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訓的中國畫「道得人心中事」
中國在原始社會時期,文字和繪畫是混為一體的,到了三代後期,不但文字與繪畫區分開來,而且還有了圖畫與圖案的區別。兩漢則圖畫進一步發展,人物畫尤為進步。自三代至兩漢的倫理人物畫,自東漢至六朝的宗教人物畫,宋朝以後是玩賞的人物畫。清末期以來,中國人物畫發展歷經百年,傳統的筆墨與造型也經歷了一個周而復始的否定與肯定、繼承與革新的關係問題,是中國人物畫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過程。
筆墨是中國畫的精髓,是構成傳統寫意人物畫的重要因素。古人就有「無筆墨無以成畫」之說。王家訓的人物畫在實踐中創造了表現人物的獨特筆墨技術與形式感。人物的線條疏密,濃淡、強弱、鬆緊處理得當,線條帶著墨色的皴擦,自然流暢,墨彩豐富。畫中時常有一些長線和大線安排,支撐著畫面,達到了把節奏和氣勢拉起來的效果。「設色即用筆用墨意,所以補筆墨之不足,顯筆墨之妙處。」
中國畫的造型屬「意象」,也稱為「心象」,是景或事物對畫家的感官刺激而產生的感應,反映著東方人對藝術追求的獨特認識和體驗,含有較強的主觀因素。王家訓的人物畫在傳統人物畫技法的基礎上,不追求形體具體的比例尺寸,也不過分強調人物的形體狀貌特徵,而是按照對人物特徵的把握,創造屬於他自己的人物造型。
王家訓對人物形象構造有充分的了解,可以「用筆」從形體本質結構去把握、概括、提煉出整個形骸,在這個基礎上,再進一步達到「應物象形」。他筆下的「象」是對象精神本質上的「象」,是他的思想情感「過濾」了的客觀物象,而不是對現實的再現與描摹。他根據形式美感的需要,進行適度的誇張和變形,同時移入個人的情感、意趣和個性,加強了畫面的寫意性、抒情性、表現性和藝術性,使人感到高雅脫俗,有淡泊、寧靜、平和的意象感覺。
不拘泥於客觀物象本身而含蓄地傳達出內心的精神情感,是王家訓外師造化、體驗生命和對社會生活的感悟的升華。同時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刻的了解,並精心研習詩詞、書法,是而他的繪畫更具有哲理和思想深度。王家訓的國畫作品不論是寫物傳真、還是托物寄情、抑或抒寫意蘊,其中的思想感情、審美修養、對客觀事物的見解,都隨著筆墨的運行一一展現了出來。
※始於形終於神,品味王家訓仕女畫的詩情與畫意
※瓷中的「黑美人」德清窯
TAG:正廣文化 |