

其他展覽也如此,正在「飛過」的如:3月30日在McaM上海明當代美術館啟幕的「不息·第57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館上海站)」,展覽中,藝術家將皮影和刺繡融入當代藝術,展出了多件錄像、繪畫、雕塑、裝置、刺繡、皮影、攝影乃至多媒體劇場等豐富的作品,此外還有豐富的文獻和工作坊、演出活動。據介紹,McaM上海明當代美術館與第57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館的布局類似,對威尼斯雙年展的布局進行了80%的還原。還有4月3日,在海南省瓊海市博鰲融創金灣舉行的「絲路新語·2018博鰲國際雕塑展」。這次活動藉助多元的藝術表達和生動的展覽形式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交流,積極呼應2018博鰲亞洲論壇「開放創新的亞洲、繁榮發展的世界」主題,也是博鰲「城市立體藝術與生活空間」打造計劃的序曲。

另外值得期待的是,4月13日,上海朵雲軒藝術中心將舉辦「界外藝術展」。界外藝術在中國是最近幾年才興起的一個概念,它不僅向內部追溯處於藝術創作內核的原生力量,更是針對藝術體制的框架限制,著眼於打破傳統分類,強調藝術的普遍性和不受約束的本質。「界外」是藝術發展本應具有的「自然生態」,從某種意義上說,它跳出了藝術史、地域和身份的劃分,鼓勵所有超越傳統的創新藝術表達。

本應具有自然生態的又何止藝術的發展,博物館的發展也一樣。3月30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的「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全國博物館館長論壇」上,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首都博物館、天津博物館、河北博物院,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同意開展各館、科研機構之間的共享合作,發揮博物館、科研機構的聯動優勢,為文化和旅遊事業協調發展貢獻力量。

藝術博物館重要的使命之一就是創造文化價值、藝術價值。4月8日,中國美術學院90周年校慶系列活動繼續舉辦,「先鋒博覽」——中國首個具有西方現代設計原作系列收藏的博物館「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開館讓這一使命得到拓展,「生活世界——館藏西方現代設計展(長期陳列)」「顛覆與重塑:館藏馬西莫·奧斯蒂男裝展(長期陳列)」等5個展覽同時亮相,帶來了新的跨國設計藝術陳列。相信「先鋒博覽」能更好地助推藝術文化發展。

藝術生命有時就是這樣,雖然不知道藝術發展本應具有什麼樣的「自然生態」,但即便「天空沒有翅膀的痕迹」,也該堅信「已經飛過」。因為飛過,必定會留下歷史的痕迹。所以,不論是展覽還是文博機構的建設,都將為走過其間的觀眾留下藝術之痕。

本文刊於中國文化報·美術文化周刊,轉載請註明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